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自发舆论的一次“发威”

时间:2022-06-26 11:45:47

网民自发舆论的一次“发威”

舆论的力量源自于其自发性、公开性

网络舆论的力量在于其理性与正义

网络舆论的效应在于其聚合性与扩散性

自下而上的民间舆论在国际舆论斗争中更具力量

“3・14”拉萨暴乱事件发生之后,一些西方媒体曾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虚假不实的歪曲报道;后来对“”分子对奥运圣火传递的破坏、扰乱事件,不少西方媒体又一次进行了大量不客观、不公正的报道。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我国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强烈愤慨。

然而,与过去发生的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不实和不公正报道之后多由政府外交部门进行抗议与批评,然后再由群众表示呼应和支持的做法不同,这次是由国内民众及海外华人、留学生自动发起的民间抗议行动。民众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发表意见,自发组织抗议活动,形成了强大的民间舆论,造成了万众一心的强大气势,使西方媒体不客观、不公正的立场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也使反华和“辱华”分子自取其辱,在一定程度上收敛了诋毁中国和破坏奥运的言行。

这是一次民众自发舆论的胜利,也是网络舆论的又一次“发威”。美联社在一篇题为《不满西方媒体对拉萨事件歪曲报道中国留学生发动网络大反击》的报道中说,“这场情感的宣泄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力度上讲都是史无前例的”①。

对这次事件中一些西方媒体的歪曲不公报道和网民自发舆论的强大力量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清楚地认识西方媒体的真实面目,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评价网络舆论的力量及其积极作用,同时对改进我国的国际舆论斗争方针与策略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奥运火炬传递中西方媒体的报道偏失

西方媒体一贯宣扬自己是“社会公器”,一贯标榜自己的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公正,然而,在这次拉萨“3・14”事件和奥运火炬传递活动中,某些西方媒体却违背了自己一贯标榜的“客观、公正”原则,违背了国际新闻传播的最基本的伦理规范,不惜损害自身的媒体形象,违背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舍真实而取虚假,舍客观而取偏见,自取其辱,自请骂名,成为某些政治集团推销其价值理念、蓄意丑化中国国家形象的工具,成为某些利益集团为攫取经济与政治利益而有意制造轰动效应、吸引公众眼球的手段。

综观这次事件中某些西方媒体的报道行为,我们完全可以说,其“客观公正真实荡然无存”②。由一位网民创办的以专门收集、整理并西方主流媒体在“3・14”事件报道中的偏见和谬误证据为宗旨的著名网站anti-cnn.省略于3月20日创办。创办前5天,浏览量就已经超过20万人,有两三百人报名做网站的志愿者,义务参与网站的材料整理、论坛管理和翻译工作,近2000人向网站提供了西方媒体的各种错谬证据。目前,该网站每天访问量逾50万,其中有40%的国外访问量。

与此同时,网民对西方部分媒体的各种各样的谴责、批判在互联网上大量出现。从中文网站到其他语种网站,从地方网站到门户网站,从各种专业论坛到校园网论坛等等。网友们通过博客、视频、BBS、QQ群、联合签名等各种方式,纷纷加入谴责的行列。他们的意见,通过网络汇聚成河,最终形成了强大的声浪。“CNN已经成了卑鄙、、阴谋的代名词”在互联网空间中到处流传;“做人不要太CNN”(Don’t be too CNN!)在网络上成为一时的流行语。

“环球网论坛”的网民2008年3月27日发起“保卫奥运火炬顺利传递大签名活动”,该活动到4月28日为止,回复跟帖991条,点击率80889人次。4月25日,著名门户网站网易的新闻频道中出现反对CNN报道北京奥运的签名活动,该活动到5月2日零点10分为止,签名人数达到300多万名;仅4月27日一天,签名人数就超过了200万人。

强大的网络舆论与现实的抗议活动相呼应,再加上政府组织、境内外华文媒体、专业机构与民间团体等的批评活动,迫使部分西方媒体不得不正式承认错误并向全体中国人道歉;一些媒体虽未正式道歉,但在圣火传递后期,其不公正、不客观的报道明显减少;一些想借奥运“使中国难堪”的西方政客也迅速改变态度,重新向中国表示“友好”。

德国RTL电视台网站3月23日发表声明,承认有关报道出现失实,并表示遗憾;紧接着是家乐福的表态,法国大使看望金晶,萨科奇的慰问信,潘基文的表态,布什对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再次强调,还有BBC和CNN的道歉等。与此同时,“”分子变得“沉默”了,旧金山之后的火炬传递,基本太平无事;西方媒体变得“温顺”了,歪曲报道暂时不敢出笼了,正面报道日渐增加。

一篇点击率上百万并被到处转贴的网友文章说:“很难说我们取得了全胜,但你得承认我们是完全扭转了被动局面,至少后面的火炬传递要平静得多,西方媒体的声音也客气得多了。”④

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胜利呢?上文将其归因于互联网和网民,归因于网民的自发舆论:“假如没有网络,在这次西方和‘’的集体反华浪潮中,我们现在是什么局面?无法想像,也不敢想像。”“是网友犀利地揭发了西方媒体造谣诬蔑的阴谋。是网友发动了一场又一场的火炬保卫战。是网友持续不断发起的倡议和抵制运动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关注和正视。是网友让‘’分子变得如此渺小并知难而退。是网友让西方的政要开始面对现实。”“是网民,是千千万万的网民,改变了偏见,摧毁了谎言,赢得了尊重!”

总的看,这篇文章抓住了此次舆论斗争胜利的根本性力量,尽管它忽视了政府、境内外媒体、民间团体等在这当中所发挥的作用。应该说,这次舆论斗争的胜利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网民的力量和作用显得更突出、更明显,也更值得肯定和赞扬。

三、网民自发舆论成功实践的启示

网民是这次国际舆论斗争的生力军。是以网民自发舆论为主体,加上其他各种官方和社会舆论的配合,赢得了这场揭露西方媒体不实不公报道,保卫奥运圣火传递舆论战的胜利。总结这次舆论交锋及其胜利,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1.舆论的力量源自于其自发性、公开性

如前所述,这次胜利主要是舆论的胜利。而舆论是什么呢?简单说,舆论就是“民意”,就是“公众意见”;英文“舆论”一词为“public opinion”,强调的就是这个意思。

舆论无疑有着巨大的力量,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舆论要想真正显示出自身的力量,又是有条件的。首先,它必须是真正的“公众意见”,是公众自发的意见,具有自发性;其次,它必须是公开表达出来的“民意”,必须能够向社会公开表达,具有公开性。自发性和公开性是舆论发挥社会影响力的力量之源!然而,这两点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却被我们忽视了。

由于我们过去主要强调媒体或政府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应替人民“代言”,同时又强调民间自发舆论的复杂性及其潜在的负向性,因此,较为重视如何去代表舆论、影响舆论、引导舆论、掌控舆论。在这种情况下,公众自身面向社会的公开舆论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了。在此背景下,当面对国际舆论斗争时,政府和媒体只能“孤军奋战”,虽然其的确代表了国人的态度和情感,但在西方世界看来这种斗争是乏力的,它们是不会太在意的。这次针对西方媒体及的斗争恰恰与此相反,借助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技术和手段,民众的自发性舆论获得了淋漓尽致地公开表达,这使我们的政府和媒体也不再只是“孤军奋战”,而这正是斗争获胜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舆论的自发性和公开性看成是舆论的力量之源。

2.网络舆论的力量在于其理性与正义

这场揭露西方媒体不实不公报道,保卫奥运圣火传递斗争的胜利是舆论的胜利,更是网络舆论的胜利;而这次的网络舆论之所以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正义力量,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理性的。

关于这次斗争中网络舆论的理性特点从anti-cnn.省略网站的首页题记是这样两句话:“我们并不反对媒体本身,我们只反对媒体的不客观报道。我们并不反对西方人民,但是我们反对偏见。”这个题记中所显示出的理性特点明显而又令人感动!

点击进入该网站论坛,在其“本版规则”中更可以感受到其舆论表达的理性诉求。该“规则”明确宣示:“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谢绝煽动性,或政治导向性的发言,严禁人身攻击,严禁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等。其实像这样的理性化特点在这次网络舆论表达的各个空间和平台上随时随处都能看到。

如有些网民在网络论坛中号召大家在示威时一定要注意有理、有力、有节;有些留学生发帖建议大家参加火炬护跑时可以适当举一些所在国的国旗,以争取所在国人民的支持;有些华人在网络上提醒大家游行时不要随地扔垃圾,以免被西方媒体抓住把柄损害留学生的形象;有些网民呼吁应当理智地看待抵制家乐福问题,等等。

正因为这次斗争中网络舆论充满着理性诉求,因此才使得西方媒体不能不正视,不能不重视,也才使这次针对西方媒体的舆论斗争最终产生了巨大的力量。正如中新网转发的一篇文章所说:“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侨华人理性的网络民意,理性的爱国情感,令西方传媒在妖魔化中国时,已再不能罔顾最基本的事实。”⑤

可以说,网络民意的正义性和舆论形成的理性化是这次针对西方媒体的舆论斗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它告诉我们,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力固然不可忽视,但要想使其发挥真正巨大的正义力量,关键要使其理性化。

3.网络舆论的效应在于其聚合性与扩散性

小范围的民意聚合和民意的小范围扩散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和冲击力通常比较有限;只有民意大规模的、高速度的持续聚合与扩散,才能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和震撼力。这场舆论斗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各种民意的迅速聚合与广泛扩散,而正是这种舆论的聚合性与扩散性而产生的强大冲击力和影响力,促成了这场斗争的胜利。

为什么在这场舆论斗争中,民意能够显示出突出的聚合效应和扩散效应,进而产生强大冲击力和影响力呢?显然是因为其舆论的生成、聚合、流传等借助了网络。我们知道,网络天生具有强大的汇聚力,在其虚拟社区或其他各种平台上,可以迅速聚合起无数的人群,可以同时容纳无数人发言,真正做到“众声喧哗”(而这是我们所处的物理世界不可能做到的,也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

尤其重要的是,网络能够使参加者产生一种“在场”的感觉,因此,它更容易形成“一呼百应”的群体效应。这种情况再加上网络传播的快捷性、传播通道的多元性、传播范围的国际性等特征,就很容易形成多形式、全方位、接力式和海内外呼应的全球化、全景式的传播景观,从而使网上舆论产生更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

这场舆论斗争正是借助了网络舆论天生具有的强大的聚合效应和扩散效应才获得了胜利。由此联想到当年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时事件,当时公众也曾群情激奋,并自发掀起抗议浪潮,但由于那时缺乏今天这样的能够使民情民意迅速聚合并广泛扩散的舆论通道(当时互联网在我国还很不普及),使得斗争的效果显然不如今天这样明显。两相对照的结果启示我们,今后应深入认识网络舆论所具有的强大的聚合效应和扩散效应,以便因势利导,合理使用,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功效。

4.自下而上的民间舆论在国际舆论斗争中更具力量

过去,我们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舆论斗争中大都习惯于进行自上而下的舆论组织、发动和引导,这样的舆论斗争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这次斗争最好的成果,就是广大人民站起来直接反对西方反动势力,教训和震撼了西方反动势力。同时也掀起了一场全民教育运动。”“人民在这次斗争中展现出来的伟大精神和无穷力量,非常令人敬佩,令人振奋。”⑥在这个意义上说,这次舆论斗争的胜利其实又是自下而上的舆论斗争模式的胜利。这种胜利启示我们,在今后的舆论工作与国际舆论斗争中应注意充分认识自下而上的舆论斗争模式所具有的巨大力量,既要注意自上而下地组织、发动和引导民众舆论,又要充分发挥自下而上生成的民间舆论的力量,要把自上而下的舆论发动与自下而上的舆论形成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相互呼应,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以赢取舆论斗争的胜利。

注释:

① 转引自《参考消息》2008年4月1日美联社报道。

②“像鸟一样飞”《08中国危机重重》,。

③ .

④“风声飞起”《网络时代的人民战争》,cache.省略/publicforum/content/sport/1/123456.shtml。

⑤《西方软实力的失败――中国网民的理国》,blog.省略/s/blog_3fc3320c01009lun.

html。

⑥《等待发展变化》,yuyuejiang.省略/blog/diary.b?diaryID=2735436&blogID=152530。

(郑保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博导;樊亚平:兰州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上一篇:新闻自由的真谛与西方记者的滥用 下一篇:报道思维的重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