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最令人满意的人性教科书

时间:2022-10-29 06:07:39

简·奥斯丁,英国女小说家。她使英国小说更臻完美,最具经典意义,被二十世纪的文学评论家们和文学史家们誉为真正伟大的英国小说家,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她的小说《傲慢与偏见》寓教于讽,寓教于乐,让读者从作品那些滑稽可笑人物的自相矛盾、荒谬可笑的言谈举止和适得其反的行为中得到乐趣与启迪。文艺评论家奥康瑙尔所认为,奥斯丁是位“最杰出的道德家,她总是通过小说来教育读者,而且她教导的方式是谨慎而周到的”。文艺评论家毛姆也说:“一部作品成为经典名著的,不是评论家们的交口赞誉、教授们的阐述研究、用作学校里的教科书,而是使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中得到的愉悦,受到启迪,深受教益。……《傲慢与偏见》总体来说,是所有小说中最令人满意的一部作品。”我认为,《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确实称得上一本使人深受教益、最令人满意的人性教科书。那么,这部小说到底蕴含着怎样的人性教育启示呢?要想比较全面地把它发掘并梳理出来,恐怕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读过这篇小说的人都知道,这部小说主要写了四桩婚姻。通过品读这四桩婚姻,我认为,小说还是给了我们不少有关人性教育方面的启示的。下面,我就谈几点感悟和体会:

1.当今教育要让小“达西”们健康起来

贝内特夫妇只生了五位千金小姐,没有儿子。由于没有男性继承人,根据英国当时的财产限嗣继承法,贝内特家的财产将要由贝内特先生的一位远房亲戚柯林斯先生来继承。五个女儿每人只能得到一千英镑的遗产。这样一来,她们将来的优裕生活就成了问题。于是贝内特太太就急不可待地要为五个成年女儿找到有钱有势的婆家。伊丽莎白是她的二女儿,不仅生得美貌出众,而且聪明过人。她在一次舞会上受到达西的怠慢,自尊心受到伤害,因而对达西产生了偏见。达西出身名门贵族,家财万贯,拥有一座巨大的庄园,每年净收入就超过一万英镑,而且他又长相俊美,一表人才,因而自视甚高,目中无人,很是傲慢。后来他才发现伊丽莎白其实生得很美,机敏聪慧,举止优雅,开朗活泼,谈吐不俗,便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但他觉得伊丽莎白家中没有多少财产,父亲虽是绅士,但非贵族;她的母亲和几个妹妹都谈吐粗俗,缺乏教养;她的亲戚们出身寒微,地位低下。因此,不想屈尊俯就,便把对伊丽莎白的爱深藏不露。而伊丽莎白觉得达西孤芳自赏,举止傲慢,出言不逊,看不起自己和家人,加上威克姆对达西造谣中伤,恶意挑拨,因而对达西深恶痛绝,偏见日深。后来达西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向伊丽莎白求婚,但遭到伊丽莎白断然拒绝和怒斥。后来几经波折,达西检讨了自己的过去,改正了自己的傲慢态度。伊丽莎白也认识到自己对达西的偏见是虚荣心所致,当她了解到达西的真实品德和得知达西千方百计搭救了她的小妹时,她的偏见也随之冰释,并油然而生崇敬爱慕之情,误会终于消除,最后两人喜结良缘。这是《傲慢与偏见》中所描写的一桩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理想婚姻,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主线。

透过这第一桩婚姻,我们不难发现,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性也是一样的。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也同样会促进人的个性和人格向美向善向健全。达西的家庭环境和自身条件,造就了他自视甚高、举止傲慢、看不起条件不如自己的人的个性。这样的个性,先是在伊丽莎白那里碰了“钉子”,后来几经坎坷历练和自我反省,达西终于检讨了自己的过去,改正了自己的傲慢态度,个性发展在向美向善向健全上取得了突破。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学生,不少人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小“达西”。他们家庭生活条件优越,自视不凡,举止傲慢,以自我为中心,根本就不把哪个人放在眼里。这样的不良个性和缺陷人格,亟须教师设法矫正和改善,进而获得良性的发育和提升。而要做到这些,教师首先要正视这样的现实,更要坚信这一个个小“达西”的不良个性和缺陷人格是可以改善和提升的。其次要智慧、无痕地寓教于教与学的实践之中,为小“达西”们创设善待他人、平等交流、友好相处的环境,让他们的不良个性和缺陷人格得到充分的“摔打”和改善的机遇,经常自主反思和省悟,彻底认识到“自视不凡,举止傲慢,以自我为中心”是行不通的,是极其有害的,使个性获得健全的发育和提升。比如,让小“达西”们在学习和交往的实践中不断省悟:家庭条件优越并不等于什么都优越,不用心下功夫学习就不可能取得好成绩;自视不凡、瞧不起他人、以自我为中心是得不到其他同学的尊重和帮助的,也是不可能与其他同学成功合作并分享成功的;只有努力改正不足、尊重其他同学、并主动与其他同学平等交往与合作才有可能得到其他同学的尊重和帮助,进而获得集体的温暖和成功的快乐。这就是这第一桩婚姻赋予我们的人性教育启示。

2.让小“简”们活泼起来

简是贝内特太太的大女儿,生得比伊丽莎白还要美,是位倾城倾国的绝代佳人。宾利对她一见钟情。宾利是来自英国北部的一位阔少爷,每年有四五千英镑的进项,也是一位家财万贯的单身汉,而且年轻英俊,生性活泼,开朗随和。他一搬来赫特福德郡便成了贝内特太太急切追逐的理想的大女婿。简虽然对宾利也怀有爱慕之心,但她生性娴静沉稳,和善羞怯,没有把对宾利的钟爱流露出来,以致达西觉得她对宾利没有爱慕之情,同时认为简和宾利也不门当户对。加之这时宾利的妹妹宾利小姐正对达西穷追不舍,一心梦想成为达西夫人,而达西又希望宾利能与他的妹妹达西小姐联姻。宾利小姐心想只要她哥哥与达西小姐能成婚,那她嫁给达西就更容易了。他们两人各怀鬼胎,设下圈套,将宾利绊在伦敦城里,使他见不到简。后来几经周折,宾利终于回到简的身边,这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本书中描写的第二桩花好月圆的美满婚姻。

这桩婚姻告诉我们,现实中的小“简”们往往并没有小说中的“简”那么幸运。他们若真的长期羞怯、自闭下去,很可能就会丧失很多东西,结果造成人生的严重缺憾和生活的不美满,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真心关怀这一问题。当今社会,由于子女独生化的特殊家庭结构,不少学生都患有或轻或重的自闭症。他们内心丰富,但往往羞于与他人交流、合作,这无疑也是一种很不健全的个性。这样的个性,对这类学生的当下学习和将来发展,无疑是十分有害的。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小“简”们给予特别关照和体贴,自然无痕地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教师适度提问、学生自我表达等,让他们一次次尝到答题和表达成功的快乐。当然,还应该发动班干部,在充分尊重小“简”们个性的前提下,自然无痕地为他们创设平等交往的环境,使他们在与同学们的平等交往中不断获得温暖和自信。可见,用爱心关注和体贴害羞、自闭的小“简”们,用教育智慧让他们开朗、活泼起来,让他们的人生与命运更充满自信和阳光,更富有质量和幸福,该是这第二桩婚姻赋予我们的人性教育启示。

3.让小“莉迪亚”们淑慧起来

贝内特太太的第五个女儿莉迪亚,虽在姐妹中年龄最小,却个儿最高,有些早熟,生得也很妖娆。她年方二八,便出来社交,胆大粗野,放荡不羁,卖弄。她的嗜好是追逐年轻漂亮的军官,她经常与几位民兵团的青年军官谈情说爱,忘形厮混,后来终于与军官威克姆私奔。威克姆本是达西家老管家的儿子,极其英俊,风流儒雅,俨然绅士。但他实际上是地地道道的花花公子,债台高筑的赌棍。他曾为得到十五岁的达西小姐的三万英镑的财产,怂恿她与他私奔,幸好被达西发现,其阴谋才未得逞。他来到赫特福德郡的民兵团后,伊丽莎白对他一见倾心,相信他的谎言,对他的遭遇非常同情,与他过从很密,险些上当。后来她终于弄清了他的底细,识破了他的伪装,断了对他的感情。莉迪亚与他私奔后,引起轩然大波。后经达西搭救,慷慨解囊,资助她与威克姆体面成婚,他们才免于身败名裂。但他们婚后不久感情便一落千丈,二人同床异梦,经济拮据,生活不幸。这是作者所描写的一桩以美色和为基础的不幸婚姻。

当今的中学校园(尤其是一些一般性中学),大胆开放、早熟早恋、贪图享受、追求享乐的小“莉迪亚”们确实为数不少。这些小“莉迪亚”真可谓管教不好使、打骂更使不得,着实很让家长和老师十分头疼。小说中的莉迪亚胆大粗野,过早地与青年军官谈情说爱、忘形厮混,甚至最后与军官威克姆私奔,酿成了一出以美色和为基础的婚姻悲剧,白白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现实中的小“莉迪亚”们,无论从家庭教育、社会需要还是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是葬送不起的。为此,我们的学校绝不能回避这类问题,更不该任由小“莉迪亚”们自以为是、堕落沉沦。生硬的说教、强制性的管理等,显然都是很难奏效的。只有开启教育智慧,寓教于教和学、于鲜活的案例、于经典名著阅读、于充实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等,为小“莉迪亚”们创造自主思辨、自我反省、不断发育和提升美好人性,成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拯救他们的魂灵。只有真诚地尊重、入微地体贴和关怀,用真诚的教育爱去一点点唤醒,我们才有可能真的唤回她们那一颗颗本是纯真的心灵,让她们端庄、淑慧起来。在中学校园里,小“莉迪亚”们就活生生地在那里生存着。对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忽视甚至放弃,更不该仅仅是无奈地摇头,而应该是正视问题,用全部的爱与智去经营我们的人性美教育。教育教育,重心要在“育”上。“育”就意味着使命和责任,而担当使命和责任则是无条件的。这该是这第三桩婚姻给我们的人性教育的启示。

4.让小“卢卡斯”们自主起来

柯林斯牧师是愚蠢可笑的势利小人。他因要继承贝内特先生的产业而觉得有些过意不去,决心设法补偿。他补偿的办法就是要从贝内特先生的漂亮女儿中挑选一位做他的妻子。他一来到贝内特先生府上,一眼就挑中了简。但贝内特太太向他暗示,她打算把简许配给宾利。于是他就改而向伊丽莎白求婚。当他向伊丽莎白求婚而遭到拒绝后,便立即向卢卡斯小姐求婚。卢卡斯小姐是贝内特先生的邻居威廉·卢卡斯爵士的长女,已满二十七岁,长得既不漂亮,又没有什么财产。“她既不看重男人,也不看重夫妻生活,一贯只把结婚当作她人生的目标。”她“所需要的只不过是一个舒适的家”。她明知柯林斯对他毫无感情,而且她也很不喜欢他,也立即欣然答应他的求婚,不久就成了牧师住宅的主妇,两人貌合神离,无婚姻幸福可言。这是一桩以“牺牲一切高尚感情,来屈就世俗利益”的不幸婚姻。

一个班级常会有一些既不好得突出又不差得显眼的小“卢卡斯”们。这部分学生很少受到老师的关注,无论是批评还是鼓励都很少触及到他们。长期处于这种不被关注的灰色地带,就很容易形成一种不自主、不积极、“随大溜”的被动性格。小说中的卢卡斯长得既不漂亮,又没有什么财产,不惹人关注,一味地屈从世俗利益,只把结婚当作她人生的目标,只需要一个舒适的家,结果酿成了又一出貌合神离、无婚姻幸福可言的婚姻悲剧。现实中的小“卢卡斯”们,如果长期处于这种不被人关注的灰色地带,始终找不到自主的感觉,就这么“随大溜”下去,其人生和命运注定也会是灰色的,这显然是不符合“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的。为此,作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高度关注这个灰色地带,用教育爱的阳光遍暖这个灰色地带,用教育智慧为这些小“卢卡斯”创设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自主思辨、自主历练的环境或平台,让他们在一次次成功的实践中找回自信,发现自我,站立自我,不轻信盲从,不屈从于世俗,灵魂站立走出校园,自强不息地跑完人生全程。这该是这第四桩婚姻给我们的人性教育的启示。

实话实说,人性都是有缺憾的,只不过程度的轻重不同而已。《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在描述这四桩婚姻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弱点,并赋予了我们诸多的人性教育启示。教育之所以高贵,就在于它从不回避人性的弱点,总是自觉地担当起矫正和改善人性弱点的神圣使命,让有人性缺憾的灵魂觉醒、觉悟,最终得到健康发育和提升。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善于从文艺作品中读出人性的弱点和教育的启示,更应该自觉地担当起矫正和改善人性弱点的神圣使命,真心、智慧、艺术地做好育人立魂工作。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中学。作者系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上一篇: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企业库存成本控制 下一篇:搭建课堂和作业的和谐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