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先育人

时间:2022-06-26 08:55:57

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人。处于新世纪初期,我国推进了新课程改革。其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可见,未来的公民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素质,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这也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课程下的教师要认清形势,更新理念,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本,做到“教书先育人”。

一、传统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的片面性

传统的教学以“教书”为主要目的,以培养学科后备人才为手段。即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是古今教师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为师之道。但是,在新时期广大教师应认识到这种观点的片面性。因为它表现出明显的“重知识倾向”。在这种长久以来代代相传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自觉地成为教学的主角,而学生则成为被动的学习者、服从者和倾听者。“学生应该服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管不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等观点不知道束缚了多少师生的发展,使师生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抑制。这些观点显然与新的教育理念不相符合,这种单纯强调教书而不育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新课程改革中倡导全人教育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全人教育得到了世界各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和支持。倡导全人教育,即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素养的人才。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宗旨,而且也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学业上的“高才生”。

当然,教师还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为全人教育做好保障。对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中,甚为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把学生发展作为目标,给学生提供平等的表现机会。同时也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评价学生时要看到学生自身的水平和努力,不断激励学生进步,让学生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三、育人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首先,教师要关爱学生,喜欢学生。我们应该把爱学生作为教师的职业之本。历来的教育家们对此都是深信不疑的。陶行知先生倡导“爱满天下”。国外的教育家们也提出类似的理念。夸美纽斯主张“在和蔼可亲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苏霍姆林斯基则主张“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这些都足以看出爱心对于教学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喜欢你。优秀教师要有让学生喜欢你的本领,做学生喜欢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便是这个道理。教师要能够吸引学生,使之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当然,要做一个让众多学生都喜欢的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学生不同,喜好也不同。如何做到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甚至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更是一门大学问,值得我们潜心钻研。方法当然有,但是有些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比如,要具有宽厚的爱、渊博的知识、独特的人格魅力等。幽默风趣、多才多艺等,都能博得学生的喜爱。

再次,我们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铸造学生的灵魂。古往今来,人们常把教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教师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是绝不可轻视的。美国评选优秀教师的标准中指出:优秀教师要有触及学生灵魂的智慧。如何感染塑造一个个健康的灵魂,是考验优秀教师的最高目标。具有触及学生灵魂的智慧的教师,是依靠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学生彷徨与徘徊时能增加勇气和力量。例如鲁迅先生的老师藤野先生便是一个这样的优秀教师。俄罗斯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中要求: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营造健康积极的心态,是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可见,教师还要成为学生的“心理医生”,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心理问题,然后分析研究,适当引导他们,使之思想进步、不断进取。

总之,我们广大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我们要倡导全人教育,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尽职尽责,培养出大批符合新时期需求的人才。

(怀远一中)

上一篇:新课改下西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下一篇:山的注视 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