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

时间:2022-06-26 04:03:15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当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语文课堂教学,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新课程促使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多角度的反思,其中之一便是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促使二者完美统一。因此,我们必须审视教学资源,弹性设计教学,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感悟、积累、运用的动态过程中,在准确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同时,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共振。

一、课前精心准备,实施弹性预设

新课程关注并提倡课堂动态生成,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去艺术性地应对。但是我们必须明确:“动态生成”的质量绝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预设”,所以课前的预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预设并不是简单地指教案,写成文字的教案只是我们预设的一部分。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预设必须充分,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灵活地捕捉,调控“生成”!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弹性预设是指教学方案为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备充足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对象――文本。“文本”是生成之“母”,“预设”是生成之“父”。追求生成的课堂教学不能脱离“文本”,也离不开“预设”,并给自己预留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很有把握地进行课堂生成。只有这种弹性的预设才能促进生成,也只有这种生成才是朴素的、真实的、生动的,因而也才是有效的。这是促使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的重要前提。

二、营造和谐氛围,尊重个性生成

课堂是复杂多样、运动变化的。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和相互作用,预设不可能也不必穷尽课堂所有可能的变化。当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教师除采取积极鼓励态度肯定学生的表现外,还得适当调整,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即使偏离预定目标,也应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制造新问题的“生长点”,为新的生成提供支点和空间,鼓励继续生成。例如,我在教学《争论的故事》一课时,请学生思考:兄弟俩为如何吃大雁争论不休,结果让大雁飞走了,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我预先没想到,这个小小的问题却引来几个学生激烈的争论,一时不肯罢休。若让学生争论下去,这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若紧急叫停学生的争论,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文章主题的把握。我临时调整教学进程,将本堂课剩下的近15分钟时间用于学生争辩,正反两方对问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刻的大辩论。在乱而有序的辩论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对文章的主题理解也深刻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得到了有利的培养。

三、重组生成信息,正确区分良莠。

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之后,就会在课堂上生成大量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教师应当区别对待。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所生成的独特见解,这时教师不可打压学生的观点,而要顺应学生思维走向。对于那些即兴闪现出来的火花,教师应敏锐捕捉,并予以引燃,顺水推舟,予以适当的鼓励,以此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起来,共同探讨。还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本身超出文学范畴的理解和认知。对于这部分信息,教师必须加以正确的指引,不能因为尊重学生就一味地肯定,不能一味地为了生成,而忘了我们在做什么。在语文课堂上,一切生成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感悟语文与生活。其他超出文本,脱离主旨的生成,无论多么精彩,教师都应该用巧妙的方式加以科学地指引。同时,教师还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捕捉新的能够引发学生“二次生成”的兴奋点。

四、加强实践反思,促使和谐统一

要促使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必须高度重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课堂语言精而准,能高效地引领学生。学科是相通的,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的备课,要求从“技术”走向“人文”,不仅在设计上苦思冥想,而且要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研究学生,掌握学情上,尤其要做好课后的反思与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的艺术有时可简化为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课堂上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课堂上诸多不确定的因素造就了“生成”的多样化,教师因生成“吃一堑”时,就为下一次预设“长一智”。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提高了我们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使“预设”更完美,“生成”更精彩。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是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和谐统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课堂教学中用“预设”大胆地助成“生成”,用“生成”完美地实现“预设”,从而点燃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庆丰小学

上一篇:挖掘情感因素 提高学习兴趣 下一篇:恰如其分才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