钢管立柱支架在铁路双线高墩箱梁现浇施工中的应用

时间:2022-06-27 04:28:24

钢管立柱支架在铁路双线高墩箱梁现浇施工中的应用

【摘要】利用钢管立柱作现浇箱梁的支架,不仅大幅减少了支架地基处理工程量,及支架材料、人工的投入,且钢管立柱具有施工快速,支架沉降变形小等优点,本文结合项目实例,重点阐述了支架的构造要点,并进行结构承载检算,以确保施工质量及安全。

【关键词】双线铁路 现浇 钢管立柱 结构设计 检算

1.工程概况

云桂铁路云南段2标牙界双线中桥中心里程为DK370+811,为直线桥型;桥长61.880m,孔跨布置为:2-24.75m简支箱梁。桥梁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桥台为矩形空心桥台,桥墩为陆上实体矩形墩,墩高15m。简支箱梁中间标准断面如图1。

2.满堂支架设计方案

根据桥址处地形条件、箱梁结构特征及现有施工机具材料进行分析研究,能适应本桥墩高及跨度的支架形式主要有碗扣式满堂支架、钢管立柱支架两种。

(1)两种支架形式有各自的优缺点,但在本项目施工条件下,碗扣式满堂支架方案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①场地狭窄,地质条件复杂,场地平整工程量大,且基底存在土石分界处,容易产生支架沉降量过大及不均匀沉降,影响箱梁施工质量。

②支架搭设高度过大,降低本身安全稳定性;桥址处为山岭,常年风速很大,满堂支架需承受极大的横向风荷载,支架倾覆风险大,业主及监理对此表示担忧。

③钢管及扣件等使用量大,附近的云南富宁县供应不足,需从其它地方远距离运输,施工成本大。

④支架搭设均为人工操作,对施工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本项目远离城镇,交通不便,进场大量工人费用高,且因机械化作业水平低,施工进度缓慢,增加管理成本。

(2)而采用钢管立柱支架且有如下优点:

地基处理面积小;使用的构件数量少;机械化作业程度高;施工进度快,经济效果好;支架截面小,风阻力小,适合本项目气候条件,能确保箱梁质量。

因此,综合分析技术、安全、效益及进度等方面因素,最终决定使用钢管立柱支架进行箱梁支架现浇。

3.现浇支架的设计及施工

3.1支架设计

钢管立柱采用Φ500mm(壁厚14mm)钢管,沿纵向布置4排,排间距为7m、6.5m两种。横向每排布置5根立柱,其中梁体中线处1根,两侧腹板下及翼缘板外侧各布置1根。

桥墩侧钢管立柱直接利用承台作为基础,其余立柱采用1.2×1.2m的C25砼条形基础,同排立柱之间采用L75×75×8的角钢设置剪刀支撑,不同排之间立柱采用[20a槽钢与其它相邻立柱、桥墩台相连接固定,以提支架整体稳定性,确保结构安全。

3.2支架施工

支架施工前清除梁底范围内松土等软弱土层,然后开挖浇注立柱C25砼土基础,条形基础要确保修建在坚实地基上,并预埋锚栓,做好地面排水处理。

由人工配合20吨汽车吊,依次逐步搭设钢管、横向工字钢及纵向工字钢,并按设计方案进行立柱间剪刀撑的安装。安装时要严格控制好钢管立柱的垂直度,纵梁、横梁及方木分配梁的接长位置错开布置。钢管立柱、纵向及横向工字钢之间采用焊接连接固定,增强支架整体稳定情。

为了掌握支架承受施工荷载后地基和支架的沉降变形情况,获取支架结构沉降数据,作为调整预拱度的依据,并消除支架结构的非弹性变形,在支架搭设好后进行预压,并在预压前布置好沉降观测网。本工程采用沙袋预压。沙袋装袋后汽车运输到梁底,再用吊车吊装上桥,沙袋分层码放,并根据箱梁断面形状,布置成与梁砼等荷效果进行预压。

支架按箱梁砼自重的120%进行预压。预压按75%100%120%分三阶段进行堆载及沉降观测。加载完成后前3天观测频率2次/d,3天后频率1次/d,根据需要可增加大观测频率,当连续12h沉降量小于2mm,则认为沉降趋于稳定,可以卸载。卸载后再进行一次观测,最后进行数据处理,计算预拱度。

4.结构承载验算

4.1荷载分析、构件力学特性取值

支架主要承受箱梁砼自重、施工荷载及支架自重荷载。

虽箱梁两端尺寸加大,但两端部分箱梁荷载可由桥墩台承担,且两侧钢管立柱紧邻桥墩台设置,故安全性较好。所以本项目取梁中部标准截面处的砼重进行承载计算,砼密度按26kN/m3。

模板及支架均布荷载按2kN/m2,施工机具及人员均布荷载按1 kN/m2,浇灌及振捣砼时的冲击均布荷载按2kN/m2。

4.2模板下的方木分配梁

方木分配梁跨径80cm,中心距30cm,按受均布荷载的简支梁进行计算。

5.结束语

本项目利用钢管立柱支架进行铁路双线高墩箱梁现浇,安全及稳定性好,沉降最小,充分确保了箱梁的施工质量。此外还具有施工工期短,极大地减少了人员及支架构件的投入,经济效益明显。

参考文献

[1] GB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S]

[2] GB50205-2001・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3]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桥梁支架安全施工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上一篇: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控制措施探讨 下一篇:浅析建筑防水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