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香低调奢华之道

时间:2022-06-26 10:10:41

TASTE品味

《后宫甑传》中,宫里香料盛行,让观者不禁对这个能飘出各种神秘气息和强大力量的载体感到好奇。

因为极少有人探究其中深意,让制香工艺显得古老而神秘。各种香的气味千变万化,似乎每种香都包含着无尽的故事。张爱玲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描述道:“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品香的人顺应天性、循着香气往历史深处走,把古香古味带回到这个时代。《后宫甑传》中,宫里香料盛行,让观者不禁对这个能飘出各种神秘气息和强大力量的载体感到好奇。

因为极少有人探究其中深意,让制香工艺显得古老而神秘。各种香的气味千变万化,似乎每种香都包含着无尽的故事。张爱玲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描述道:“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品香的人顺应天性、循着香气往历史深处走,把古香古味带回到这个时代。

“息轩”,常在轩中焚香静坐,并题诗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香与茶,养性媒介

“我是个爱茶之人,无意之中接触了沉香并为之吸引。我认为,香与茶有太多相似的地方,正如中国所有的古代文化一样深远,悠长,它们伴随着佛、道、儒三大古典文化被人们所传承,发扬。”――香道达人 林东方

香、茶与儒 儒家提倡中庸之道,它被文人墨客看做是中国人的智慧,反映了文人对和谐、平衡以及友好精神的认识与追求。茶与香给人带来的清醒、平和、理智与儒家的中庸之道吻合,因此儒家便以这种亲和力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手段,达到互敬、互爱、互助的目的 ,出现了各种香谱、香乘、茶经、茶述以及与之相关的诗 画等。如唐代刘贞亮的“茶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宋代黄庭坚的“香十德”――感格鬼神,清净心身,能除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中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障。

香、茶与道 茶和香性俭而平和,自然纯朴,这使它们与崇尚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契合,茶和香对于重视养生的道家来说也是一种修炼方法。道家崇尚清静无为,于自然恬淡中求得生命的延续与超越,因此颇重养生之术。闻香茗饮文化颇适于道家修炼的养身之道。香和茶乃自然之物,采天地之灵气,长期使用可使人轻身换骨,能除污浊之气。因此把茶与香作为日常清修的辅助手段。同时,在道家看来,修炼在于修心,修心关键在于“达静”,而饮茶、闻香皆能“入静”。

香、茶与佛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便与茶和香结下不解之缘。修禅悟道、打坐定禅需要以茶和香破睡提神。禅宗修行强调的是体验和顿悟,茶和香虽然谁都可以品,可谁都难以确切地把香味、茶韵一一点明。品后,一千个人有一千个感受,正如佛教中的理想境界――把宗教哲学与思想融化到日常生活的一事一行中,每个人皆能从中自我感悟。

(感谢香道达人林东方对本文的指导)

香道达人林东方

解读香道功夫

原料

香灰 日本进口香灰。多以熟宣(宣纸)制成,灰无杂异味,色泽纯白净洁。

木炭 选用点烧后无烟无杂味、不易裂、不脱壳的上等好炭。

沉香木 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有零星分布。

香具

香夹 用于夹取香品。

火筷 上端为木制,下端为铜制。用于搅松香灰、夹取香炭、打香位。

羽扫 用于清理炉边。

侧灰押 用来堆火山灰。

香勺 用于盛取粉末状或丸状香品。

平灰压 用于压平香灰。

点炭器 多为喷枪式点炭器。

云母片 用以隔开香灰与沉香之间的隔片,其主要功能是为保持银叶面上恒温,且不让香炭味或香灰味影响品香。

步骤

一、烧炭 用火筷夹出香炭,用点炭器点燃,放于点香网上。让炭慢慢烧透。

二、切香 将所要品香之沉香放于台上,切片1~2克。用香夹夹取放置到云母片上。

三、打香灰 香炉内香灰用香勺捣松,再用平灰压轻轻压平。继续用香勺在香灰中心慢慢打开一个炭孔。

四、 入炭 将烧透的香炭用火筷夹入炭孔,再用香灰慢慢盖上。

五、拍香 用侧灰押轻拍香灰,使其成为火山形。用羽扫清理炉边,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六、 打香位 用火筷在火山堆四周压出规则的纹路,可以使香灰堆形状更加优美,木炭火力更为集中。

七、开火窗 将火筷插入火山顶部,形成气孔,以便火力通透。

八、放置云母片 将放有沉香木条的云母片置于香灰顶部。

九、品香 以左手持炉底,右手半掩炉面,双臂展平,将香炉置于胸前。低头靠近香炉,缓缓吸气品香,换气时将头转向左边呼气,切勿对炉吐气。

十、记录 每次品香都可把不同香材之香味特色记录下来,在无形中提升自己的赏香、鉴香能力,并可以做为以后采购沉香之依据。

上一篇:浅谈道路工程现状与道路质量管理 下一篇:对菏泽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