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丧成心”解释“吾丧我”和“莫若以明”

时间:2022-06-26 12:00:49

摘要:“莫若以明”是庄子齐物论中“吾丧我”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但是对这两对范畴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以辨析各家观点入手,提出通过“丧成心”来解释“吾丧我”和“以明”的视角,以此达到齐同万物的境界,从而理解“庄周梦蝶”。

关键词:庄子;齐物论;成心;莫若以明;吾丧我;

《齐物论》是庄子思想中的重要文章,包括齐“物论”即齐各家言论,和齐“物论”即平等万物为一。但是庄子本人并没有对齐物论这三个字做出明确的界定。但是我们只要找到《齐物论》中的关键点不难理解齐物论的含义。经过仔细研究后发现“成心”、“吾丧我”、“以明”是文章的关键点。

一、成心

“成心”在《齐物论》只出现了一次,“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3]49”历来对成心也有很多解释,郭象注:“夫心之足以制一身之用者,谓之成心。人自师其成心,则人各自有视矣。人各自有师,故付之而自当[1]79”;成玄英疏:“夫域情滞著,执一家之偏见,谓之成心。夫随顺封执之心,师之以为准的,世皆如此,故谁独吾师乎[1]79”;陈鼓应认为成心就是成见[3]50;可见“成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儒墨的言论,一种是指每个人心中已形成的对世界的看法。

二、吾丧我

《齐物论》开篇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1]45

这是全文唯一一次出现“吾丧我”的地方,历来对于它有不同的解释。郭象注:“吾丧我,我自忘矣,天下有何物足识哉!故都忘外内,然后超然俱得[1]45”;成玄英疏:“丧,犹忘也,许其所问。故言不亦善乎。而子綦境智两忘,无我双绝,子游不悟,而以惊疑,故示隐几之能,汝颇知不[1]45”;憨山大师注:“吾自指真我,丧我谓长忘其血肉之躯也[2]41”;陈鼓应认为:“吾丧我,摒弃我见。丧我的我指偏执的我。吾指开放的、本真的自我。摒除了偏见与独断后所呈现的真我,才能从狭隘的局限性中提升出来,而从广大宇宙的规模上来把握人类的存在,来体悟人类的处境[3]210。”所以“吾丧我”指的是本真的自我抛弃偏执的我。

三、莫若以明

《齐物论》中“莫若以明”总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引出“莫若以明”的认识观点,第二次是通过“道枢”对“莫若以明”做出解释。“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对于“莫若以明”的解释也是总说纷纭,陈鼓应认为是不如用明静之心去观照;王先谦认为是以本然之明照之;唐君毅认为去成心而使人我意通之道;劳思光说庄子认为儒墨各囿于成见,而欲破除彼此之成见,而唯有以虚静之心观照;陈启天说莫若以明,谓不如超出超出彼此是否之上,而以大道兼明之[4]53。各种解法都以劳思光的说法为准,以明就是去除自我中心的封闭性而排他的成见。

四、用“丧成心”到“吾丧我”

庄子在后文中就提出了“成心”这种观点,“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成心”:成见,成心在齐物论中是很重要的概念,物论之所以自我中心,引起无数的争论,产生武断的态度与排他的现象,归根到底就是成心作祟[4]50。如果以自己的成见作为判断的标准,那么谁没有一个标准呢,为什么一定要了解自然变化的智者才有呢?就是愚人也有嘛。也就说不以实物本来的样子得出结论,而已各自的成心为出发点,就会得出今天到越国去而昨天就已经到了的奇怪的结论。

紧接着以这种观点批判了诸子百家,道是怎样被隐蔽而有了真伪的区别呢?言论是怎样被隐蔽而有了是非的争论呢?道在哪里不存在呢?言论怎么会有不可的呢?道本来无处不在,而是被从成心出发所得的小的成就所掩蔽,言论被浮华的词藻隐蔽了,所以才有儒墨诸子百家的是非之辩,他们都肯定对方所否定而去否定对方所肯定的,这里就说明了产生了诸子百家争辩的原因是成心。

在庄子生活的时期,已有很多的言论,首先是建立在周代礼乐基础上的儒家思想,然后又建立在儒家思想上的墨家思想,还有各种不同的思想,所有的这些思想都被庄子看成是成心,那么怎么用丧成心达到吾丧我的境界呢?既然成心是指儒墨学说,那么我们按照儒墨思想的发生顺序一个一个地丧掉,我们首先丧掉墨家思想,这就没用了“兼爱”这种成心了,然后丧掉墨家的思想基础儒家思想就没有了“仁”这种偏见,最后在丧掉儒家的基础礼乐,这样一步一步向后丧失掉所有的言论思想,那么最后将得到上文的天籁的境界,即自然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还没有认识到物与我的区分,那么物与我当然是齐一的,这就走到了庄子后文提到的“万物与我为一”。

五、以“丧成心”解释“莫若以明”

接着庄子又用另一种方式提出了解决成心达到“莫若以明”的境界,“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4]54”。在这里庄子没有对“莫若以明”提出解释,在下文中就做出解释。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4]54”。道枢就是事物的实况、事物的本然。谓彼与此、可与不可的差别对立与纷争乃是人的主观作用,并非事物的实在[3]57。庄子说道此也就是彼,彼就是此。彼有他的是非,此也有它的是非。果真有彼此的分别吗?果真没有彼此的分别吗?彼此不相对待,也就是彼丧失了此,此丧失了彼,凌虚于彼此之上,没有了彼此的对立,没有了既有的是非标准,没有了以前形成的经验、理论,这就是道枢,只有合于道枢才能正确的认识事物,以顺应是和非的无穷的流变,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就是莫若以明。也就是说抛开已有的成见,去除自我中心而排他的成见。

怎么操作才能以开放的心灵达到“以明”?对于同一个事物儒家有一个成心,墨家也有一个成心,如果以开放的心灵观照事物那么就应该是既认识到儒家成心的优缺点,也认识到墨家成心的优缺点,最后在儒墨基础上达到对事物的一个更合适的认识,如此一直进行下去,我们将形成对事物的绝对的认识,这个绝对的认识中将没有了成心,那么关于物与我对立的这种成心也将消失,这个时候我们也达到了“万物与我为一”。

六、“吾丧我”“以明”与“庄周梦蝶”

庄子在《齐物论》最后一段用了“庄周梦蝶”来解释“吾丧我”和“以明”的状态,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悠然自得,忘记了自己是庄周。醒了以后,自己分明是庄周,不知道是庄周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变成庄周。意思是庄周和蝴蝶的界限消失了,那么就回到了上文提到的“吾丧我”“以明”的境界。

所以在齐物论中,首先通过“丧成心”达到“吾丧我”境界,然后又用“以明”即开放的心灵接受所有的“成心”而达到“以明”的境界,“吾丧我”和“以明”是对同一个东西的不同表述,做到了“吾丧我”“以明”就自然达到了齐同万物的境界,就理解了庄周梦蝶。(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憨山大师.庄子内篇注[M].香港:藏印版,1997.

[3]陈鼓应.老庄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牟宗山.庄子齐物论演讲录[M].北京:鹅湖杂志,2005

上一篇:珠宝展示设计分析及建议 下一篇:浅谈安徽花鼓灯的历史及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