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成人高等教育改革转向

时间:2022-06-27 02:05:28

浅议成人高等教育改革转向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的推进,成人高等教育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学历导向下的成人高等教育已逐渐失去最初的优势,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实现从学历文凭到职业资格的转向,以此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学历导向 职业资格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的推进,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规模有了较大增长,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危机。面对社会和个体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成人高等教育该如何作出回应,这是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必须冷静思考的问题。

成人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历程及原因分析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为适应当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成人高等教育的第一次迅速发展是在后。改革开放之初,刚刚走出“”阴霾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百废待兴,人才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压抑已久的青年求学热情急剧高涨,普通高等教育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社会形势要求成人高等教育承担起为在职成人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历史使命。在此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春天。既为许多因“”被耽误的青年圆了“大学梦”,也在短时间内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学历达标的建设人才。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全社会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时期,正如“筛选价值理论”的主张,社会对人才评价的基本标准是学历文凭,学历文凭成为劳动力分配的基本准绳和依据。在教师教育领域,学历文凭主义取向的体现就是中师、专科、本科与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对应的三级师范教育制度设计。在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下,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有限,整个社会学历达标的教师供不应求,教育行政部门也只能降格以求,大量学历不达标的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一边倒的卖方市场,拥有学历文凭就意味着拥有相应的工作条件和社会地位,社会重视正规的学历文凭,学校以文凭学历吸引学生,学生以取得学历文凭为目的。在这一思潮主导下的成人高等教育事业就形成了为在职人员提高学历水平为主要职责的价值导向。从1981年开始的职工文化、技术“双补”,到1986年全国统一的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学历导向型成人高等教育的形成。①大量学历不达标的教师正是通过自学考试和成人高考等途径达到了国家对教师学历的规定。这一现象不仅表现在教师行业,公务员队伍大量低学历者也是通过党校、电大等成人高等教育途径实现了学历提升,成人高等教育的施受双方都因此得到了发展和提升。从这一点看来,学历文凭主义取向的发展模式在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方面确实做出了重要贡献。

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及挑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向前推进,学历文凭主义取向的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着市场空间萎缩的现实状况。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发展,在职人员的学历提升空间已大大缩小,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较20世纪90年代初已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2.4年。1998年,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100.14万人;这一指标到2002年增长到222.3万人;近些年来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数有所减少。根据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字,2010年,全国共有成人高等学校365所,比上年减少19所,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208.43万人,比上年增长6.95万人;在校生536.04万人,比上年减少5.31万人;毕业生197.29万人,比上年增加2.90万人。

上述数据表明,高等教育快速普及后,成人高等教育所能分享的学历文凭市场需求的增长空间已不大;这也反映出社会对学历文凭的观点更加理性,“唯文凭至上论”已经过时,与往日侧重学历文凭不同,如今的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求职者是否具有从事特定工作岗位的业务能力。屡见报端的大学生毕业后接受职业教育就是明证,这也是在学历文凭区分度减弱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的结果。当大多数劳动者都具有学历文凭的时候,社会必然会反思原先标准的合理性。如果学历文凭不足以区分出谁是理想的员工,那么社会就会提出新的区分标准、制造出新的“筛选工具”。这个新的标准就是能力,新的工具便是职业资格证书。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国家原劳动部和人事部于1994年联合制定颁发了《职业资格证书规定》,规定了今后国家职业资格的种类、资格证书体系、证书作用、取得方式等。1995年,《劳动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鉴定”。1996年,实施的《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颁布为职业资格鉴定工作提供了基本依据。2000年3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6号令《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明确,国家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制度。同时规定了用人单位招用90个技术复杂以及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工种(职业)的劳动者,必需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直接挑战学历文凭取向的社会用人标准。拿着市场营销本科学历难以适应销售工作、拥有管理学学士学位却不具备相应的管理实践能力就是现实对现行高等教育体制的有力讽刺。如此便不难理解为何有大学毕业者走进职业学校“回炉”。与学历文凭所表征的学术知识相比,劳动力市场的用工单位更看重的是职业资格证书所代表的工作能力。这一点在成人继续教育领域体现得相当明显,但保守的“象牙塔”在面对社会变革的时候,反应总是显得那么迟钝,成人高等教育依旧愿意在学历文凭取向的模式中自足自乐。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为学习者提供的学历文凭的象征意义远不如普通高等教育,而其实际意义又远不如职业教育,处于夹缝之中的成人高等教育如果不思考新的出路就必定会被逐出历史舞台。那么,成人高等教育的出路何在?

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机遇与转向思考

自20世纪70年代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思想以来,其影响已经深入到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终身教育思想也成为奠定成人教育合法性的理论基础。成人高等教育并没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结束其历史使命,而在终身教育理论的支持下拓宽了发展空间。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鲜明的提出了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成人高等教育作为直接为社会人群提供教育服务的重要阵地,必然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终生教育思想、学习型社会构建要求下的成人高等教育也必然会转向以追求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学习导向,这应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想目标。

成人高等教育要为人的终身教育、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但在学历文凭主义受到挑战的时代背景下,发展的路径何在?就成人的教育需求而言:一是理想的人文主义取向;二是现实的功利主义取向。就中国社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劳动年龄人口的教育需要主要是功利主义取向的,也就是说,劳动年龄人口接受成人继续教育的出发点在于通过教育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力从而收获更大的教育投资收益。从理论上讲,老年人的教育需求多半是出于理想的人文主义取向的,但这种理论逻辑在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现阶段还难以构成现实的教育需求。

因此,当前成人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有效市场需求是劳动年龄人口提高职业能力的功利性需求。在引导信息社会成人发展的长远需求时,又必须立足于工业化时代成人的职业需求,既把握高等教育原有的学历优势,又必须适当增加职业发展的内容,开展非学历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培训,提升成人职业发展的竞争力,满足其现实需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已较早开始尝试,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当然,我们必须看到成人高等教育由学历导向转向职业导向,并非是在新的历史机遇要求下发展的终极目标。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迈进的进程中,职业型人才的短缺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所以,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职业资格发展导向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其目的是使劳动者尽快从职业竞争之困中解放出来,有机会满足其多种发展需求,为终身教育的实现,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提供现实基础,所以,职业资格导向是由学历导向到学习导向的必经之路。

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成人高等教育需要在终身教育理论的支持下,跳出普通大学以学术知识为核心的学历文凭主义框架,坚持把终身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处于职业生涯之中的成年人提供更加务实的高等教育供给。只有在发展视角上首先实现从学历文凭主义向职业资格证书取向的转换,才能进一步拓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注释】

①余小波:“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研究”,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

责编/韩露(实习)

上一篇: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下一篇: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