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之“审判公开”原则

时间:2022-06-27 07:33:49

论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之“审判公开”原则

【摘要】从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之审判公开原则角度切入,结合审判公开这一程序性原则在目前法学界寸在的一些理论观点及相关法律规定,来具体阐述审判公开原则,从中体现出程序的公开性与公正性是密不可分的,公开是公正的前提,没有公开为保障的程序是根本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

【关键词】法治,公正,公开

一、关于审判公开的范围界定问题

公开审判作为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已为世界各国所普遍确认,然而作为一般原则的公开审判在某些特殊利益,比如保护未成年人的需要、保守国家秘密的需要以及其他需要加以保护的利益要求的情况下,也存在着某些例外。作为程序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表现形式,审判的公开进行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它有严格的程序限制和具体的操作规程。

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由于民主社会中的道德、公共秩序的或国家安全的理由,或者为公开审判会损害司法利益,因而严格需要的限度下,可不使记者和公众出席全部或部分审判,但对刑事案件事法律诉讼的任何判决都应公开,除非少年的利益另有要求或诉讼系有关儿童的监护权问题的婚姻争端。”

根据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所规定的不公开审理的范围,我国在立法上对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也作了相关规定。《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十四岁以下不满十六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不公开审理。十六岁以上不满十八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人民法院组织法》第七条也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外,一律公开进行。”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十二条规定“在公开审理案件时,对于公诉人、诉讼参与人提涉及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证据时,审判长应当制止。如确与本案有关的,应当决定案件转为不公开审理。”该解释第一百二十一条还规定“审理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涉及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对于未成年被告案件的审理,适用相关规定。对于当事人提出申请的确属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法庭应当决定不公开审理。”而在1999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又颁布《关于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问题规定》,其中第二条也规定了不公开审理案件的范围及宣布程序。可见,随着我国刑事诉讼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关于公开审判的问题也逐步得到完善,关于不公开审理案件的范围问题、案件是否开庭审理的决定程序等方面都有了一些比较明确具体的规定。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并参照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实践,我国不公开审理案件的范围,目前主要包括:第一,涉及国家秘密或者危害国家案件的案件。如果一个案件的公开审理会对国家利益造成损害,从维护国家和利益的角度出发,则不应公开审理。第二,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公民依法享有的不公开与其私人生活有关的事实和秘密的权利。从传统观念上,如果将这类案件公开审理,有违社会秩序、善良风俗。社会的有序发展和善良风俗是任何社会都要追求的价值目标,公开审判的限度不能超越对于社会秩序和善良风俗的追求,而必须服从这一价值的需要。第三,未成年人犯下的案件。未成年人由于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而且考虑到犯罪后的教育改造和回归社会的问题,对于未成年人犯下的案件,一般也不应公开审理。第四,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经当事人申请也不应公开审理。司法程序的进行应当尽量减少其行为对当事人所产生的损害。因此,如果当事人认为公开审理会对于其日后的生产经营产生不良影响的,法院也不应公开审理。第五,全议庭评议和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内容不予公开。这是从公正审判的需要出发,排除审判员受到威胁和不正当的影响,甚至受到打击报复等情况而采取的保障措施。第六,死刑复核程序进行书面审,其审理程序不公开,但结果应当公开。另外笔者要指出的是,尽管以上案件的审理不公开,但是在宣告判决时应公开。《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三条对此做了明确的规定,即“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

二、审判公开原则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司法对策

毋庸置疑,随着我国法律的逐步完善和司法人员素质的日益提高,以及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公开审判活动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而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无论是从立法上,还是实际执法的环节,我国刑事诉讼审判公开在具体适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完善之处。

在司法实践中,过分强调公开审判的宣传和教育功能,因而注重公开审判制仅强调社会效果,而召开较为集中的、一定规模的公开宣判活动显得较为普遍,而属于公开审判核心内容的公开审理却被冲淡。实践中法官与律师、当事人单方面接触,审判委员会违背直接官司原则而仅仅依靠汇报内容即能定案,上下级法院之间的独立性不够,往往对案件进行内部请示汇报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开审理的实际意义。三是我国目前的公开审判制度在向当事人公开方面存在很多缺陷,比如没有建立证据的庭前展示制度,案件的进展情况很难为当事人知悉等等。因此,我国的审判公开虽为法律法规及相关司法解释所明文规定,但是,无论从法律的明文规定,还是从实际执法操作而言,与真正意义的审判公开还相距离甚远,具体而言,我国的公开审判应当从以下诸方面加以完善二审判决组织的公开;准备程序的公开;不公开审理案件的公开;简易程序的公开;扣押、冻结在案财物的处理的公开;二审开庭审理及不开庭审理的案件的公开;死刑复核程序的公开;申诉处理的公开;刑事赔偿的公开以及判决、裁定的公开等。

同时我国目前的公开审判在向社会公开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关于开庭前的告制度。《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第五款虽然规定“公开审判的案件,在开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但是在实践中还是有些法院在开庭前才匆匆贴出公告或者法院开庭的案件较多,前一公告未到开庭时间就被另一个公告所覆盖,使得社会公众对于案件的了解受到影响。因此,我国应当对于开庭前的公告予以具体规定,比如指定专门的人员负责对外公告,也可以由书记官将法院每个月、每个工作日、每个庭开庭的时间、案由、地点、当事人、主审法官用表格的形式张贴在法院大门口的公告栏内。强调法院在公开审理的案件上遵守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而且对于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也应当在公告栏有所体现,如关于不公于审理的原则,以便接受社会监督。

另外,审判公开原则在某些具体的环节、具体制度上的应用存在一些问题。包括(1)二审程序中的审判公开。这主要涉及二审不开庭审理案件如何贯彻审判公开的问题。二审案件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案件都要依一审程序进行调查、质证、询问证人、鉴定人等严格的程序,对于某些案件,依据二审的特点也可以加以特殊规定。

例如二审程序又可以分为两种,即普遍的开庭审理和简易开放审理。当然,也有涉及二审不开庭审理案件如何贯彻审判公开,有学者提出可以新闻会或法院公报的形式向社会公开;(2)死刑复核程序。有学者认为现在的死刑复核程序不开庭审判,有违审判公开原则,因此可由原审法院按公开审判的要求代为公开宣判或是用公报形式向新闻媒体公布;(3)审判环节上的审判公开。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裁定的宣告必须公开进行。原则上除少数情况外,裁定也应公开进行;另一个是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如何宣告判决,这可通过司法解释规定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必须另择日期公告公开宣判。

对于当前被媒体及大众炒得较热的庭审现场直播的问题,笔者以为应一分为二来看待。一方面庭审直播是一种新型的间接公开形式,以其特有的形式大大促进了公开的力度,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社会公众对了解案件进展的要求,从而使整个审判活动,甚至法制进程得到民主化、公开化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应认识到,在目前中国的司法环境中,庭审直播可能会对审判人员及当事人造成心理上的不必要的压力或误导,不利于公正审判,而且事实上,各国大多对法庭审理的采访、直播做了严格限制。贺方卫先生也指出,直播审理过程对于抑制司法腐败无济于事,庭审直播仅仅只是一个形式问题。针对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对新闻媒体的文字报道应当允许,文字报道不会对当事人及法官心理产生很大影响。至于录音、录像应慎重,应经批准方可进行,同时在录音、录像过程中不能影响正常法庭审判,至于选取案件的条件则可以社会影响较大且直播有利于法制,宣传教育为标准。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报道过程中不应有倾向性分析,以免造成不当的社会影响,并对法官依法审案带来不利后果。

上一篇:对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健美操教学与培养其终身体... 下一篇:向变味儿的绩效考核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