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天华“中西兼并”音乐思想有感之中国钢琴音乐

时间:2022-06-26 11:50:50

读刘天华“中西兼并”音乐思想有感之中国钢琴音乐

摘要:刘天华(1895-1932)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民族音乐家。他将西方作曲技法及演奏技巧融入民族乐器二胡中,并提出了“中西兼容”的思想。这种思想不仅仅表现在民族器乐的创作中,西方器乐在中国的发展俨然也成为一种趋势。本文以中国钢琴音乐为例,通过这个钢琴音乐的兴起、“中西融合”等方面的分析,从钢琴音乐的中国化中论述中西兼容的音乐之道。

关键词:刘天华;中西兼容;中国钢琴

19世纪末,西方音乐以其新颖的曲调风格、系统的音乐理论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作曲技术理论和音乐教育模式,面对国乐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内掀起了不同的思潮。有人认为国乐是传统音乐,已经落后于世界,应当全权抛弃,西洋乐取而代之;另一部分人认为国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识,强烈抵制西方音乐文化的潜移默化。刘天华则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偏激的、不全面的。刘天华在《国乐改进社缘起》一文中提出“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己见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中西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道进步这两个字。”刘天华中西兼容的音乐思想不仅表现在民族乐器的改革和发展中,西洋乐器的音乐中也呈现出越来越多中国化的音乐元素。本文以中国钢琴音乐为例,对西方钢琴音乐的中国化展开分析,从钢琴音乐的中国化中论述中西兼容的音乐之道。

一、中国钢琴音乐的兴起

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高峰期。瞿维将安徽凤阳民歌《凤阳花鼓》的旋律主题改编成钢琴曲《花鼓》,并用钢琴模仿锣鼓的音色和节奏。1948年,丁善德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是我国第一首以中国民歌为主题的变奏曲。1952年,陆华柏编著的《中国民歌钢琴小曲集》是中国第一本民歌钢琴小册。

1958年“”时期,国内又一次掀起了中国钢琴音乐的高潮。在“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的原则下,积极倡导民间音乐的采风、创作,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政治支撑。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如王建中的《云南民歌》、桑桐的《云南民歌》等。

中国钢琴音乐的兴起正是刘天华“中西兼容”音乐思想的实践。与刘天华将西方音乐及其创作理论融于民族乐器的做法不同,中国钢琴音乐正是将中国优秀的、传统的、经典的乐曲曲调融于西方乐器中,以西洋乐器为载体,结合西方作曲技法,创作出独具中国民族魅力的中式钢琴曲。中国钢琴音乐的诞生不仅丰富了世界钢琴音乐作品的题材和风格,也为弘扬中华音乐文化创造了新契机。在战火峰交、贫穷落后的年代,中国钢琴音乐的诞生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成为不可忽视的精神食粮。

二、中国钢琴音乐中的“中西融合”

中国传统音乐是以腔音为基本单位构成,小型的曲体结构包括由几句或多句腔句组成的腔段,大型曲体结构又有由各个腔段构成的单腔调叠体腔套和多腔调联体腔套之分,又因各个民族、地域、体裁的不同,形成不同民族性、地域性、题材性和乐种性的腔系,如民歌腔系、歌舞腔系等。与中国传统音乐不同的是,西方音乐有回旋曲、变奏曲、奏鸣曲回旋曲、赋格等体裁,各种不同的体裁都有其严格的曲式结构规范,严谨、规整是西方音乐的重要特色。

(一)西方题材――赋格。赋格是西方音乐中具有严谨格律性的一种复调乐曲。在巴洛克晚期发展成熟,主要乐思以主答题陈述与间奏段落交替的方式进行着,并在进行的过程中体现出乐思呈示、发展和结束的阶段性;而这一切又是通过二部曲式对调性与和声的组织作用予以建构起来的。

宫调式《五声音阶前奏曲与赋格(二)》是作曲家罗忠F代表作,其赋格部分是遵循三步性原则而创作的,有着高亢的旋律、宽广的主题节奏、连续四度大跳,显而易见是中国陕北民间山歌的风格。高低声部你静我动的追赶,使单一的旋律主题颇具生动性,加强了音乐的流动性。主题与对题节奏的鲜明对比也推动了音乐绵绵不断地发展。再次,在调式调性方面,罗忠F并没有简单地仅仅使用五声徵调式的骨干音,在赋格第二主题呈现时,伴随着一系列的偏音、变化音的出现,调式的进行也呈现多样性,随后以西洋乐曲中常用的下行级进地链接手法,回到第一主题,与开头首尾呼应。赋格部分基本符合ABA的三步性原则,结构规整、调性统一,又不缺乏变化和趣味性,是中国钢琴赋格音乐中的经典范例。

(二)民间歌曲――主题变奏。变奏曲是有一个完整的主题并加以各种形式变奏的体裁。变奏曲的主题必须具有简洁的旋律、节奏、和声语言和织体写法,明晰的调式、调性和结构。变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改变旋律本身或旋律伴奏,或将旋律和伴奏一起改变。

周广仁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是由陕西民歌《三十里铺》改编而成。全曲包括主题和八次变奏。主题旋律来自山西民歌《三十里铺》,主题伴奏几乎以柱式和弦为主,在第二句伴奏中,加入bmi、bsi而转入bB调,末句又转回C调。在主题段中,中国民歌风格旋律与西洋调式的伴奏风格相结合,为中西兼容的音乐实践开创了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该作品变奏部分采用了主复调相结合的变奏手法,充分地将中国民间歌曲的性格融入西洋大小调的风格中。《三十里铺》原本是首小情歌,然而,在这首变奏曲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抒情,有喜悦也有悲欢,有低声浅唱也有气宇轩昂。这是钢琴这件乐器能带给我们音响上的震撼,同时也感叹作曲家周广仁为这首变奏曲精心的布局。

(三)古曲移植――民族韵味。黎英海的《夕阳箫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乐曲的经典佳作之一,源是中国的一首琵琶古曲。中国风格的钢琴曲最具特色的地方应属引子部分。引子通常袭用中国古曲常用的散板节奏,并以模仿原民族乐器的音响为作曲原则。譬如这首《夕阳箫鼓》,引子部分用同音反复、琶音、颤音等手法模仿琵琶拨弦的音色。

这首乐曲几乎保留了原古曲的音乐风格,朴素、典雅,并且没有运用西方曲式结构,而是将琵琶古曲完整地用钢琴演奏,通过各种钢琴演奏技巧来模仿琵琶、萧、古琴、鼓等民族乐器的音响,巧妙地将中西音乐融合。全曲除引子外,共9段,行板、中板、散板、慢板、快板的交替进行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

中国钢琴音乐并非仅有这些,还有戏曲音乐的钢琴改编曲:徐振民《夜深沉》、张纯《中国戏韵》;现代舞剧的钢琴改编曲:殷承宗《北风吹》、杜鸣心《军民一家亲》;还有蒋祖馨的以联欢节为主题创作的《庙会组曲》等都是优秀的中国钢琴代表曲目。

总结

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体裁广泛,题裁的来源也有很多,有以地方民歌旋律为主题的钢琴曲,有将古曲移植的钢琴曲,也有以民间传说为主题的现代钢琴曲,如现代舞剧中的《白毛女》以及改编小提琴曲的《梁祝》等。

笔者通过分析中国钢琴音乐的代表作品,说明中国与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在与不同的生命碰撞的过程中才能创造出生存的火花。音乐无所谓卑贱,并不是传统的、古典的就是落后的、应被排斥的。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在经历了朝代更迭、版图变换之后,唯一能保存久远的只有绵延不绝的思想和文化。

上世纪,刘天华提出“中西兼容”的思想,并以身作则地从事于国乐改进的行业。中西兼容,并不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音乐,也不是一味的崇洋,而是在中西两种不同的音乐文化中寻找“中庸”之道。

刘天华改革国乐的成功、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这些用事实证明了的真理: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特色和存在的价值,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发扬自身独具一格的魅力,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找到一席之地。

中国钢琴音乐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曲调、节奏、风格等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洋乐器相结合,创作出众多优秀的中式钢琴音乐,受到众多国内外专业或非专业人士的喜爱。中国钢琴音乐的蓬勃发展丰富了近代中国音乐的形式和内容,也为向世界输送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曲调及其音乐文化开辟了一条新颖、顺畅的道路,将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紧密相结合,将中国民族音乐走进世界轨道,屹立于世界之林。(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石蔚.试论刘天华的中西融合音乐观[J].乐府新声,2002(1)

[2]赵建斌.立足传统 中西调和 改进国乐――刘天华国乐改进思维探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

上一篇:浅析《摩尔之恋》企业音乐电视广告的审美特征 下一篇:旅行邂逅,一见“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