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沙荒风口建立木麻黄防护林关键技术研究

时间:2022-06-26 07:35:50

【摘要】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1)主要生态因子观测连续3年在燕下浦沙荒风口,对极易导致造林失败最主要因子(主害风和流沙)进行观测。 (2)建立木麻黄无性系防护林试验本次参...

海岸沙荒风口建立木麻黄防护林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以福建平潭岛燕下浦大风口为试验点,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研究方法,揭示了海岸风口飞沙与大风规律,围绕培育木麻黄两年生大苗这一关键的核心技术及其在风口地段建立防护林等配套技术。结果表明:在沙荒风口建立防护林,采用两年生木麻黄大苗营建防护林,其成活率和保存率可以分别达到97.8%和92.2%;两年郁闭成林。试验还表明,应用木麻黄小径材与枝条建造的风障是一种非常实用的防风固沙新技术。同时选择高大的木麻黄苗木密植,建造可升高的生物风障,不仅效果好而且成本低廉。

【摘要】 沙荒风口 木麻黄 防风固沙林

福建省海岸线建立了以木麻黄(Casuaina equisetifolia)为主的基干林带和农田林网,有效地遏制了风沙危害。本文重点通过调查风口地恶劣环境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海岸风口建造防护林的关键技术,为全省沿海沙荒地造林提供依据。

一试验地自然条件

本试验在福建省平潭国有防护林场燕下浦沙荒风口。地理位置在该岛东部,北纬25°15′~ 25°45′,东经119°32′~120°10′。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9.9℃,极端最低气温为0.9℃,极端最高气温为37.4℃;年均降水量1167.4mm;年均风速为8.4m/s,年平均8级以上大风有113天,为全国强风区之一。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1)主要生态因子观测连续3年在燕下浦沙荒风口,对极易导致造林失败最主要因子(主害风和流沙)进行观测。

(2)建立木麻黄无性系防护林试验本次参试的木麻黄无性系有:莆20、平18、粤501、惠1、平20、A13;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20m×30m,株行距1.5m×2.0m。

(3)不同材料建立风障对降低风速的效果采用木麻黄间伐材与铁线进行固定作为基本骨架,再用木麻黄侧枝插在骨架内形成挡风屏障;另一种是采用木麻黄大苗(选择苗高2m以上),密植3行作为生物风障。

2.研究方法

(1) 木麻黄无性系材料来源与苗木培育在福建造林的20多个木麻黄无性系中筛选抗性较强的6个,对每个无性系精选优质小枝,经激素处理和水培发根后,培育木麻黄两年生大苗。

(2)防风效能的观测采用DEM―6型三杯风向风速仪,在主害风与林带垂直处设3条观测线,并在林带前、中、后以及空旷地观测离地面2m处的风速与风向。

(3)测树因子调查造林当年调查成活率、第3年调查保存率;每年年终按照常规方法观测林木树高、胸径、枝下高、冠幅、郁闭度等测树因子。

三结果与分析

1.影响防护林营造的主要因子分析

(1) 风速在沙荒风口影响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最首要的制约因子是风。以每年冬季的东北风影响最大,民间称“干毒风”。通过3年观测表明,一年中风速最大为1、2、10、11、12五个月份,平均风速达到了10.1m/s;全年发生最多的北与东北风(1、2、3、4、5、9、10、11、12)9个月中,其平均风速也达到9.0m/s。因此,沙荒风口风力大,是造林困难的最主要原因。

(2)流沙飞移根据平潭燕下埔风口连续3年观测飞沙规律:当风力6级时,细沙开始跳跃前移;风力增强到7级时,中沙以下的沙粒飞移加快,高度可达150cm以上;当风力再增强到8级以上时,粗沙也快速滚动,此时人们在迎风面行走,被打击感觉较为疼痛。观测还表明,在8~10级强风侵袭下,基干林带前沿的空旷地至林缘,在24h内平均增加一层26cm厚的砂粒,每hm2可达2600m3。

2. 木麻黄防护林营建关键技术

(1)培育木麻黄大苗首先对每个无性系精选小枝,采摘粗壮有分叉,经激素处理和水培发根后,移植于小营养袋培育一年。一年后将这批小苗全部移入大营养袋中再培育1年;经过两年的培育,6个木麻黄无性系平均地径达1.2cm,苗高1.8m。

(2)造林时间与栽植深度我省营造木麻黄防护林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研究表明, 3~4月份造林为最佳时间。本次造林在1998年4月6~10日晴天进行。结果表明,正处木麻黄树液流动和抽稍初期,恰逢春雨较多时节,使木麻黄根系早恢复,早生长。5~7月份即可进入生长的第一次高峰。造林时要深栽50cm以上这个关键技术,无论是雨天或晴天造林效果具佳。

(3)风障建设试验采用两种不同材料建造的风障,建设初期都起到较佳的降低风速效果(见表1),由于侧枝风障枝叶干枯脱落,防风效能逐年下降,到第3年降低风速仅为46.9%。而木麻黄密植风障降低风速逐年有所提高,第3年可达90.1%,效果显著。

3.木麻黄防护林营建效果

(1)木麻黄防护林的生长 1998年4月,选育6个木麻黄无性系培育两年生大苗,在燕下埔沙荒风口采用晴天深栽技术十分有效。其成活率、保存率总平均分别达到97.8%和82.2%(见表2),林分生长正常;2006年4月调查,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分别达到9.2m和8.4cm,从而固定了流动沙丘。

(2)降风效果 在燕下埔沙荒风口,建立木麻黄防护林8年后,林分郁闭度平均达到0.75;通过林分降风效果观测表明:各无性系建立的防护林降低风速都比较理想,其幅度达到82.6%~90.1%(见表2),其中平18、粤501、惠1和平20四个无性系降风效果最好。

四小结

1.通过调查与观测表明,影响沙荒风口造林成败最主要因子是频发的东北大风和飞沙的侵袭。以每年秋冬季的1、2、10、11、12五个月北风、东北风以及台风影响最大,易造成幼树的机械损伤、树木蒸腾与土壤水分蒸发的加剧,而大风引发的飞沙,常常埋没幼林。

2.试验表明,在沙荒风口建立防护林选育抗风、抗旱的木麻黄无性系,并培育两年生大苗造林是关键的核心技术。试验筛选的平18、粤501、惠1、平20等四个木麻黄无性系各项指标生长较好,可在全省沙荒风口造林中应用。

3. 根据沙荒风口的气候特点,造林时必须制定一系列相关配套技术措施。木麻黄造林最好在3~4月份进行,尽快恢复根系以利吸收春季较多的雨水;木麻黄深栽要达到50cm以上,在秋冬干旱季节,可以吸收到较深的地下水。

4.为了提高沙荒风口造林成效,在新建的防护林内、外设置风障是关键的配套技术之一。试验表明,应用木麻黄间伐材和枝条建造的风障,是一种实用的防风固沙新技术。同时采用木麻黄大苗密植,株行距(1m×1m)建造可升高的生物风障,是风障建设与材料选择的一项创新,与前人在沙荒风口采用石条、竹编以及鱼网等建造的风障相比,不仅成本低廉,而且效果更好。

5. 在沙荒风口建立木麻黄防护林,造林两年郁闭成林,8年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分别达到9.2m和8.4cm,郁闭度0.75以上,可以降低风速为87.5 %,有效地发挥防风固沙作用。因此本项技术成果在沙质海岸风口地段推广应用,一定可以提升沿海防护林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徐燕千.木麻黄栽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2] 黄平江,陈建诚,蓝灿堂,等.福建沿海防护林[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 庄晨辉.沿海防护林困难地造林技术[J].防护林科技,1993,(4):41-43.

上一篇:山地成龄柚树高产稳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生态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