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调动学生 提升审题思维

时间:2022-06-26 10:53:36

灵活调动学生 提升审题思维

【摘要】审题思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低年级学生的审题思维尤为欠缺。为了让学生的审题思维得到提升,教师需要在课堂中下功夫。让学生在教师的灵活调动下,审题能力得到提升,最终达到增强学生数学能力的效果。

【关键词】低年级 数学教学 审题思维 解决问题

为了让学生具备较好的审题思维,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因为低年级是学生开始养成学习思维的起步阶段,只有在这个阶段中打好基础,今后才能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提供帮助。因此,教师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专业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提升审题思维。对于如何有效提升低年级学生的审题思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引导学生推敲题干文字信息

在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要让学生认认真真读懂题干的文字内容,对题干的每个字词都要精心推敲,明白题目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就要用语文课的思维进行教学,突出对学生审题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学生面对数学问题“小磊现在的年龄是11岁,比小雨小2岁,请问小雨现在的年龄是多大?”低年级的学生在面对这类问题的时候容易被搞晕,因为问题中出现了两个人物关系,他们很难弄清楚是小磊的年龄大还是小雨的年龄大。此时,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审题思维,要帮助学生正确的解决问题,就需要让学生学会推敲文字信息,指引学生好好推敲题干文字。提示学生抓住题干中说的“比小雨小2岁”核心语句,让学生对前后语句再次进行疏通,使学生明白题干文字的含义。从而推敲出题干的核心信息就是“小磊比小雨小2岁”,直观的理解也就是“11岁比小雨小2岁”,通过一点一点的信息推敲,学生很容易就明白“11+2”就是小雨的年龄,就顺利解决了该数学问题。

通过上述学生数学题干中文字信息的推敲和引导,学生的数学审题思维就得到了培养。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中出现“小多少,大多少”以及“成倍”等很不好理解的信息,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指引学生进行文字推敲,让学生把复杂的信息内容转换成能理解的简单题干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题目。

二、鼓励学生口述题目主要内容

口述是让学生对题目内容重点的把握与加强,在学生熟悉题目内容了以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在不看题目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话把问题口述一遍,使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和认识加强。整个口述的要求不仅能让学生对题目主要信息的把握能力加强,还能让学生的审题和表述能力得到训练。

比如,在学生解答习题“全班30个人组织去游乐场玩,他们玩的第一个项目是碰碰车,每个碰碰车能坐2个人,那么他们需要买多少张碰碰车的票呢?然后他们又玩了划船项目,每条船能坐5个人,那么他们需要租下多少条船呢?”低年级的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时会觉得这个题目很长,而且不止一个问题,就会有一种错乱的感觉,不知道从何处切入。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仔细读完一遍题目以后,用自己的话把题目所表达的主要内容表述出来。得到教师的鼓励和启发,学生就会把握住题目中的要点“学生的数量是多少?做了什么事情?过程是怎样的?问题是什么?”对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口述出来,学生就把握住了该问题的核心内容,很快就能较容易的解答这个数学题目了。

上述课堂教学案例中,让学生在熟悉题目以后用自己的话语把题目叙述出来,就能知道学生是不是真的消化了该问题,让学生对题目的认知更加深刻,把题目中问题都分解出来,让问题简单明了,解答起来就轻松了。

三、帮助学生模拟题目情境

让学生模拟题目中情境,亲身体验以后就很容易理解题目表达的热荨S械氖学问题非常的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非常的吃力,教师就要帮助学生还原题目中的情境。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习环境轻松,还能培养学生的审题思维。

比如,在学生面对这样的数学问题“小明存钱罐里装有若干1元、5元的钱,他要拿钱买一个10元的玩具,请问他有多少种拿法?(至少写出3种拿法)。”低年级的学生看到这种发散性的、有多种答案的习题就会感觉到困难。此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降低问题的难度,对学生进行分组模拟,把事先准备好的用长方形纸制成的1元、5元的“钱”分给大家,让学生每人拿上“钱”进行10元钱的凑钱模拟情境,学生就会脑洞大开,对10元钱的不同凑法得出很多结果,让教学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通过上述不难得出,学生对于客观的数学问题是没有足够兴趣的,但是对于切实的场景模拟是积极踊跃的,每个人都愿意参与进来,在模拟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把问题解决了,有效地提高了低年级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低年级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是欠缺基础的,理解题目信息是让学生准确的解答数学问题的基本,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中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审题思维,让学生对题干进行“推敲、口述、模拟”等方法的运用,更好的理解题干信息,从而达到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升的目的。

上一篇:《西游记》案例分析二则 下一篇:城市空间结构下民族文化传统及其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