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糟粕取精华,化腐朽为神奇

时间:2022-06-27 12:30:10

摘 要: 古诗文思想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习惯。封建糟粕思想在老师正确引导下也能反过来为形成正确思想服务,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行之有效地实施思想教育、思想渗透,如何正确对待古诗文中的糟粕思想。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古诗文教学 糟粕思想 精华思想 思想教育

曾看到一个报道,西安市委党校的历史教授胡觉照写了一封建议信给国家教育部教材司,认为应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以华歆的《止战疏》代之。胡教授认为《出师表》作为范文被选入教材,对于没有完全辨别能力的中学生来讲,容易形成“愚忠”思想,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军事观,甚至不利于形成“止战息兵”的观念。

其实我认为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如果因为课文有瑕疵而撤出教材,这无异于因噎废食。中学生和中职生已经接近成年,已经具有独立的思想和鉴别能力,即使是封建糟粕思想,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也能反过来为形成正确的思想服务。

入选在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完全糟粕的东西肯定是没有的,其中大部分是文化精髓,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将它们比作鱼翅。在古诗文中,鱼翅比比皆是,《劝学》中良好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巧妙进谏方法,《孟子两章》的仁政和爱民思想,等等,不胜枚举。但有个别古诗文呈现出精华与糟粕互见的状态,好比鸦片,像《出师表》即是如此,文中有“愚忠”的封建思想糟粕,但瑕不掩瑜,这篇文章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先进思想,诸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句话人治之中又包含法治的理念,不正是时下执政者应当牢记的警世之语么?再者,“亲贤臣,远小人”的兴衰之理,可以说比金子还宝贵。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这类文章当洪水猛兽从课文中剔除,而应该批判地继承吸收。

至于我们的课文中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到底是鱼翅还是鸦片,我们通过学习,经过鉴别,就能分辨出来。

当前中专生的思想活跃,独立性强,敢于尝试,情感丰富,渴望表现自己,渴望被肯定。但也有不少缺点,比如有时缺乏道德自制力,诚信缺失,自私,自由散漫,因为学业上的挫败而自卑与失落,等等,更需要心灵的鸡汤,思想的洗礼。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这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情感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成为学生精神的导师,用诗意的德育引领他们感悟人生,滋润他们的心田。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进行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对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形成优秀的品德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他人,爱自己的基本品德。

爱国,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仍然能生生不息、繁荣发展,就是因为从古至今,我们的民族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现在有少数中专生,爱国精神缺乏,家庭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在过集体生活时,不顾别人感受,自私自利,甚至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与同学打架斗殴,极个别的稍有挫折就轻生。

在讲授《左忠毅公逸事》时,史可法到狱中探望左光斗,左光斗非但没有高兴,反而骂他:“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学生对此很难理解,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一个人应该先珍爱自己的生命,懂得保护自己,才能爱国,爱家人,才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

二、培养学生自强不息,持之以恒的进取精神。

除了少数的天才和傻瓜,大部分人的天赋相差不大,所以,一件事情要做成功往往靠的是自强不息、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有在这种精神感召下,才能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才会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勇敢向前。

《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对学生苦口婆心地说教往往起不了什么作用,古文中生动形象的事例对比,很容易让学生明白持之以恒往往是成功的关键这个道理。

三、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等良好的职业操守。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

中职学生很快就将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操守,是他们能在社会立足,实现个人价值。

张巡、南霁云、史可法这些古代仁人义士的事例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范例。贺兰、魏忠贤等奸诈小人成为反面的典型,让学生引以为戒。

因此,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糟粕思想与精华思想的教育作用,实施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思想渗透,培养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即能不脱离古诗文教学的语文性,又能突出人文性?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立足文本,在阅读、写作教学中德育渗透。

现在的中专生很有个性,空洞的说教非但不能对他们的思想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甚至引起反感而产生逆反心理。在古诗文教学中,应找准传统道德教育与语文教材内容的结合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立足文本。

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过程中,手术刀式的解剖会破坏原文整体的美,满怀深情的诵读效果更好,在诵读中感受《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豁达与豪迈,也让学生意识到作者“人生如梦”的消极悲观的情绪。学生对苏轼“人生如梦”的理解有分歧:有些学生认为是苏轼是看透世事、经历坎坷后的豁达和洒脱,有些学生认为是苏轼对现实的失望和逃避。这时候我正确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人生如梦”,深刻认识这首词思想的两面性,塑造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歌德说:“所谓真正的智慧,都是曾经被人思考过千百次;但要想使它们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一定要经过我们自己再三思维,直至它们在我个人经验中生根为止。”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后,必然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如果把这些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就会是一篇好作文,这样就能把别人的经验化为自己的智慧,学生把对“人生如梦”的讨论和自己的理解整理成一篇作文,就是一次很好的反思和积累。

2.联系现实,古为今用。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使得文化背景、生活方式、思想观点跟古人的差异很大,这就使学生对古代作品中描绘的生活情境,展现的思想情怀往往难以理解。如果将古代作品与当代的时代特征、时代精神联系起来,用科学发展观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去看待古人的观点,学生就容易理解多了,并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学习《将进酒》这篇课文时,学生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很喜欢,体现了一些学生盲目自大、追求享受的想法。这时我应以这句话思想内涵为契机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没有考上大学又如何在社会竞争中取胜?如何正视就业过程中的困难?致富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如何回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

李白的《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都有对现实失望而消极遁世的思想,但文中这种消极遁世思想只是他万般无奈之下的精神寄托。而青少年学生正值青葱华年,应该是“入世”的时期,是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基础的时期,应该学白高洁的品质。同时也应该以他自警,勉励自己抓住机遇,早日成才。教学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但只要抓住学生的思想特征,找到其与古人思想的交叉点,再带着问题去解读古人,不但能够赋予古文以新的理解,而且可以用古人的思想教育学生,古为今用,这不正是文言文教学的最终归宿吗?

3.结合专业,养成良好职业素养。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应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办学指导思想,让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对生产、服务第一线技能性人才的需要,中职语文教学应有别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语文是基础文化课,应服务于专业,与专业相结合。长期以来,语文在职业学校中的教学,一直延续初中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忽视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和需求。这样的做法,使语文课将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从而丧失了职业学校语文教育的特色性,甚至丧失了在职业学校中存在的价值。

在营销班讲授《鸿门宴》这课时,我能有意识地把课文内容和专业结合,让他们把刘邦项羽穿越到现代成为公司的CEO,让学生分析他们在职场中是哪些优点、缺点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哪些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的,哪些是应该批判的,用理性的眼光审视刘邦和项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别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

4.建立开放性评价体系。

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允许不同的思想观点的存在。对于古人的思想,我们也可以用发展的眼光去解读,去学习。每个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态度都不尽相同,允许学生对古人思想有不同的理解和体会,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对古代思想解读的对与错。当然,教师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纠正消极的思想,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课的教学中,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辩论,有些同学认为孔子“哂由”是不对的,现代社会就应该像子路一样“率尔而对”,挺身而出,抓住机遇,积极表现自己。有些同学认为公西华很虚伪,又想表现自己,追求功名,又假装谦虚。有些同学很赞同曾皙的观点,有些同学却反对曾皙,认为他主张消极避世,不积极进取,为社会服务……对于这些观点,我们都应该予以充分的尊重,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体会和检验。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灿烂的文明、悠久的文化的积淀。虽然在现代生活中,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成了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主要工具,但古诗文仍然保持着相当大的生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诗文中不但有许多优美的文句、严整的语法、恰切的表达方式值得我们借鉴,而且有丰富的思想光照千古。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是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劳动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崇高道德思想和人文精神,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伦理观念和科学精神,展现中华祖先的独特气质和人性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朱仁标.让文言文教学找到回家的路.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09,(6).

[2]潘朝德.鉴赏古典诗词思想情感的方法.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2,(1).

[3]邵建华.浅谈中华文化传统思想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体现.蚌埠实验中学网站.

上一篇:路在脚下 第10期 下一篇:从人教版七年级《丑小鸭》一文的删节看教材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