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人狼同舞》的坚守与突破

时间:2022-06-26 12:59:54

皮影戏《人狼同舞》的坚守与突破

很多人在谈到不喜欢中国动画片的原因时大多认为,中国动画片说教性太强,动画造型过于幼稚、简单。而获得国际金奖第一名、第四届湖南艺术节金奖第二名的皮影童话剧《人狼同舞》(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创编演出)。最大的亮色恰恰就是以戏剧的创新精神超越了很多有说教味的国产动画片,它拒绝进行说教,但又以温暖而敏感的笔触,深深地切入了人类和动物、生命与自然及人类所推崇的母爱这一千古难解的永恒主题。全剧从头到尾,不虚饰,不矫情,自然流露着深沉而动人的艺术美感。第一次看这部皮影时,没想到我还确确实实被它感动了,更没想到人们感动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感动于母爱这样一个大主题,居然是从这样一部小小的皮影戏的魔力开始。这不得不让我有点好奇并进而思考:为什么这台小小的皮影戏会让人留下挥之难去的印象?为什么这台皮影的编创者们非常认真地在玩一个虚构的故事,却玩“活”了一群皮影?

其实,这是一个冲突并不十分激烈,剧情也并不十分复杂的童话故事:森林中,生活着一群快乐、奔放的狼。一天,山洪暴发,狼妈妈奋不顾身的从洪水中救起一个婴儿,并不顾众狼的反对,冒着被逐出狼族的危险,毅然养育了婴儿。伴随着狼妈妈无私的母爱,孩子渐渐长大了,爱的暖流通过故事,汩汩的流淌,一场狼与人类的亲情演绎,让爱跨越一切……

狼本是吃人的凶猛动物,但这个戏让人看了却对狼有亲切感。为什么?这是因为该剧在创意上首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戏核,那就是母爱。狼母爱上了人婴,人母爱上了狼孩,人与狼在“爱”字上统一了,由此构成了该剧独特的创意和深刻的主题。

但文本有了好的创意后,又如何让古老的皮影戏来演绎这个故事?用怎样的演出样式来解开人狼同舞的悬念?是像传统的皮影戏那样仍在一块小屏幕后表演?还是赶国际潮流让皮影与人偶同台表演?该剧的编创者们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难题——即我国加入WTO后要与国际接轨,用什么去接轨?是坚持我国特点,走自己的路?还是迎合国外的特点,走他们的路?如果要走自己的路,又怎样把有特色的传统技巧赋予现代意识,去寻求出新、突破?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帆谈及《人狼同舞》的表演追求时说:湖南皮影戏的发展走向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走自己的路,表演技巧上一定要在原有基础上创新、突破。既要保留传统皮影的精髓,又要融入现代味强烈的表现形式,让观众觉得好看、好玩、好听而乐于接受。总之,继承与创新,缺一不可,这才是皮影戏传承的必由之路。

于是,我们欣喜地看到,《人狼同舞》打破了传统皮影戏平面透视的舞台空间,首创了一个立体、多维的三屏并立的视听审美空间。同时,有意识地把影视艺术的一些元素与皮影相结合,如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还大胆吸收借鉴现代多媒体投影、地方傀儡戏等表现手段,丰富了皮影艺术的表现力。这些创新手段既增添了演出的观赏性,又没丢失传统皮影的艺术性,反而更符合现代审美风尚。张帆说:这种创新与继承并举的演出样式,在国内国际皮影戏舞台上尚属首次,令国内国际同行深深折服。参赛时,一位老艺术家认为,它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方面,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

有人说,绘画是文学的梦,音乐是舞蹈的梦。我却说,皮影是戏剧的梦。因为,编导们既要站在戏剧的角度来看待皮影,把剧中的角色视为有生命的“人”,又要让它有别于戏剧,站在幕后视它为无生命的“影”。角色身上的“人性”与“影性”的两重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就使得皮影戏更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和“想入非非”的童话色彩。可以说,神异的夸张与奇妙的想象是皮影戏的一双翅膀,使它超越众多的戏剧品种而飞翔于自己独特的艺术天地里。所以我说,皮影是戏剧的梦。而湖南皮影又不同于国内外其他皮影,它尤为注重细节的丰富、生动和表演的细腻传神、惟妙惟肖。《人狼同舞》充分发扬了这一传统皮影的特点,它的情节十分单纯,它的细节则十分丰富感人,角色造型与表演动作也十分逼真传神,栩栩如生。

我们不妨来剖析这台皮影戏是如何刻画好狼妈妈性格的几处小小细节:当狼妈妈从洪水中救回婴儿时,头狼向她宣布一条禁令“狼族的规矩,人狼不能共处,这个孩子必须死!”狼妈妈泪眼望着大哭的婴儿唱道:“哭声阵阵揪着我的心,他是一个幼小的生命,他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可亲……”唱毕,她毫不畏惧地面对欲处死婴儿的头狼,温柔地抱起婴儿给他喂奶,并勇敢宣称“因为他吃了我的奶,就是我的孩子,我要留下他” 。“喂奶”细节中的狼妈妈一举一动就像一位慈祥、仁爱的母亲,狼本是动物,但“喂奶”中的狼妈妈却被夸张而艺术地赋予了人的生命和感情,成了人类母亲的象征。接下来,狼妈妈为了留下狼孩,率众狼祭拜月神的细节及为遭众狼嘲笑没尾巴的狼孩扎上草尾巴的细节,也同样很美、很迷人。尤其令人动容的是结尾处的细节:狼妈妈忍痛割爱把狼孩送还给亲生妈妈再次违背了承诺而被头狼驱逐出狼族后,她迎着漫天飞雪,独自艰难地行走在冰天雪地里,身后留下一串串脚印,远处则传来狼孩嘶心裂肺的呼喊“妈妈”……

看到这里,我的心颤动了,我突然强烈感受到了凝聚在狼妈妈身上的那种无私奉献精神的伟大,那种人格力量的伟大!我也突然明白为什么该剧去成都参加第21届国际木偶节演出时,外国评委们会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了。其实母狼精神不就是对“博爱”、“仁慈”的最好诠释吗?不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象征吗?我甚至感受到狼妈妈身上蕴含着一种崇高的悲剧精神。是的,尤其是最后一笔,她忍痛把狼孩交还人类而被逐出狼群孤独离去的细节,就像是那生命湍流中最为突出的浪峰,闪烁着刺目夺魂的悲剧精神的火花,这一笔也最让我受到强烈的震撼!美国戏剧家阿瑟·密勒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格胜利的可能性必须寓于悲剧之中。”可以说,母狼形象的悲剧力量,也正在这里。因此,我以为母爱与崇高的悲剧精神是该剧的灵魂,是该剧结构上很重要的一条情感贯穿线,它渗透在狼妈妈的性格中,构成了她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而该剧之所以比一般的儿童题材的戏写得深刻,就是因为编创者们在刻画狼妈妈形象时用了悲剧样式的处理,把成人剧的高雅品质与活泼风趣、浪漫夸张的皮影戏特点融为了一体。而这种崇高的悲剧意蕴的整体把握又恰恰是通过狼母性格中一连串的细节如“喂奶”、“祈求月神”、“扎尾巴”、“还长命锁”、“冒雪远去”等展现出来的。没有这些细节的“点睛”之效,狼妈妈的性格是不完整的,是单薄的;没有这些细节的“杠杆”作用,全剧的主题也不会走向深化。由此可见,在这部皮影戏中,细节是何等重要,细节对刻画角色和深化主题起着巨大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情节的跌宕发展,发挥了“以小胜大”的威力,给作品带来了闪光点与活力。

我相信,这只了不起的母狼形象将会鲜亮的活在观众们的记忆库中,《人狼同舞》会在我们心底久久地萦回。它还会使人产生一种韵味无穷的联想,母狼尚懂得哺育人类的婴儿,而我们人类呢?我们人类的家园伤痕累累,亲生父母在卖掉婴儿,人贩子在拐走儿童,河流被污染,森林在减少,田野被占用,动物在灭绝……当很多人为了金钱而不惜一切的时侯,《人狼同舞》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站在阴影中看到了窗外的阳光,仿佛走进一座神庙,作了一次洗礼,使我们的内心如朵朵莲花次第盛开。

尤其令我惊讶的是,演出完毕,谢幕的18个操作演员大都是80、90后的年轻人,他们如此娴熟的操作技艺,如此钟爱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真令人欣慰。我这才得知,作为有着2千年历史的古老民间戏种的皮影戏,早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5月,《人狼同舞》赴成都参加中国首次承办的第21届国际木偶节,在全世界101台木偶皮影剧(节)目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第一名,这是我省木偶皮影首次获得国际级“金奖”。

然而,张帆主任也担忧地对我说:中国的成人戏剧就很不景气,谁还会来重视皮影戏这类小儿科似的小剧种呢。其实,在儿童艺术方面,西方走在了前面。19世纪中期的丹麦儿童就在安徒生童话的滋养下生活了。今日的英国经典童话剧可以列一个长长的目录,可以支撑起英国人精神世界的半壁江山。我国有三亿六千万儿童,但至今,为儿童做事仍被称为小儿科,儿童戏剧事业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关注。因此,《人狼同舞》的成功演出让我受到一种新的启示:戏剧是生命,皮影也是生命。我们在关注大剧种、大题材的同时,一定也要关注小皮影、小题材,这是我们湖南独有的文化,要把它当作一个生命而不仅仅是非特质文化遗产来关切。

看皮影戏,也是孩子们在上网、看书、痴迷卡通片后,能使他们精神放松的一种娱乐活动。它不仅把儿童带进一个个欢乐有趣的故事情节之中,也把成年人从现实的繁琐枯燥的生活中解脱出来,一起去人类的童年家园——皮影戏中享受孩童般的思想、自由与欢乐,为我们的业余生活增添一道彩虹。

因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儿童戏剧事业这两层意义上看,我认为皮影戏《人狼同舞》不仅是献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也是献给成年人最珍贵的回忆童年向往美好生活的礼物,更是为中国、为湖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儿童剧事业又增添了一道亮色!

上一篇:渔村的流水账(短篇小说) 下一篇:闲情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