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时间:2022-06-27 01:01:29

也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提起阅读,有的人可能马上想起语文、英语等文字科目,殊不知,数学课也大量地需要阅读,离开了阅读,解决数学问题就成了无稽之谈。尤其是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数学阅读,显得更为重要。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一个理念:注重学生诸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在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会学生阅读已成为当今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口号。下面我就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谈点个人的肤浅体会。

一、阅读要有兴趣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才可能积极地去进行这项活动,激励学生阅读数学的一个有效办法是给以好的材料。北师大版新教材中每一章都有一些好的阅读材料,教师要合理有效地加以利用。当然,教师还应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有趣的课外阅读材料,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此外,在教室里吸引人的地方经常张贴一些有趣的数学材料,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当学生对数学阅读有了兴趣,就会将阅读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并逐步形成良好地阅读习惯。

二、阅读要有计划性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首先应该从教科书入手,引导学生逐步展开阅读。因为教科书提供了基本的、常用的数学方法和思想,同时具有可读性、示范性等特点。在数学课之前,教师应当对阅读的目的、要求,不易读懂的和易混淆的问题等方面有一个充分而全面的认识,应当制定出详细的阅读计划。课堂教学是初中数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也是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主阵地,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几乎全部来自于课堂,特别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在课堂上开展数学阅读必须要有计划性;

三、阅读要有指导性

初中学生在刚开始阅读数学书时,和阅读小说、故事书一样,较少注意细节,经常跳读或浏览性阅读。当教师在让学生阅读教材时,也往往只是要求其快速地浏览一下,特别是对于例题和上复习课时表现的更为明显;对于细节的阅读很少注意到,阅读时既不动手也不动笔,阅读效率低下,阅读达不到应有的目的;阅读后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少之又少。因此在要求学生阅读时,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方法的指导

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耳、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调参与。指导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

1.阅读要动口。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及定义定理中的关键词句等加以反复咀嚼,准确理解,用口阅读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准确性。

2.阅读要动手。一是动笔圈画,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其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心中掌握有数。二是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三是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变“厚”为“薄”。

3.阅读要动脑。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阅读中必须思考,要指导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阅读提纲或思考题,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尤其是对重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究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阅读内容的指导

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无疑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教材,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探索规律、锻炼思维,还可以通过数学图形和数学规律感知无穷的数学美。

要学好数学还应学会阅读作业。教师通过作业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作出相应的批改,提出学习建议。学生通过阅读批改后的作业,既可以更正作业中的错误,又可以整理思路、巩固方法,使所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在头脑中得以升华。教师在作业批改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信息,除要判别作业的对错外,还应体现鼓励、建议或赏识等人文关怀。

阅读数学课外读物是数学课堂的补充。实践证明,会学数学的人大都从小喜欢阅读数学类课外书籍。精彩的数学故事、数学趣题和数学发展史料都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欲望。

四、阅读要有针对性

(一)针对学生整体的年龄特点

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安排阅读,对于初一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平面几何内容,此时阅读能力较弱,可以采取讲读结合的方式,设置较为详细的导读提纲,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而对于初二、三的学生,由于阅读能力较强,可适当精减导读提纲,减少讲读。

(二)针对学生的个体

数学阅读在很大意义上是学生的个人行为,是学生的个别化学习,而每个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水平不一样,因此针对学生的个别情况安排不同的阅读,使每个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阅读针对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三)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

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应当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更为有效的阅读策略。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教师应提前编好导读提纲,启发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例如: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新知识要解决什么问题?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实际背景是什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易混淆概念的辨析,要能举出反例;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的推导方法?条件是否可以减弱?结论是否可以推广?等等。

五、阅读要有主动性

数学阅读要求一种主动阅读,要求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思维的目的不是去印证,而是去发现。如数学证明的阅读,不是马上看证明过程,而是先分析条件与结论,试着去证明,若证明出来了,对照课本比较修正;若证不出来,适当参考课本,再尝试证明。读写结合,手脑并用,促使思维打开。手脑并用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书写能加强记忆,通过纸笔演算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未来社会高度发展,瞬息万变,现代教育要求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更要有较强的自学习惯和从事终身学习的能力,以便随时调整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因此,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和提高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才能真正符合课改的理念,这也是课改的真正目的所在。

上一篇:现代化图书音像资料馆管理与服务模式探究 下一篇:小学数学作业批改中的几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