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语文”类课程改革定位思考

时间:2022-06-27 09:28:14

高校“大学语文”类课程改革定位思考

摘要:“大学语文”一方面要因材施教,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应用性补课,另一方面又要在更高的本体地位上进行审美的和语言学教育,而语言与审美,在现代学术视野中,已经成为人文、文化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关键词:语言文字;工具性;审美教育;语言学;本体

高等学校“大学语文”类课程①改革势在必行,这已经被学界和教学一线的老师呼吁很久。可是,怎么改,朝什么方向改,却并未达成共识。本文试做探索,以求与方家共同求解。

无疑,“大学语文”这种说法是秉承中学语文课程而命名的。那么,中学语文课的定位如何呢?翻开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前边的“说明”部分,有这样的表述:

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的进行语文基本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1]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值得关注:语言文字,知识,智力,思想。语言文字,可以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点,可以看作是对“语文”这一概念的同意反复,是中学教育中“语文”一词的内涵界定。也就是说,“知识”、“智力”和“思想”三者的教育,都是在“语言文字”这一教育目标的统摄下完成的。知识,在这里一方面应该指“语言文字”知识,另一方面也应有所选篇目涉及的知识点,比如选了《向沙漠进军》这样的文章,学生就应该相应地学到“关于沙漠的一些知识”。智力,当然是一切学科开设时都应有的指向,但具体到语文课主要的所指应该是“运用语言和文字”的智力,甚至可以上升为“智慧”这一表述。同样,思想,应该首先是“语言文字的思想”,还包括在所选篇目中蕴含的人文、科技思想,也包括道德品质。

还有一个词――“理解和运用”,对于语言文字来说,包含着字、词、句、段乃至篇的识记和读解能力,也包含着对文学篇目的欣赏、领悟能力,还包含着听、说、写等诸种语言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事实上也如此):中学语文教育是一种综合的、工具性的普及型的教育。首先谈综合性,这一点体现为:它事实上是包含着初步的文学与美育(比如对文学作品的欣赏、领悟能力的培养)、初步的语言学与逻辑学(在对字词句段的读解能力培养中,不但要有基本的语音、语法、修辞知识,概念、判断、推理的知识也必不可少。中学学习“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时,语文课本就对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归纳”“演绎”与“比较”都作了较为系统的阐发),还有初步的哲学、社会学、文化学、伦理学、口才学和一些科学常识等等的学科知识。可以说,中学语文教材的构成,远比中学阶段开设的其它的几门课程的成分要复杂的多。其次谈工具性。中学语文教育的工具性指:它是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这个层面展开的,都是在培养语言文字在各个人类知识领域的运用能力,比如科技文章的编选,显然是在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科普说明文”的兴趣。

也就是说,中学阶段的语文教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专门教育”,与中学阶段其它几门课程有本质上的不同。一个学生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成败,可以说深刻关系着其它课程的学习,尤其像政治、历史、地理、外语这些语言文字性很强的学科,甚至也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未来大学各个专业课程的学习。一个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不论在他的学习,还是工作、生活中都至关重要,这在当今社会交流与对话越来越处于突出地位的情形下,更是不言而喻。

由此出发,我们深入探讨大学的语文教育就有了一个基点。最基本的,在大学中继续开设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丝毫不可怀疑,也不用怀疑。那么,大学语文教育如何定位呢?

首先,笔者以为,应该不忘“因材施教”的古训。可以看到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事实:由于大学的招生并没有像研究生招生那样实行“单科最低分”制度,很多考入大学的学子语言文字的功底还是比较薄弱的。比如,对许多大学生来说,文通字顺地写假条、家信、讲稿还做不到,而这些都是日常性文体,是任何人都会经常使用到的。从语文水平、写作水平角度来看,这些文体的写作,也并非如一些人所讲,只是个格式和措辞的问题。有些大学生已经差到错别字占十之二三的地步,更有许多专业的老师抱怨,学生不能尽如人意地完成学年论文、调查报告、读书报告乃至最后的毕业学位论文,除了专业素质的原因外,主要原因是归咎于学生语文的功底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绝对不能说这些学生是大学教育的“合格品”。显然,我们只去单纯地抱怨中学语文教育没有完成任务,于事无补。大学语文教育针对这一部分学生还是需要“补课”,语文课程的这一基本的工具,还是应该让它有效达到。对待这个问题,绝对不可以走极端,既不能推卸责任、放任自流,更不能干脆放弃这部分学生。

原复旦大学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讲过:“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2]我们虽不能“语文不合格,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但完全可以设法达到苏步青对大学生语文水平的要求。入学时,一方面参考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一方面组织一次信度很高的语文测试(这种考试怎么考、考什么,应该是要认真研究的)。不合格的,坚决补课,直到合格为止。如果最终在毕业前还没有合格,完全可以像对待任何一门核心必修课程一样做出处理,或是延期毕业,或者最终肄业。

笔者曾经读过一则很有见地、颇有启发性的新闻,[3]是说华中工业大学曾经出台一项新规定:从1995级新生开始,所有专、本科生和研究生,大学期间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否则不能获得学位证书(这里有错误:“学位证书”和该新闻题目中所讲的“文凭”不是一回事――笔者注)。这个规定的动因是一位本科生写信给当时的校长杨叔子院士:“作为一名中国大学生,为什么不通过四级英语考试就拿不到学位?而中文不过关,作文不通,错别字成堆,却可以拿学位?中国人连母语都不过关,能算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吗?”当时杨校长在校务会议上提出“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想法后,得到了各方面一致的赞扬。对于语文基础差的学生,学校当时专门开设了辅导班,并且还有近百门人文课程供他们选修。这样的举措,的确是“补中学之课”的极好典范,也切实起到了育人的效果。我们的措施应该是让教育不足的人获得良好的教育,而不是把他们直接“踢出”教育之门。

在充分考虑“补课”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考察“大学语文”类课程在大学中的特殊定位。

如上所述,中学的语文教育是综合了许多人文学科、乃至自然科学的普及性知识的一门“语言文字”“工具性课程”,这应该是由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性质和学习特点决定的。在大学里,这些方面都有了许多变化,学习条件也相应改善,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要求也达到绝对强调的程度。那么,中学语文的那种综合性的学科功能就应该消解,而让位给其它专门性的课程,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更深入、系统的掌握。像哲学、逻辑学、社会学、文化学、伦理学、口才学等等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开设专门的选修课甚至必修课。事实上,许多学校都这样做了,而且效果还非常不错。像本该由“大学语文”类的课程来承担的“书面表达能力”、包括专业写作能力培养的任务,都可以由《普通写作学》和《实用写作》以及一些专门化的写作课程来完成。那“大学语文”还剩下了什么呢?

笔者以为还是不能脱离“语言文字”这个对“语文”概念的基本内涵的规定性。只是,大学课程应该层次更高、更深入。中学语文的那种“工具性”的语言文字教育,在中学阶段应该基本完成了,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会逐渐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反映”的程度。即使有许多学生没有达到中学语文教育要求,我们也通过“补课”、开设一些相关的选修课以及一些硬性的要求来弥补了。那么,大学的语文教育,对“语言文字”这个概念的内涵,就可以有撇开工具层面的更高关注点。抽掉了上述的各个学科方面,留下的只有“文学与美育”及“语言学”。而这两个层面正是对“语言文字”这个“语文”内涵较为深入、根本、彻底的关照。

虽然大学里也应该开设美学理论、美育课程,但那些都是原理性质的,还应该有具体的各部类专门的艺术课程,而文学正是“语言文字”的审美艺术。雅各布逊把语言的交际功能分为六种因素和六种功能[4],语言艺术具有鲜明的诗意、审美性质,因为在语言交流中,交流倾向于语言、信息“本身”。据此,我们有理由这样讲:审美关照经过漫长的发展、分化,已经成为对语言文字最“专注”、最“认真”的关照,在审美时,我们会把目光最大限度地投射到语言文字本身,并且更有“意味”与情趣地去审视背后的社会、伦理、哲学、逻辑、文化等等的“意义”。在审美层面,语言文字所能蕴涵的可能性会最大地实现;在审美中,会像在“绘画”中注重“色彩和线条”、在音乐中重视“音符和旋律”一样,最大程度地把语言当作“本体”而不仅仅是“工具”来看待。在对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应用性”教育中,作为一个文本,人们往往“见月忽指”、“得鱼忘筌”、“弃岸舍筏”,把目光更多投射到哲学、逻辑、文化、伦理等等层面,而这些层面所涉及的“表达本身”“信息本身”的机制,以及表达的更深入、细致处,有“意味”、有“滋味”、有“情趣”,“微妙”“深幽”之处往往被忽略。尽管人们也会在意表达意义的文笔是否流畅、优美,但基本上只要文通字顺,不会像在文艺作品里那样太计较(试想,有几个人会对一篇“调查报告”或是“学术论文”的潜词用字,像对待诗歌里的“推”与“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从“满”“到”等等词汇的精心挑选)。所以,大学语文教育的一个较高层次,就是进行专门的语言审美、语言艺术教育,它能够让学习者最大程度地关注“语文”的内涵――语言文字,以及由语言文字所营造的艺术世界和氛围。

更何况,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对语言艺术的关照,是在像音乐、美术、影视艺术教育一样,在进行审美素质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如果把素质由低到高分为“生存素质”、“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话,审美素质无疑是人文素质中除了“道德素质”之外的比较高层次的素质,因为“审美”真正作到了像朱光潜先生所说“无所为而为”[5]的自由境界。马斯洛提出人的“意动性”心理需求五层次(生理需求层次、安全需求层次、群体认同需求层次、获得尊重需求的层次、自我价值实现的层次)后,又提出“认知、理解的需要”与“求美的需要”[6],而且,这两种需要贯穿在那五个“意动”需要之中,这符合人需要、追求的客观实际。

至于语言学(包括古代、现代汉语和一般的语言学理论),则是对语言从语音、语法到语用(包括功能、语境、结构、修辞等等)的系统、深入认识,是探求语言的本质与规律。可以在中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适当为学生进行补充。二十世纪的许多社会、文化思潮,像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以及结构主义、符号学等等思潮,都和语言学的新发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语言学方面深入的领会,一方面会使学生对语言的认识更深刻,更重要的,也会给大学生的心智以重大启发,对他们理解当代文化问题有了一个新的途径与窗口。

综上,笔者对《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看法是:大学语文教育分两个层次――为中学语文教育补课的“工具性”层次,更高层次的审美教育和语言学教育层次。

而审美与语言学(包括语言的思想、智慧与语言的应用),在二十世纪语言学转向以来,已经成为人文、文化教育的一个突破口。语言学、美学的教育,不再仅仅是专门化的知识传授,尤其对于非人文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语言与审美的学习,是通向更广泛的文化修养的一个桥梁和途径,是习得包括文史哲在内的政治、经济、艺术、道德、宗教,甚至自然科学的普及的一种综合的提升素养之路。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语文・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

[2]周培源: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A).邓九平主编: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C).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366.

[3]佚名:学子提问,校长动议,华中工大立新观――过了汉语关,方可拿文凭(N).长江日报,1995.7.3.

[4]ROMAN JACOBSON,Closing Statement:linguistics and poetics.SEBEOK,THOMAS A.(ed.),Style in Language,Cambridge,Mass:M.I.T.press,1960,pp377.

[5]朱光潜:谈美书简对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100.

[6]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62-63.

注解:

①按:本文论述所指,是非文学专业的“大学语文”类公共课程,但名称上多有变化,比如目前各高校使用的此类教材,除《大学语文》的名称外,还有《高等语文》、《大学国文》等等。

上一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 下一篇: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表现力的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