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四小”打造精品城镇

时间:2022-06-25 09:49:30

着眼“四小”打造精品城镇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这是王阳明《象祠记》的开篇之词。文中提到的象祠,就位于黔西县素朴镇境内的灵博山上。

500多年后,勤劳善良的素朴人在这片富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土地上,描绘出一幅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崭新画卷:鸟语花香、郁郁葱葱的环山之中,别具一格的仿古民居矗立在整洁而宽广的道路两旁;“乌蒙第一镇”牌坊、“灵博大道”、“阳明广场”等标志性建筑,无不彰显着素朴镇“小而精、小而富、小而美、小而特”的个性与特色。

近年来,素朴镇依托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和人文自然资源,突出抓好规划、基础、文化、产业、机制和管理六个重点,走出了一条“旅游景观型”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新路子。

打基础 做亮古镇

“有品味,有档次,有特色。”2013年9月,第二届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在黔西召开,素朴作为现场观摩的主要示范城镇之一,无论是城镇规划、基础设施,还是建设速度、城镇特色,均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在2012年4月贵州省第七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之前,作为毗邻百里杜鹃主会场的乡镇之一,素朴镇以迎接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契机,全面拉开绿色小城镇建设的帷幕。

按照“旅游强镇、生态美镇、文化名镇、商贸重镇”的规划定位、“布局合理、用地集约、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原则和“总体规划、组团开发、分步实施”的思路,素朴镇因地制宜规划了“一环”(环城路)“两轴”(素兴大道和灵博大道)“三心”(商业中心、客运中心和工业中心)“四翼”(东南西北四个居住片区)的发展空间布局,确立了城镇建设的主体框架。

根据规划,镇区面积将由原来的1.5平方公里扩展到3.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由原来的1.2万人增加到1.8万人。

“懂经营、善管理,发展才是硬道理。”素朴镇党委副书记王泽元说,素朴镇坚持不等、不靠、不看,创新体制机制,积极盘活土地资本、成立发展融资平台、推进土地市场化运作,逐步探索出“低开高走、以小博大、变存量为增量”的开发建设模式。目前,素朴镇已投资2亿多元,建成素兴大道、灵博大道、阳明广场、客车站、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农贸市场,以及象祠恢复重建、新老街立面改造、管网改造、路面油化等项目,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从“8+3”到“8+N”的有效提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投资环境逐步改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初步实现“小而精”的发展目标。

示范城镇,绿色引领。第二届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提出绿色主题,指引着贵州山地特色小城镇的发展方向。素朴镇在建设示范小城镇的过程中,坚持依山而建、绕山而行的理念和“城在山中转,镇在绿中游”的思路,把握“不砍树、慎填湖”的原则,推进城镇建设与自然山水融合发展,注重对山体脉络、景观的保护,着力彰显“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开发建设理念,让城镇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目前,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的山体公园已建成投入使用,镇区绿化率超过30%,逐渐达到“小而美”的建设效果。

要避免“千城一面”,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就必须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素朴镇按照明清复古风格实施集镇临街房屋立面改造,分别以“阳明路”、“灵博大道”、“阳明广场”对已建成的道路和广场命名;在阳明广场建造王阳明塑像凸显广场文化主题;在集镇入口处修建“乌蒙第一镇”牌坊,呼应地域文化和古驿道文化;修建1000米仿古风格文化墙,全面展示素朴独特的历史文化渊源、自然资源、经济发展、集镇建设等概貌。同时,素朴镇还邀请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远方的家》和《乡土》等栏目组到素朴镇考察拍摄,先后播出《探秘水西洞》和《山水相宜在乌江》及《深山八卦阵》等专题片,全面丰富“小而特”的文化内涵。

强支撑 做大产业

“百姓就业需要有力保障,地方发展需要龙头产品。”黔西素朴绿源木工板厂厂长卞卓有这样的近期目标:第一年稳定企业发展,第二年拿到产品商标。

卞卓出生在素朴镇一个叫索风营的地方,从小吃尽了偏远闭塞的苦头。“从老家到集镇几十公里,经常是去来两头黑。”

2003年,卞卓一家与其他十几户村民被集中安置到镇上,开始了新环境里的新生活。

“刚来的时候还没有什么生意可做,只能和大多数人一样外出打工。”卞卓说,在打工的过程中,除了积累了一些创业资金,还让他看到了家乡和外界的巨大差距。

2013年7月,素朴镇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完成,绿源木工板厂成了第一家落户企业,解决当地农民就业50余人,成了入驻创业园的龙头企业。

除绿源木工板厂之外,在已建成占地30亩6000平方米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内,还有红杜鹃光电科技和伟贸眼镜配件加工等企业入驻,年产值超过6000万元,可创税收500多万元,带动当地320余人就业。

示范小城镇的创建,不仅激活了素朴的“归雁”经济,而且赢得了省外客商的青睐。

“选择来素朴投资,主要是看中这里的环境、交通和气候优势。”来自重庆的贵州灵博实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光银介绍,他在素朴的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4000余万元。

在张光银的规划中,除了已经涉足的房地产开发、农贸市场建设等,还包括旅游景区、生态农业、五金百货等领域。

“工业的支撑,能够带活小城镇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成为农民致富的保障。”在黔西县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董发勋看来,素朴城镇化的推进,同样需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董发勋的观点,得到了素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卓的赞同。“发展经果林一方面能有效地治理石漠化,另一方面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周卓说。

目前,素朴镇已种植金钱橘4000亩,连片种梨4600亩、核桃1.2万亩,并且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服务业,吸引企业进入园区聚集发展等方式,逐步形成 “以城带产、以产促城、产城互动”的良好格局,进而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持续增加。2013年,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800元,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达1.8万元,小城镇发展“小而富”的成效初步显现。

铸品牌 做活旅游

素朴是沿贵毕高速从贵阳进入毕节试验区的第一个乡镇,也是古代水东和水西的重要分水岭。因此,在历史上有“水西门户”之称。

在素朴镇境内,不仅有雄奇秀丽的六广河大峡谷,有幽深隽永的索风湖景区,有神奇独特的水西洞,有历史悠久的奢香古驿道、古胜城、古象祠遗址,还有素朴金钱棍、花灯、打鼓草歌、阳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不完全统计,素朴共有自然景观60余处,人文景点20余处。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和独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得天独厚、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共同组成了素朴丰富的旅游资源。

作为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之一,素朴镇在打造历史文化名镇与民族旅游古镇中,充分发掘人文资源,规划了以阳明文化为重点、水西文化及民间传统文艺为补充的历史文化旅游区,围绕历史文化做旅游文章。

一个地域一种文化,一种文化一种特色。为了充分体现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使小城镇建设有记忆有传承,素朴镇依托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和“两峡两古三道一洞天”的人文自然资源,以打造明清特色古镇为主题,着力做亮“乌蒙第一镇”这张旅游名片。

随着以象祠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旅游区、以索风湖为核心的生态休闲观光区、以屯江苗寨为核心的民俗文化体验区和以水西洞为核心的溶洞地质探险区“四个旅游功能区”的规划建设,素朴镇“重走古驿道,品历史文化,赏洞穴奇观,览原生态胜景”的旅游定位已逐渐形成。

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素朴镇不断吸引着各地商人及周边农民纷纷前来经商、务工,个体工商户由原来的不到200家发展到现在的400多家,集镇人口由原来的32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近6000人。

“我们不仅要招商引资,而且要选商引资;我们不仅要把生态和发展有机结合,而且要让‘和尚坡’变‘披肩发’;我们不仅要让镇区有好房子、好街道,而且要让老百姓住得起、能富裕。”素朴镇党委书记史开斌说,通过建设平安、富裕、文明、美丽素朴,旨在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示范人居环境,迎接素朴大旅游时代的到来。(责任编辑/喻 丹)

上一篇:探寻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路径 下一篇:贵州环保攻坚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