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拉丁学名的标准化编排

时间:2022-06-26 06:22:09

论拉丁学名的标准化编排

摘要: 出版高质量的标准、科技论文和科技图书对于传播科学知识、推动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编辑工作者必须重视并认真做好拉丁学名的规范编排工作,全面提升标准、科技论文和科技图书的质量与学术价值。

关键词: 拉丁学名;标准化编排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 国际间学术交流愈发加强。标准、科技论文和科技图书涉及物种名称时,通常在物种名称的中文名后附加拉丁学名[1]。拉丁学名在食品、农业、林业、生物、医学、检验检疫、海洋、地质和考古等方面的标准、科技论文和科技图书中经常出现,但很多出版单位的做法各异, 甚至同一刊、同一出版社的不同编辑处理方式也不尽一致。采用国际公认的、准确的命名方法来规范编排拉丁学名,有利于物种信息的准确表达,避免了同物异名或异物同名现象造成的错乱,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信息共享。

在标准、科技论文和科技图书日趋国际化的形势下,拉丁学名如何表示才是规范的,很有讨论的必要;标准的起草人以及科技论文和科技图书的作者和编辑工作者应关注并重视这一问题,这有利于我国学术和科技走向国际化。

一、拉丁学名标准化的编排要求

为了克服生物名称的混乱现象,生物学家们经过常年不懈的探索,采用一种国际公认的学术语言(即拉丁文),给每种生物取一个相对稳定统一的、国际公认并通用的名称,这便是生物的拉丁学名。

拉丁语是一种源自文艺复兴时期拉丁文及其他古语的古老而稳定的语言,语法不会再发生变化,比较固定,也较容易被各国接受,且语法严谨,不会发生混乱,也不会产生国家或民族的误解或偏见。这是当今科学界依旧推崇采用拉丁语的重要原因。

拉丁学名的命名有双名法和三名法两种。

1. 双名法

双名法由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倡导。双名法为“学名=属名+种加词(种名、种本名) + (首次命名人) +现命名人+命名年份”[2]。后三部分是非强制性的。属名在前,用斜体表示,且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在后,斜体,全部小写。然后附上首个命名者的名字和命名的年份,这些都用正体字。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sureus Rosenbach 1884。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时,后面的正体字部分可以省略。

随着分类学的不断深入,常会发生种转属的情况。如:Weldin在1927年把原来的猪霍乱杆菌(Bacillus cholerae-suis Smith 1894)这个种由杆菌属转入沙门氏菌属,定名为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suis),这时就要将原命名人的名字置于括号内,放在种名之后,并在其后再附以现命名人的名字和年份,即:Salmonella choleraesuis(Smith)Weldin 1927。

如果是新种,则要在新种名之后加“sp. nov.”(二者均排正体,其中“sp.”为物种species的缩写,“nov.”为novel的缩写)。如:Methanobacterium espanolae sp. nov.,即,埃斯帕诺拉甲烷杆菌,新种。

有时在对某个或某些分离物进行分类鉴定时,属名已确定,但种名由于各种原因一时尚难确定,可在属名后暂加“sp.”或“spp.”(“spp.”是物种复数的简写)。如:Methanobacter sp.,一个尚未确定其种名的甲烷短杆菌物种,即一种甲烷短杆菌;Methanobacter spp.则表示若干未确定种名的甲烷短杆菌物种[3]。

若出现两个命名者,两命名者之间加“et”或“ex”,排正体。“et”是拉丁文“和” 的意思,表示由两个命名者共同命名。如:紫草 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 et Zucc.。“ex”表示“从”或“根据”。如一拉丁学名由甲命名,但尚未正式发表,后经乙描述代为发表,则种名之后加最初命名者甲和后来命名者乙,两命名者之间用 “ex” 连接。如:藏报春 Primula sinensis Sabine ex Lindl.。

2. 三名法

有时, 根据某些特征, 种下又分为亚种(subsp.,为亚种subspecies的缩写,排正体)、变种(var.,为变种varietas的缩写,排正体)、偶然变种、变型(f.,为forma的缩写)等, 这时, 在双名法的基础上种名后还加上亚种、变种、型的名称, 这就是三名法[4]。“亚种、变种、型”等加于属和种名之后,其后再附上亚种的名称(排斜体)。如:苏云金芽孢杆菌蜡螟亚种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galleria;再如钻天杨的学名: PopulusnigraL. var. italiea Koehn.。

二、拉丁学名编排上经常出现的问题

1.拉丁学名中属名第一个字母未大写

属名首字母须大写,种和种以下分类单元的学名首字母须小写,这往往被忽视。如:赤藓糖醇(生产用菌株:解脂假丝酵母,candidali polytica),其中“candidali polytica”应改为“Candidali polytica”。

2.拉丁学名的正斜体问题

(1)属名、种名等拉丁学名没有采用斜体,这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即使是在论述拉丁学名正规写法的论文、图书里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如:大蒜油 Allium sativum L.,其中“Allium sativum”应排斜体;短苞木槿 Hibiscus syriacus var. brevibrac teatus, 其中 “Hibiscus syriacus”、“brevibrac teatus”应排斜体。

(2)人名本应排正体,结果排成了斜体。如:Coydalis remota Fisch. f. uncata Skv.,其中“Fisch”.(命名人缩写)、 “f.”(“变型”的缩写)、 “Skv. ”(命名人缩写)等均应排成正体。

(3)“变种、亚种”等缩略词排成了斜体。如:中国水仙的学名 Narcissus tazetta var. chinensi,其中“var.” 应排成正体;唾液乳杆菌唾液亚种的学名: 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subsp. salivarius,其中“subsp.”应排成正体。

3. 人名的缩写和变种、亚种等缩略词后面没有加“.”

人名的缩写和变种、亚种等缩略词后面均应加“.”,“.”比较小,经常被作者或编辑忽略掉。如:梨 Pyrus communis L,其中“L”应改为“L.”,为林奈Linnaeus的缩写;黄皮树的一变种峨眉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ld var omeiense Huang,其中“var”应改为“var.”。

4.第一次出现某物种的拉丁学名时,属名就采用缩写

通常情况下,应将物种的属名写全,但是,如果在一处有同一属名的多种物种,可将第一个物种的属名全写,后面的属名缩写。如:菜豆Phaseolus vulgaris、小豆P. angularis、绿豆P. radiatus、饭豆P. calcaratus,等等。但有些时候第一次出现某物种的拉丁学名时,属名就采用缩写,这是不正确的做法。

5. 拉丁学名中“&”的误用

有些文献在两个命名者共同命名的拉丁学名中,在两个人名中用“&”。字符“&” 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最早是拉丁语 “et ”的连写,但在拉丁学名中应使用“et”。如:Burtt & Hill,应该改为Burtt et Hill。

三、出现不规范编排问题的原因

(1)有的作者撰稿时只重视自己关注的专业性问题,拉丁学名都附在物种名称的后面,以至于使作者忽略了拉丁学名标准化编排的重要性。

(2)有的作者对拉丁学名表示方法不清楚,往往从网上搜查资料,有些资料中符号本来就不规范,经过拷贝、粘贴,作者也就将错就错;或者录入参考资料时,没有关注拉丁学名的编排格式。

(3)编辑出版部门对拉丁学名的编排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和统一规定。

(4)编辑在自己专业的学习中不涉及拉丁学名,自然也就不了解拉丁学名的规范编排。

(5)编辑未重视拉丁学名的标准化编排,对作者交来的稿件不作相关的修改和规范。

四、建议

(1)区分是不是拉丁文。要做好拉丁学名的编排工作,首先要能区分是不是拉丁文。不要一见到微生物或寄生虫的术语,就用斜体表示,如将Drosophila (果蝇) 排成斜体Drosophila。这个名称并不是拉丁学名,而是英文名称,故应使用正体[5]。如果不能辨别一个名称是否来源于拉丁文,可以在有关词典中查找。

(2)有关部门应对编辑进行拉丁学名编排格式的培训与强化,提高编辑对拉丁学名的认识与关注度,了解并掌握拉丁学名的编排规范。

(3)编辑应注意与重视拉丁学名的规范化加工。

(4)编辑参加标准审定会时,起草期刊征文启事或图书编写要求时均应对拉丁学名的标准化编排提出要求,以引起标准起草人及作者的注意与重视。

(5)建议在修订有关国家标准时,将拉丁学名纳入。

(6)建议将拉丁学名的规范表达纳入标准、科技论文和科技图书审读和评奖内容。

参考文献

[1] 吴伟根,章晓光.中文期刊论文中物种拉丁学名的表述问题[J].编辑学报,2003,15(4):257-259.

[2] 吴伟根,周莉花,章晓光.生物拉丁学名中的符号及用法[J].编辑学报,2008, 20(5):336-338.

[3] 黄秀梨.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 雷珍容.食品科技论文中外文斜体和缩写[J].食品与机械,2009,25(3):154-155.

[5] 郑晓英.要正确区分是不是拉丁学名[J].编辑学报,2004,16(1):10.

上一篇:出版美术作品应注意的版权问题 下一篇:科技期刊如何抢占读者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