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获奖作品选登

时间:2022-06-27 10:25:16

第四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获奖作品选登

编者按:2013年8月20日,第四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揭晓,李政德的《新国人》、董立新的《红线区》、徐慧芳的《大学城》获奖,他们每人获得了5万元项目资助奖金。

“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是一个民间项目奖,是对某个具体拍摄选题与计划的资奖项。旨在推动纪实摄影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关注,对传统纪实精神与方式的传承与突破,同时鼓励纪实摄影的个性化表达。它的评选基准为:对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纪实性拍摄。评选将向年轻的、非职业的摄影人适度倾斜,以鼓励、扶持自由摄影人以及民间摄影力量的生长。“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每两年一届,每届奖励作者3名,每位作者奖金5万。

本刊特选登三人获奖作品,以期读者对“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以及本届获奖作品有一个清晰、深入的了解。

评委评语:

李政德的《新国人》,用一种轻松而冷峻的镜头记录了生活在浮华现实之中的国人百态,从一个侧面呈现了“新国人”的丰富嘴脸和灵魂,“欢乐至死”、“醉生梦死”似乎成了某些族群生活及精神乐园的代名词。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王璜生

李政德的《新国人》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身处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的千姿百态。这是一部更大的正剧中的悲喜剧。期待他的作品在探索人性方面更具穿透力,更具反思性。

—摄影评论家、策展人 顾铮

李政德用7年多时间积累的这些新国人图像,像是一幕幕浮华荒诞的闹剧。在这场闹剧中各种不同身份的人群一一亮相,直接、鲜明,同时似乎还有一点黑色幽默的意味。这些图像因中国摄影史上这个阶层图像的缺席而显得珍贵。图像的表达也充分体现了作者所具有的能力。这些图像与刘铮的《国人》,共同形成了国人面貌的一部分。

—摄影评论家、策展人 李媚

评委评语:

董立新的摄影项目《红线区》,是对一个完整的特定现象的整体呈现,很凝重,很具批判性,我们需要这样的文本。

—摄影家、策展人 王征

对于以生存环境保护为题材的作品我们并不陌生,但是,一段时期以来,这样的题材似乎有所淡化,作者贵在长期关注抚顺“沉陷区”的环境状态。直面这些令人震惊的场景,是一种最朴素的语言,也是最具力量的表达。建议:较大场景的展现很好,同时也需要更加细腻的内容和画面,让事件更饱满、更深入人心。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主任 刘立宏

董立新的《红线区》让我们看到了资源过度开发之后,民众生活环境令人吃惊的一面。面对这样的现实,难得作者以老实朴素的方式进行记录。在纪实观念发生变化的当下,董立新“红线区”的拍摄,让我们感受到传统记录的方式仍然具有的力量与价值。希望董立新能够与其他领域的研究者合作,使之具有更为广阔和丰富的视野。

—摄影评论家、策展人 李媚

评委评语:

徐慧芳的《大学城》,用“大而空”场面感的镜头,隐喻式地诘问“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也”,呈现了当下中国教育种种耐人寻味的问题,包括“空大”的教育理念、“空大”的政绩观、“空大”的人性观和文化观等。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王璜生

徐慧芳以极尽广阔、冷峻的校园景观来观照当下教育体制与具体现状的关系。从作者自身的身份出发拍摄带有具体需求指向的照片。这些“空而大”的场景,更多记录的是不断被扩大的招生比例。建议:进行内容的深入与拓展,不能仅仅是各个地区的学校环境的重复。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主任 刘立宏

上一篇:苹果的味道 下一篇:决定性的看:营造情调和氛围的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