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语文教学新路子

时间:2022-06-27 09:34:48

探讨语文教学新路子

新一轮课程改革如一缕春风,唤醒了教师的理念之思;如绵绵细雨,滋润了教师的研讨之心;如明媚阳光,照亮了教师的前行之路……而以下“四个合理教学”则是我的语文教学的探讨之路。

一、合理调整教学主题

语文教材是编者依据整册任务布局编排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五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我把这组内容调整到九月份的第三周,与“全国语言文字的推普周”同时进行。调整后的目的:第一步,学生不仅了解了祖国汉字的文化,还明白了该从哪些方面去了解汉字并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第二步,学生将按照计划分别开展各项活动。有搜集资料的,这部分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汉字的起源,他们主要查找能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等;有上街查找不规范汉字并深入了解为什么会写不规范汉字的,经过调查,学生知道了,有的不规范字是商家为了促销产品打的广告(“衣衣不舍”),有的是图省事打的简化字(“山里氿店”)等。第三步,学生每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份调查报告,或谈谈个人看法,或制作小报办成果展示。调整后的教学,与“推普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而不空,有序而不乱,学得积极,学得主动,乐中学,学中乐。

二、合理捕捉生活气息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只要善于发现并捕捉与生活相关联的信息,就能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本组的难点是让学生学写研究报告。如果学生对各方面的信息都不是很了解,教师又怎样去引导学生写研究报告呢?有心的语文教师都不难发现:上此组课文内容时,正逢“端午节”前后。于是,端午前,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上街感受端午的气氛,用纸学剪“端午鞋”,买绿豆糕,去市场准备端午用的材料、插艾叶等,同时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当地有关端午的民俗文化。端午时,让学生吃吃粽子、品品绿豆糕,了解一下周围的人为什么在这天都会喝黄酒、吃蚕豆,在墙角洒石灰等。端午后,让学生把亲自看到的、感受到的、搜集到的都写在研究报告中。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还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民风民俗,学生的情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通常是一个单元都围绕某一主题编排,由几个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顺序组合而成。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单元目标,按照教学意图,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的安排做到前后衔接、连贯。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的主题是“认识、了解鲁迅”,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本组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安排。

原课文顺序:《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我重组课文后的顺序:先上《少年闰土》,目的是让学生初识少年时代的鲁迅。由于年龄相仿,学生对热情好客、向往自由的“鲁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深深地爱上了鲁迅。接着上《一面》,学生通过作者阿累的回忆,知道了晚年的鲁迅对仅此一面之交的青年却如此关心和爱护,鲁迅先生的精神境界感染了学生,学生对晚年的鲁迅更是肃然起敬。正因为如此,在鲁迅先生逝世后,在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才会有许多人来悼念他,才会有不同字体的挽联,才会有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精神境界的升华,才会有诗人臧克家《有的人》的歌颂与批判。学生在重组后的课文教学中更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甚至从中获得了更深刻的启示。

重组后的教学,紧紧围绕主题层层深入,达到了读写结合的效果,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合理延伸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还要让学生将获得的学习成果延伸到生活中,让课堂教学在生活中延续,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精彩篇章。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是:《乡下人家》、古诗《乡村四月》和略读课文《麦哨》。对于县城长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农村的生活现象一无所知,老家在乡下的孩子也仅仅是逢年过节去一次。上完《乡下人家》后,我让学生的父母带着他们真正走入乡下农村,看农民耕田插秧,看农民收割麦子、养蚕,看农村的人养鸡、养猪、养鸭等。特别是麦子收割的时候,让学生摘麦秆做“麦哨”吹吹,到桑园地里去摘桑葚吃吃,感受田园风光带来的无限乐趣。学生明白了作者写诗的喜悦,课本内容在学生实际生活中动起来、舞起来,而不再是想象中的农村形象,农村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变得有声有色,有苦有乐。

上一篇:现代企业治理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问题探讨 下一篇:基于KPI和高绩效工作系统的返聘员工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