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种人与黄种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征分析

时间:2022-06-27 02:21:50

白种人与黄种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征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肤色人(白种人与黄种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后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09年9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美国某中学来华旅游白人学生及我市某中学学生,观察患者发病时的体温变化及其他临床症状。结果6例白人发病时体温(T 38℃~40℃),持续时间3.3 d,发生咽痛(100%)、扁桃体肿大(83.3%)、咽部红肿(100%);13例黄种人发病时体温(T 37.6℃~39℃),持续时间2.1 d,发生咽痛(23.1%)、扁桃体肿大(15.3%),咽部红肿(30.6%)。结论白种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发较黄种人临床中毒症状重,且恢复较黄种人慢。

【关键词】

流感病毒A型;H1N1型;临床特征;白种人;黄种人

甲型H1N1流感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截止2009年9月,我国卫生部确认我国确诊病例达万余人次,无死亡病例,WHO确认已有近千人死亡[1],目前仍不断有新发病例出现,在我国目前发患者群以学生居多。为总结白种人与黄种人感染该病特征,现将我院收治的6例美国某中学白人学生与我市某中学学生13例的病史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收集我院2009年6月11日至6月25日来华旅游美国某中学在我院住院患者7例白种人6例(A组),其中男性5例,女性1例,2009年9月15日至9月24日我市某中学学生13例(B组),其中男性6例,女性7例,所有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均无基础疾病。

1.2观察指标对20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治疗及疗效进行观察。

1.3诊断标准A组病例均有流行病学史(来自疫区),出现流感样临床症状和鼻、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B组病例为我市某中学学生聚集性发病,来自同一班级10例,相邻班级3例,出现流感样症状和鼻、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病毒检测阳性[2]。

1.4治疗方案

1.4.1对症治疗收入隔离病房,注意休息,多饮水,加强营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1.4.2抗病毒治疗A组采用口服奥司他韦(达菲,美国罗氏公司生产)75 mg,2次/d,疗程5 d;B组采用连花清瘟胶囊4粒,3次/d。

1.5出院标准A组病例,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正常3 d及以上,鼻、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连续2次阴性[3];B组病例,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正常3 d及以上,鼻、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1次阴性[3]。

1.6统计学分析采用SAS统计学软件分析。

2结果

2.1流行病学资料A组病例均来自疫区;B组病例无明显现症患者接触史,为聚集性发病。

2.2临床特点A组病例发病至住院1~2 d;B组病例发病至住院2~4 d。

2.2.1主要症状和体征A组甲型H1N1流感患者临床表现:发热5(88.3%),肌痛1(16.6%),咽痛6(100%),扁桃体肿大5(83.3%),咳嗽3(50%),咽部红肿6(100%),咳痰1(16.6%),鼻塞2(33.3%),乏力2(33.3%),畏寒3(50%)。

B组甲型H1N1流感患者临床表现:发热,11(84.6%),肌痛1(7.6%),咽痛3(23.1%),扁桃体肿大2(15.3%),咳嗽4(30.6%),咽部红肿4(30.6%),咳痰2(15.3%),鼻塞8(61.5%),乏力2(15.3%),畏寒3(23.1%)。

A组病例发热T 38℃~40℃,持续时间平均3.3 d;B组病例发热T 37.6℃~39℃,持续时间平均2.1 d,两组比较P

提示白种人群发热体温偏高且持续时间长,黄种人群体温相对偏低且持续时间短。在咽痛、扁桃体肿大、咽部红肿临床表现白种人亦较黄种人发生率高,持续时间长。

2.2.2实验室检查①病毒核酸检测RT-PCR方法检测20例患者鼻、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均为阳性;②血常规及生化检测:A组WBC为(2.9~3.9)×109/L下降5例,1例正常,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1例,下降3例,正常2例,肌酸激酶升高1例297 μ/L,乳酸脱氢酶升高1例(246 μ/L,B组WBC(2.5~3.8)×109/L9例下降,4例正常,中粒细胞计数升高4例,下降5例,正常4例,血生化未见异常病例。

2.2.3影像学及心电图检查两组病例未发现影像学异常,心电图除A组例发生窦性心律过缓并不齐,部分ST段改变,其余病例均未发现异常。

2.2.4两组病例重叠感染病毒类型A组,感染甲型流感病毒7例,乙型流感病毒4例,季节性流感5例;B组重叠感染甲型流感病毒13例,乙型流感病毒12例,季节性流感10例。

2.3转归A组体温3~4 d恢复正常,住院8~15 d,平均9.85 d;鼻、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7~14 d,平均9.5 d转阴。B组体温1~3 d恢复正常,平均2.1 d,平均住院8 d(该组同1 d入院、出院),鼻、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7 d均转阴。

3讨论

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这种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引发此次甲型流感暴发的H1N1病毒基因中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3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因此人类对其普遍缺乏免疫力[4]。

本组病例均为青少年,无基础疾病,A组1例出现心肌酶升高及心电图检测窦性心律过缓伴不齐,部分ST段改变考虑与病毒感染有关;服用奥司韦他过程中出现腹痛1例,腹泻2例,恶心2例,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B组病例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观察发现白种人发病时体温(T 38℃~40℃)相对较高,持续时间较长,平均3.3 d,黄种人发热(T 37.6℃~39℃),持续时间平均2.1 d,发生咽痛、扁桃体肿大,咽部红肿临床表现上白种人亦较黄种人发生率高,持续时间长。故而黄种人较白种人感染甲型H1N1病毒后症状较轻是否属实,因本观察病例较少,有待进一步扩大观察样本后给予客观评价。观察综合表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临床中毒症状轻,病毒株的毒力较弱,20例患者均未出现肺炎等并发症,病情恢复较快。与国外报道少数病例病情重、进展迅速,可出现病毒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多脏器损伤不同[5]。可能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有关。

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已开展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接种,但一时还未普及至全国,故加强对发热有流感样症状患者实行早隔离、早治疗,特别是实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是防止疫情扩散,减少重症病例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Pandemic(H1N1)2009-update59 [EB/OL],(2009-07-27)[2009-8-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第1版(试行).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3):135-136.

[3]明全,杜德兵,何建,等.甲型H1N1流感7例.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09,2(4):233.

[5]Novel Swire-Origin Influenza A(H1N1)Virus Lnrestigation Team,Dawood FS,Jain S,et al.Emergence of a novel swineorigin in fluenza A(H1N1)Viruein humans.N Engl J Med,2009,360(25):2605-2615.

上一篇:胆碱酯酶活力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II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聚集指数\变形指数和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