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两个世界的谋和与倾斜

时间:2022-06-26 02:27:47

内外两个世界的谋和与倾斜

2014年的夏天,伟大的“上帝”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世界:“旋转的玻璃门,星巴克,广告牌,海报/性感的高跟鞋正踏进每一间/亲爱的珠宝店/流汗的菜贩/扫街的黄马甲/讨钱的碗/烧烤店门前刚宰杀的羊头/狗趴在杂货店的门口/宝马放肆地唱着“不再见”。

从气质上来说,诗人用割草机割下的这“夏天的一角”很有些老舍小说《骆驼祥子》的味道,然而它时尚、现代、嘈杂,不是20世纪30年代的老北京的萧条与灰暗。同样是20世纪30年代,张爱玲的散文《公寓生活记趣》也让我们触摸与抵达过上海的这种市声。张爱玲写她栖身的爱丁堡公寓,常德路195号的那凡俗的公寓,有着一丝繁华与苍凉,有着一些世俗与超拔。玉上烟的《倾斜》等七首也是这种味道与调调。

如同张爱玲喜欢在她那些缤纷卓异的文字中恣意游走在“生与死”、“自我与世界”,“男人与女人”之间一样,“看见了内外两个世界”的玉上烟也从外部世界看到内部世界,并低姿态的作出小小的倾斜。她总是以外部世界逼近内部世界,并逼出内部世界。《倾斜》是如此,《傍晚》也是如此:先从“乌云已经吞噬了大半个天空”的世相、时相写到“人行道边,一个年轻的小贩”,写到“牢牢地守着木凳”,“他的时间被一把把锁打发掉”的“13号街的锁匠”,再到“已经完成了10公里的散步计划”“内心仿佛也积满了乌云”的我,然后借助尼尔斯・哈夫的诗句“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该怎样控制自己的生活?”,游走在内外两个世界,发出对自己的诘问。《走廊》从半夜的卧室、室外的风,楼下喧嚣的工地,拷问自己“为什么我要留在这里?/留恋这狭窄的生活?”再用下水道旁的五只小耗子来隐喻,最后用布罗茨基的犹疑“坐在黑暗中,很难判断哪一个更糟:黑暗的内部,还是内部的黑暗”来完成对内外两个世界的解构。

这种内外两个世界的勾兑,最终都是为了向内部世界倾斜,参杂的是人生的无奈与疼痛。《日暮时分》从深秋、秋风等悲凉意绪写起,然后一个向内转:“昏暗中,接到一个人去世的消息。/子夜,他向死亡交出了自己。/他一下子就死掉了。/死得很经典。/死亡也有仁慈的时候。”人在“时间这致命的果核”前的虚弱与无助乃至无力。《单人床》同样呈现出由物到人的向内转,直接借物之口,《天仙配》似的让老槐树说话,以单人床这特殊的灶具蒸馏出看似完美的一切,实则是无爱无光无疾也未终的人生。这样都市人的“衣裙整洁/脸蛋光鲜/下楼的脚步声清脆”也就被瓦解了,诗句的表面语意,浅层意义也就倾斜了。《指环》借指环喻指不幸的婚姻对人的拘囿与约束。“它牢牢地占据我的无名指/十五年还是十七年?”一个人怎会忘记这么重要的日子――结婚的时日?对无爱的婚姻的否定意味被无限拉长了。这种警醒、疼痛、解构、悲悯,其实都是一个现代人应该有的,也许它们不美,但美并不是诗歌的唯一标准。它们“真”,“真善美“三者中,“真”排第一。

叶延滨在《诗歌中的“真”》一文里说:诗歌被视作“真善美”的化身,然而诗歌之真,对于一些习作者而言,在今天还是说不明白的问题,或许还认为诗与真没有什么关系,诗不就是想象力,不就是内心的表达吗?然而,今天诗坛许多让人们诟病之处,恰恰与诗歌的“失真”有关系。诗之真,我以为是诗歌的命脉之一,若无此命脉,诗为伪诗,诗人也是伪诗人。

玉上烟的诗歌是“真”的,真在它们不向时代作伪,不向自己的内心作伪,因此也切合了叶延滨所说的“诗之真有三要素,真诚、真情、真言”。

因为真,使得玉上烟的诗歌获得了金属质地,鞭敲铜声。这也印证了叶延滨的如下阐释:诗歌之大敌,诗坛之大忌,是伪,是假,是“玩诗不恭”。在专制环境中那些歌功颂德之诗,是伪诗,也是短命之诗。卖弄才情游戏文字无病之诗,是假诗,是诗之垃圾。玩诗不恭也自命为新潮先锋喧闹过市,回首一看也只是诗之泡沫。真诚,诗人之品格,成大诗人者,皆真诗人,古今概莫能外。

而对现实的关注,对人类情感、人间百态的自觉切入,对“玩诗不恭”与“玩世不恭”的自觉拒绝,正是玉上烟的诗歌现在与将来都能浮出众多的女诗人的一般阵容而超拔卓异而出的独门秘籍。

说到玉上烟的诗歌的“真”,不能不提她写于2013年,后来进入该年度几种选本的三首笔涉身体的诗歌:《之诗》(1月31日)、《子宫之诗》(2月7日)、《阴道之诗》(2月11日),以及可以作为这三首“身体之诗”的一个自序的《金黄之诗》(1月30日)。在2013年,《之诗》等的出笼,在网络诗圈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我曾依据它们的审美上的含蓄、优美、旨归上的高尚、反男权,情趣上的健康、阳光,技巧上的诗性、中庸等审美特质与精神气质的诗性,给它们命名为“上半身诗歌”。诗人自己说“这组诗我是借身体部位,展现整个人类情感的缺失、展现人类的孤独,疼痛和人间百态。表达悲悯之情和对时代的扣问。”

从精神向度上来说,《倾斜》等也是“展现整个人类情感的缺失、展现人类的孤独,疼痛和人间百态。表达悲悯之情和对时代的扣问”的诗歌。它们细腻的传达出了一个现代人在当下后现代人世扰攘的人世间的细微而无奈、麻木而酸楚的微疼。

从身体部位等特殊题材遁向“街头一角”的市声,玉上烟的视角始终没有离开“人间百态”,没有离开“对时代的叩问”。作为一个年轻的女诗人,能在“失衡的年代里/灯红酒绿中/我的身体向一侧,/微微倾斜”,从现实之井中汲水,保持不逃避、不粉饰的情感向度,提炼出敏锐的诗思,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它们使得玉上烟的诗歌与一般的吟风弄月的小女子诗歌区别开来。

这种现实取向的诗歌,将世事的嘈杂,人心的微妙、无奈等入诗进行悲悯与叩问,在我看来,最见功力,因为它们很难把握,如果诗写者火候不到,就会乱的。玉上烟在《边写边想》的《81.诗歌不等于勇气》中说:“但是敢写的东西,未必就能成为诗歌。这类题材,如果你要写,那应该是与想象力奋战的过程。这是一条神秘的河流,你要准备好的,绝不只是勇气,你需要绝对的智慧,如果你要穿越这条河流,记住,你是踩着这条河流里的浮冰过河,你未必有那么好的技术。它可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你要爆炸,那就像两颗行星撞击时,发出蓝色的光芒。”

或许这组诗歌有些沉重,但沉重也是人生真实的一种,在这个甜品大行其道的世界上,它真实的存在着,我们谁又能回避得掉,逃得掉呢?

“狂吹的风都是虚张声势”,玉上烟曾经这样断言,所以她对于生活的真实有着清醒的认知,既不虚张声势,也不恣意于苦难,她寻求的是内外两个世界的谋和,只是重心略有倾斜而已。

不过,作为新崛起的有才具的诗人,玉上烟也还在寻找着,借用她《初夏》里的句子来说,大约是:“我耳边有一群雨滴/它们飞驰着/在虚空中/在旋转的大地寻找栖身之处”。

2014年9月24日

上一篇:安(组诗) 下一篇:自选诗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