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假如”

时间:2022-06-26 11:23:47

让学生学会“假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假如”这种方式,去大胆假设、想象、憧憬现实生活中虚拟的事实,从而促使人们更进一步去改善和创造生活。同样道理,在教学实践中亦可借鉴这一点,去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其创造潜能,使其更自觉、更主动、更有兴趣地去探索未知的知识领域,因而亦收到了更理想的教学效果。有关这一做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其一,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深化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而,要想将课本知识学深、学透,还须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课内飞向课外。以课文为立足点,以假设为桥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如学习《宝玉挨打》一文,我这样假设,假如贾政这一次手下留情,放过宝玉,根据宝玉的性格和贾政的封建思想意识,他们以后还会不会再起冲突?宝玉还会不会有挨打的机会?要求学生去大胆假设,去合理想象。同时,我又作了一些补充提示:小说中促成宝玉挨打的表面看似一个个偶然的事件,但偶然之中是否隐含着必然性?这样,便进一步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在合情合理的不断想象中,加深对主人公性格的了解和认识,亦深化了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其二,激发想象,培养写作思维的创造性。

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创造力就强,就能够把已有的知识重新组合,创造种种新形象,而想象力的提高,正是学生写作动力的源泉,也是培养和提高写作创造性的基础。

如学习老舍《我的母亲》一文,在阅读了作者生动而细腻地表现“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母亲感人形象的众多细节描写后,利用“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一“诱因”诱导学生去联想:假如你也写一篇表现母子(或母女)感情的文章的话,你又将如何选材呢?又该从哪一个侧面或角度去表现呢?十几年的母子(或母女)生活肯定有许多值得怀念的地方,或者同是母亲的“一串串的热泪”,但更多的又或许不是,若不是,又是什么呢?一个期待的眼神?一根刺眼的白发?一句终生受用的金玉良言?……这样一启发,学生思维的天窗便一扇扇随之打开,并不时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又如学习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在引导学生领略品味了诗的优美意境后,我这样诱导:圆圆的月亮,皎洁的月光,往往会令人神思飞扬、联想翩翩,但假如你面对的是一弯残月,暗淡的星空,你又该作如何联想?这样一发问,课室里霎时一片静默。是啊,一轮圆月往往令人注目,而一弯月牙常常被忽略。于是,我又适时进一步启发:象一只弯弯的小船?一抹清丽的记忆?一个刚刚萌发的愿望?……一下子,学生便觉得联系得上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思绪便骤然发散开来,若在众多发散思绪中,再定点在某一闪光点上,那产生佳作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可见,只有激发想象力,写作思路才开阔,思路打开了,意识才有独特性。

其三,反向联系,培养逆向思维。

用反向联系这种方式,可更激活学生的思维,并把其思绪引向更深处,于辨析中比较、理解,明辨是非。

如学习张洁《捡麦穗》一文,我向学生这样假设:作者在开头部分用了很大的篇幅,写了农村姑娘捡麦穗时的梦,这些与主人公(小女孩、卖灶糖老汉)与故事情节似乎没有直接的关联,假如把它去掉,文章岂不是更简练吗?经过对前后内容的联系比较后,学生很快就否定了我的假设。理由是,作者在开头安排了这么多内容,是为下文主人公的出场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铺垫,营造了一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广阔的背景,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从而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这样,通过一番假设、比较、推论,学生队对课文问题的分析就更深入,更透彻,真正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了。因而在教学上,即使是名家名篇,也不妨从反向来一个大胆的否定,然后让学生细心地求证,从而培养其逆向思维的习惯。

其四,诱发兴趣,自觉尝试,让其品味成功喜悦的同时,亦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任何事情的成功,兴趣是前提,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地去尝试,去实践。用假设这一方式,可充分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觉地去探索创造,去体验其自身价值。

如学习了卡夫卡的《变形记》一文,我这样启发学生:假如已经变成了大甲虫的格里高尔・萨姆沙,在经历了一番非比寻常的磨难之后,在某一天的早上又突然变回了人,他的遭遇和命运又将如何呢?

这是很有趣的问题,这样一假设,学生的兴趣上来了,几十双炯炯有神的瞳孔在分明地告诉我,他们思绪的野马已奔腾在广阔无边的想象原野上,他们正心驰神往地陶醉在自己编织的美丽故事中,随着一阵笔尖移动的沙沙声的结束,摆在我面前的几十个绝不雷同的故事便足已证明这一点。

可见,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潜能,通过创作,使他们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亦体验了自身价值的存在。从而提高了自信心,亦更主动积极地配合老师的教学。

其五,善于假设,增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逻辑性。

一个长期善于假设的人,不但在学习上带有超前意识,在工作生活中,无论面对任何的人和事,其思维亦肯定比一般人的反应更敏捷,更灵活,更富逻辑性,无论何时何地,都更能设身处地地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设想,从事物的对立面去思考,避免了处理问题的盲目性。善于反思自己言行的得失,从而更好地去改造和完善自己。若能引导学生做到这一点,那我们素质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用“假如”这一方式去启发、诱导学生,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假如”,就等于给了他们一双五彩的翅膀,可以纵情地遨游于无限的想象太空中,亦等于给了他们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自觉地去开拓丰富的知识宝藏,使其潜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使其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既激发了兴趣,又培养了其动手创作的能力,也符合了当今教育改革“以人为本”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

所以,在立足课本,不盲目外延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学会“假如”,且善于“假如”。

上一篇:多彩生活 / 动动脑 蚊子赶跑跑 下一篇:校园风 / 班级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