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

时间:2022-06-26 03:50:34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64-01

问题意识是思维能力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它的行为表现是对事物的好奇、喜

欢和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具备了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才有知识方法及其研究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就忽略这点,常常是一堂死气沉沉的教师演说课或是华而不实的气氛活跃的,老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因此,我认为要使在没有现代教学设备的小学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

1.问题意识的含义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

2.激发好奇心,使学生想问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因此,我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出探索的欲望。如:我在上《草船借箭》这课时,抓住"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借"其实是骗,为什么偏偏用"借"呢?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这里用"借"不但点出诸葛亮的聪明、智慧,而且暗示了这箭在后来作战时还要还给曹操。

3.进行能力训练,丰富学生的问题储备

一般说来,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都是根植于知识的理解,加强双基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和前提。

3.1 应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观察常常不分主次,马马虎虎的现象。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他们懂得观察要有重点。例如,可以采用提供中心句的方式,帮助学生确定重点,如"课外兴趣小组多有趣呀!"或"我校喜事多!",其重点分别是"有趣"和"喜"。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选择地围绕重点进行观察,头脑中自然而然地萌生出"怎样有趣?"或"喜在哪里?"等问题。此外,还要注意进行"有次序"、"细致"、"抓住事物的特点"等方面的训练。

3.2 应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思维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它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的。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对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材的重点字、词、句等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如《司马光》一课,有位老师抓住"慌"字,从字音、字形尤其是从偏旁入手,启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要用竖心旁?""一起玩的小朋友怎么慌?""司马光慌不慌?他怎么做?"如此等等。教师循此进行一环紧扣一环的思维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大大较强了。

4.指导学生会问的方法

4.1 做好"问"的示范,让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行为方式。因此,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老师要想提高学生问的质量,不仅要告诉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必要时也要做好提"问题"的示范。老师示范得法,长期训练,学生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要让学生个体活动时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此时的问题意识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开动。

4.2 把握"问"的时机,对内容进行有效质疑。在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的时机很多,有对课题、重点词句、作文中的问题、矛盾处等进行质疑。课题犹如文章的眼睛,要启发学生透过"眼睛"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重点词句则是知识的积累。

4.3 张扬"问"的个性,激起学生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热情。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孩子心中的"哈姆雷特"也不尽相同,当学生的看法有失偏颇时,老师不可粗暴对待,应婉转地说"这是你的理解"、"你是这样认为的",努力延迟评价,就更激起学生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热情,闪现智慧的火花。要让学生能联系实际生活、时代背景来深入研究问题,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5.评价激励,享受成果,让学生乐问

学生最渴望得到老师的赞美和欣赏,如果学生的提问得不到及时的评价,就会大大损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丧失提问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其发光点,充分予以肯定和评价,更好地唤醒学生提问的潜能。教师可以给学生讲科学家从小爱提问的故事,或者以比赛的形式鼓励学生提问。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在出示课题,初读课文后,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开展"谁提的问题最多,谁提的问题最好"的比赛,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对所有提了问题的学生,都给予肯定。这样,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慢慢地有了提问题的兴趣,渐渐地爱上了提问,养成了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敢问、会问、善问、并且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纳入教学思路之中,这样既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不管用何种方法,都必须符合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思维和语言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根本目的。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法律意识教育 下一篇:浅谈班主任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