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中华文化传统继往开来的名著

时间:2022-06-26 01:33:32

《汉书》:中华文化传统继往开来的名著

内容提要 班固在东汉初撰成的《汉书》,是一部为中华文化传统继往开来的名著。以往有过的因为要抬高《史记》地位而贬低《汉书》的做法,对于这部名著是极不公正的。通过重新审视和深入分析,可以得出三方面的认识:一、从南北朝至两宋“《汉书》学大兴”,其中包涵着重要的历史信息,表明《汉书》对前代文化成就加以总结,又对后世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二、在历史编纂上,《汉书》开创了“断代为史”的著史新格局,成功地解决了历史编纂上的难题,保证“历史记载的长期连续”得以实现;三、在记载内容上,班固以“实录”精神和进步史识为指导,弘扬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对抗两汉之际盛行的图谶神秘妖妄之说,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关键词 班固 《汉书》 历史编纂 “断代为史”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抵制图谶妖妄邪说

〔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2)04-0112-11

一、发人深思的“《汉书》学大兴”

班固《汉书》撰成以后,在长期流传中,曾出现两次盛况。一是南北朝至唐初。《新唐书?儒林传》讲《汉书》在唐初备受重视,赞曰:“是时《汉书》学大兴”。此仅寥寥七字,却写出研治《汉书》学者之盛。刘知幾在《史通》中称誉《汉书》已被遵为修史法式,又概述学者对之尊奉的情形:“始自汉末,迄乎陈世,为其注解者凡二十五家,至于专门受业,遂与《五经》相亚。”推崇《汉书》的地位仅次于儒家的《五经》。在当时,连《史记》的研究专家也慨叹《汉书》普遍受到宗仰。《史记索隐》的作者、唐代学者司马贞作了一番对比,说:“《史记》汉晋名贤未知见重”;“《汉书》后迁而述,所以条流更明,是兼采众贤,群理皆备,故其旨富,其词文,是以近代诸贤共行钻仰。”①可见南北朝至唐初,《汉书》的受推崇远远超过《史记》。②

再是两宋时期。其时,两宋学者推崇《汉书》之盛又超过前代,这里可举出苏轼、黄庭坚、洪迈的言论以见一斑。苏轼才气纵横,在诗、词、散文以至书法、绘画上都有卓越的成就。人们叹服其学问的渊博,而他现身说法,讲渊博的知识乃得自《汉书》:“尝有人问于苏文忠公,曰:‘公之博洽可学乎?’曰:‘可。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里、官制、兵法、货财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核矣。’”③另一位著名文学① 分别见《史记索隐序》及《史记索隐后序》,中华书局,1973年。

② 再如南北朝萧统编《文选》,其中“史论”和“史述赞”所选的代表作,有《汉书》中《公孙弘传赞》、《高祖纪赞》、《成帝纪赞》、《韩彭英卢吴传赞》,共四篇,《史记》却一篇未选。

③ 杨慎:《升庵集》卷七二《苏公读书法》,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家黄庭坚则强调《汉书》是精神力量的源泉。他有精采的评论:“每相聚,辄读数叶《前汉书》,甚佳人胸中。久不用古人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黄庭坚:《山谷集?外集》卷十《与宋子茂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这些学者是以经常聚集一起诵习的方式来研究《汉书》,大家竞相在书中吮吸文化营养,足见宋代学者褒扬《汉书》风气之盛!洪迈是宋代的博学家,他也以优美的语言,盛赞《汉书》是著述的典范:“班固著《汉书》,制作之工,如英茎咸韶,音节超诣。后之为史者,莫能及其仿佛。” 洪迈:《容斋随笔?三笔》卷二《后汉书载班固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37页。“英茎咸韶”是概括全书内容的佳胜,“音节超诣”是赞扬其形式完美、格调高雅,统观起来,即认为是无法企及的杰作。

自南北朝至宋代,历时八百余年,在此漫长岁月中,《汉书》学兴盛不衰,学者共行钻研,高度赞誉,这一罕见的文化现象,其中包涵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信息,这就是:《汉书》是我国史学的杰构,她是前代优秀文化成就的总结,又对后世文化的传承、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以往有过的因为要抬高《史记》而贬低《汉书》的做法,对于这部名著是极不公正的,应当通过重新审视、阐发,正确评价这部名著在整部中华文化史上的宝贵价值。首先应当认真发掘和阐释的是,在历史编纂上,《汉书》如何承上启下,解决了“保证历史记载长期连续”的难题。同时,班固如何以实录精神和进步史识为指导,在记载内容上,弘扬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对抗神秘妖妄之说盛行而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承上启下,解决如何保证“历史记载

长期连续”的难题

《汉书》的编纂,在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是继《史记》而起的巨著,而这一“继起”,实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继承了司马迁《史记》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是解决了《史记》产生之后百余年间历史编纂的难题,至此终于使保证“历史记载的长期连续”找到了解决途径,中国史学由于确立了这一优良传统而在世界文化史上引以自豪,《汉书》这部巨著的撰成功莫大焉。

司马迁撰著《史记》获得了极高的成就,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有二:第一,在著史指导思想和记载内容上,司马迁成功地做到“通古今之变”,撰成一部通史巨著,上起华夏文明始祖黄帝,下迄史家所在的汉武帝时代,将自古至今的史事囊括在一部史书之中。第二,创造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配合的体裁组织形式,各自发挥作用而又互相呼应,形成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网罗丰富,记载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司马迁之后,常人无法摆脱为《史记》写续篇的思维定式。从褚少孙以下,为《史记》续作者有刘向、刘颜、冯商、卫衡、杨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 据《史通通释》卷十二《古今正史》。又《汉书》卷三十《艺文志》载:“冯商所续《太史公》七篇。”东汉建武年间,班固父亲班彪又为《史记》撰写“后传”65篇。但这些学者只能做修修补补的工作,所写的若干篇卷,后人所能见到的,除了褚少孙的续作附于《史记》,班彪的《史记后传》部分内容附于《汉书》,其余续作全部湮没无闻。

上一篇:劳动生产者与享乐消费者的分化:一种二律背反的... 下一篇:浅谈俄语教材插图选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