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思维的重大转变

时间:2022-08-25 04:16:41

报道思维的重大转变

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必将载入国史!

尹韵公

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报道不但在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赢得了满堂喝彩,交口称誉。这种中外共赞的局面,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少见的。

首先,我们的工作确实做得成功,干得漂亮。我们在第一时间报道了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机制,在第一时间组织和动员了起来,在第一时间国务院总理率先奔赴灾区,等等。总之,在重大灾难事件发生时,与以往相比,我们这次创造了许多“第一时间反应”。这充分证明了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成熟与高明,证明了我们民族的成长和成熟。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表现特别突出。一是信息快,许多重要资讯都是在第一时间报道,始终掌握着灾情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二是信息透明度高,地震引发的灾难性后果,我们决不隐瞒,也从未隐瞒,已知死多少人就报多少人,城市损毁是什么样子就报什么样子,遇到困难是什么就说什么,工作进展到什么程度就说是什么程度,不掩饰、不夸大任何信息,敞开天窗,阳光运作,使广大群众对灾区的了解达到了媒体掌握了多少信息、受众就知道了多少信息的知情程度;三是信息内容丰富多样,全方位展开,海事卫星连线,多维地形图像生动宣示,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24小时滚动报道方式,更是空前。四川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的丰富性、多样性、及时性、准确性,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大历史意义。它必将以标志性的经典之作,载入国史!迄今为止,唯一可以与之比肩的,只有20世纪80年生在日本的阪神大地震及其新闻报道。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新闻表现,在世界新闻史上也是少有的。

其次,正确判断西方媒体的表现。这次西方著名媒体一反常态,对我们抗震救灾工作大加表扬,我们切不可沾沾自喜。一是如上所述,我们的客观表现摆在那里,谁也不能否认。二是他们实际上是在对我们进行新闻补偿。补偿什么?就是补偿他们对涉藏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不实不公报道。他们力图就势下楼,挽回他们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大大下降的媒体公信力。所以,我们不要对西方著名媒体的期望值估计过高,他们不会180度大转弯,突然改邪归正。他们昨天不实不公,今天客观公正,明天会怎样,谁也说不上。当然,他们今天的新闻表现,至少可以说是对中国人民示好吧!

再者,我们首次赢得了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全面胜利。在以往的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我们也曾有过精彩时刻,但都是个别的,顶多是少许的,连局部胜利都没有,而这次新闻报道,我们首次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自始至终地牢牢掌控着舆论的话语权、主导权、主动权,各国媒体基本上都依着我们的主调转。我认识的一些专家学者说:过去一遇到重大突发事件,他们总是首先选择香港凤凰卫视,而这次,他们惊奇地发现,中央电视台的信息量和丰富性,都超过了凤凰卫视,因此,他们一改旧习,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中央电视台。这就充分说明:我们党对新闻宣传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了一个新的大提升,我们党的新闻宣传智慧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欣赏和肯定。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

左右了全球对信息的新闻流向

刘建明

向抢险救灾第一线的记者致敬!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32分钟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了重大灾难的发生;52分钟后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在总理乘坐的飞机降落成都10余分钟后,“新闻联播”就播出了《总理赶赴四川灾区在专机上发表重要讲话》。记者亲临灾区第一线,以高效、透明的报道,在第一时间筑起抢救生命的热线,把灾情、人民子弟兵及其他救援队伍的冲锋陷阵和国际友人、港澳台同胞、全球华人的慷慨捐献,及时告诉全国人民。记者在抢救现场的昼夜鏖战,表现出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获得全国、全世界人民的高度赞誉。

我国媒体对这一危机事件的快速报道,左右了全球对这一信息的新闻流向,显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新闻驾驭能力。各国媒体广泛采用了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节目,共有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8家电视机构转播或部分使用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法语频道和西班牙语频道节目的信号。CNN、BBC、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几千家媒体大部分引用我国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相关报道,提升了我国媒体在全球的权威性,打通中国新闻走向世界的路径。

新闻信息的高度开放,记者的亲历报道,使无数震撼性的场面历历在目,事件过程和事实真相的高度再现,反映了我国记者的高度职业精神和专业意识。在灾区第一线的中央和地方记者,活跃在第一现场,真实介绍了灾情和无数感人细节,报道了党和政府的重大部署和救灾的显著成效,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避免了流言和谣传,稳定了社会和人心,尽到守望家园、关注生命的重大职责。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灾情信息公开折射出社会进步和历史巨变

丁柏铨

四川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特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对各方面的工作都是严峻的考验,对新闻媒体来说同样是严峻考验。震灾发生以后,从第一时间始,由媒体不间断地滚动报道灾情,不仅是对公民知情权的应有尊重,同时也是对公众的充分信任。与此次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报道构成参照的是关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报道。四川汶川大地震与唐山大地震,同样都是造成严重灾难的罕见强震。当时媒体对后者的报道,未公开披露伤亡者的人数,重要信息的不公开达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而此次媒体对前者的报道,公开而及时,详尽而透明,折射出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巨变,并全方位地透映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透映出关于危机、关于灾难事件信息的及时、公开原则。两种不同的报道模式背后,当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的。事实证明,关于灾难的重要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不仅是对公民知情权的不尊重,而且也不利于受灾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此次四川汶川大地震,大量信息经由新闻媒体与广大公众直接见面,因而常与大灾相伴而行的小道消息、妖言惑众和各类传闻失去了流传的市场,社会秩序稳定,救灾工作井然有序,从而有力地证明了重要信息及时公开的极端重要性,证明了新闻传媒在信息过程中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作者为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教授)

灾难性新闻报道思维的重大转变

薛国林

灾难性报道一向被认为是负面新闻报道而受到诸多限制,也使媒体一直裹足不前。但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救灾报道却给世界展现了这样一幅图景:中国领导人快速动员令人难以置信;中国媒体信息异常开诚布公;中国政府体现爱民形象……也改写了这样的新闻报道历史: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对灾区捐助活动;有史以来媒体反应最迅速、直播时间最快、细节最清晰的国内灾难报道;有史以来最牵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华人的心――全世界都在对中国的救灾进行声援……这一切都缘于媒体的公开报道和迅速反应。新闻媒体的快速报道,才得以及时传达党中央的声音;新闻媒体公开的报道,才准确反映灾情的进展情况,为党中央迅速作出部署提供依据;新闻媒体透明的报道,才得以把灾情清晰地向世界传播,起到了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主要体现在报道思维的重大转变,超越了新闻正面与负面的两极思维,开始上升到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高度,把人的生命价值放在首位。不论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报道思维的一致性得到空前的默认。

我认为,这次报道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现在报道的时效性上。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新华网在18分钟后即5月12日14点46分29秒消息。5月12日15时许中央电视台就播出了第一条与灾情相关的新闻,15时20分中央一套与新闻频道开始直播。人民日报于第二天5月13日头版,以四分之三的版面刊登地震相关内容。并在第五版视点新闻版,整版报道地震的详细情况。作为中央第一大报,这次地震报道的时效性如此之强,内容如此之丰富,投入版面如此多,实属罕见。与此同时,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都在重要位置及时报道地震消息。中央媒体对重大灾难性事件的快速反应,真正体现了时效就是新闻的传播理念。

其次,信息公开透明。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报道,与32年前唐山大地震的信息公布形成了巨大反差。一是即时播报救灾的进展情况,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滚动播出和直播,网络随时最新情况。二是及时死亡人数。三是及时通报救援队伍情况和中央的最新部署。四是公布救灾款项的信息。五是公布灾区急需物资情况和数量。信息社会,媒体若不公开透明报道灾区情况,谣言乘虚而入。正如中国青年报5月13日的评论:《这次,真相跑在了谣言前面》。

第三,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大增强了中国国民乃至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从5月13日起人民日报几乎每天发表评论员文章,鼓舞灾区人民,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支援灾区群众。5月13日人民时评:《灾难中凝聚沉着的力量》;5月1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评论员文章:《紧急行动起来》,并在A5版发表人民时评:《灾难中,我们并肩而立》;5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评论员文章:《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等等。地方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也不断鼓舞着当地人民群众。如南方日报5月14日在A2上发表评论员文章《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文中透着中国人民的坚强与豪迈、勇敢与自信。

第四,媒体公开透明详细的报道,传递出了中华民族的大爱精神。这种精神在大悲大恸中得到升华和洗礼。人民子弟兵不畏艰险的身影,各地群众踊跃捐款的爱心……无不透过媒体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强、成熟与奉献精神。

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迅速、及时、公开、透明、大规模地对这次重大灾难事件的报道,开创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先河。其报道的正面效果反响之大也是从来没有过的。这次地震报道也留给我们诸多思考:负面事件报道并不一定产生负面效果;媒体新闻报道的公开与透明有利于及时反映情况解决问题,也是文明社会的具体体现;中国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正逐渐成熟和理性;中国媒体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媒体从业人员不但完全可以信赖而且完全值得信赖。

(作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媒体快速反应和连续报道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程曼丽

在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我国的新闻媒体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反应能力,令人欣喜。地震发生后不到一个小时,中央电视台以及四川电视台就开通了24小时直播的特别节目,节目以播报、访谈、连线等形式,同时借助画面、图像等手段不间断地向观众提供灾情信息,呈现政府与民众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的感人场景。广播媒体,特别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受灾地区电力中断的情况下,以电波信号向那里传达党和政府的慰问以及全国人民的关切,给灾区群众以强大的精神支撑;在震区与外界尚未恢复联系的情况下,广播媒体还被政府作为抢险救灾指挥、调度的直接通道,从而显示出广播这种媒体在危机状态下的特殊作用。地震发生后,许多媒体纷纷派出记者,他们从余震未消的毁塌建筑旁、从抢险救灾的一线发回大量感人至深的报道,表现出新闻记者这一群体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令人感佩的职业精神。

媒体的快速反应和连续不断的报道,有效地填补了信息真空和信息死角,谣言即出便得以澄清,整个舆论环境有利于抢险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客观上也展现了中国政府和民众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良好的国家形象。当然,在这次救灾报道中,媒体表现并非尽善尽美,但是我相信,经过此番考验和洗礼,我们的媒体会更加成熟。

(作者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全新报道逻辑:公开信息有利于建立良好国际形象

钟新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笔者每天花数小时来回穿梭于中国各大媒体网站、海外华文网站、英国媒体和美国媒体网站以及世界通讯社的网站,一个最大的感受是中国媒体作为集体向世界提供了关于这场灾难的信息量最大、角度最丰富的报道,并且成为世界各国媒体关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重要信源(例如,CNN使用的画面经常是中央电视台和四川电视台的)。在各种报道角度中,除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救灾赈灾主题外,让现场灾情最大限度地展现给受众、将伤亡人数毫无隐瞒地准确及时公布是中国媒体报道的鲜明特征。中央电视台的24小时不停播让人刮目相看。由于网速不够快,在国外直接收看国内媒体网站的视频时断时续,但笔者在Youtube上搜索到了央视、东方卫视、凤凰卫视、四川卫视等频道的大量电视报道,能非常清晰地透过声音和画面感受到救灾现场和国内赈灾的氛围。海外中文网站一位网友这样评价:“中央电视台,这次终于让观众见识了它真正的实力。打破原节目安排,没有广告,没有节目表,全天直播,多路记者,身临前线,多点报道,挺进灾区,时时跟进,广开言路,广泛采访。主持人播报清晰,思路敏捷,表意明确,连线即时,提问到位,极具专业素质,亦富人文关怀。”

报道中国政府和媒体对四川地震的反应显然成为西方媒体最重要的关注热点之一。“少有的”(rare)、“快速”(quick,swift)、“全面”(extensive)、“公开”(open)是很多西方媒体描述这次中国政府和媒体反应的关键词汇。西方媒体还以“信息透明”、“中国媒体角色”为主题报道和分析中国快速反应的原因,这是很多西方媒体从中国政府和媒体的行动中读到的含义。

笔者更欣喜地看到中国政府作为中国危机处理的总设计师和管理者已经完全构建了全新的危机报道逻辑――公开信息才有利于社会稳定减少损失建立良好国际形象。这个新的逻辑被中国国内读到了,也被国际社会读到了。这个新的逻辑让中国媒体在这次灾难中打了个漂亮仗,相信这只是中国媒体新篇章的开始。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目前于美国进修)

上一篇:网民自发舆论的一次“发威” 下一篇:申论考试答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