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江姐》剧本与音乐创作漫谈

时间:2022-06-25 06:20:30

歌剧《江姐》剧本与音乐创作漫谈

[摘 要]歌剧《江姐》作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典范之作,它以小说《红岩》故事内容为创作背景,大量运用中国传统地方音乐素材创作而成,剧本及其具有中国时代性、民族性特点从而引领了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江姐 中国歌剧 剧本 音乐 创作

由歌剧《江姐》引发对中国歌剧剧本创作的的相关思考,它自1964年首演到2008年复排,历经四十余载春秋和五代“江姐”的演绎,久演不衰,常演常新,为中国歌剧的创作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一、歌剧《江姐》创作由来

1.小说《红岩》的创作

《红岩》是罗广斌、杨益言这两位作家以他们在新中国解放前囚禁于“中美合作所”的亲身经历写成的长篇小说。小说名称的由来存有几种说法,一说是中美合作所附近有个红岩村,曾经是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象征着革命的力量。二说是红是革命的颜色,岩石又是非常坚硬的物质,在解放前夕越狱的革命者被杀害时,鲜血染红了在中美合作所附近的岩石,故称之为“红岩”。笔者认为这些说法的共同点是都认为红岩作为一种革命的精神而存在的。

该小说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坚韧不拔的英勇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根据这些经历,他们于1957年写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随后,在回忆录的基础上写成长篇小说《红岩》。全书共三十章,主要围绕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它的基本情节以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进行展开,主要以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战争为主线,展现以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为主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成功塑造了江姐、许云峰、成岗、刘思扬、余新江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小说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革命者的狱中斗争,除“狱中联欢”所写的是新年联欢活动外,还写了狱中绝食斗争的胜利,为龙光华烈士举行追悼会,江姐的从容就义,许云峰在地牢里和徐鹏飞的最后一次交锋,以及最后的武装越狱斗争等。

2.由小说《红岩》衍生的文艺作品

小说《红岩》问世以来,由此衍生的文艺作品很多,如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其情节被改编成歌剧《江姐》以及多个版本的同名连环画等为众人熟知。

二、歌剧《江姐》的剧本创作

1、阎肃简介

原名阎志扬,1930年5月9日生于河北保定。10岁时跟随父母亲远走巴山蜀水,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毕业后进入重庆大学工商管理系学习,但没有读完大学。阎肃离开了学校,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50年阎肃正式调到青年工作文工团,在团里任演员、分队长,后来调去担任创作员,搞专职文艺创作。1953年阎肃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人民。 1953年调到西南军区文工团(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的前身),曾任分队长,后任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空军歌剧团编导组组长,空军歌舞剧团创作员。

歌剧《江姐》,是阎肃的成名作,其中的歌剧选段《红梅赞》是家喻户晓、人人传唱的经典之作。为此,阎肃还曾经受到的亲切接见。80年代后,阎肃在电视台协助策划了很多次春节晚会和一些大型晚会,除了春节晚会,还有公安部晚会、总政全国双拥晚会、“315”晚会等等。后来的时间阎肃涉足影视界,为电影、电视剧配音,家喻户晓的电视剧《西游记》里,一曲《敢问路在何方》使他的名字再一次走进了千家万户,这首轻快的乐曲成为那时最为流行的歌曲。从此,阎肃又创作了许许多多被人们传唱的歌词,比如《唱脸谱》、《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雾里看花》等等。阎肃还创作过好几出颇有影响的京剧现代戏。比如京剧《红灯照》、《红色娘子军》、《红岩》、《年年有余》等。

2.歌剧《江姐》剧本创作

在《歌剧》江姐问世之前,1962年,不断有人向阎肃提出可以再创作一部新歌剧的建议。他欣然接受。恰巧此时的阎肃刚看过小说《红岩》,他被剧中的江竹筠(江姐)的革命英雄事迹所打动。同年8月,阎肃利用短暂的探亲假期,开始创作的构思和写作,他只用了18天的时间完成了歌剧《江姐》的剧本创作的初稿。此稿交给时任空政歌舞团团长刘亚楼审查。刘亚楼看罢说:“精雕细刻,这部歌剧一定要打响。”(钟兆云《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党史博览》2004年第4期)初稿得到了批准后,阎肃亲自下去采访《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以及深入到四川。找到江竹筠的多位的战友和亲属,对他们的亲身经历进行访谈。

在以上诸多实践基础之上,阎肃对歌剧《江姐》的初稿进行多次的修改。其中有很多唱段的歌词和现在的定稿有很大的变动,一方面阎肃对其进行了修改,另外,刘亚楼对其提出的宝贵的修改意见也对该剧本的创作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妙用。如在该剧的第六场,有一段叛徒甫志高劝降江姐的唱词,起初的歌词如下:

多少年政治圈里较短长,到头来为谁辛苦为谁忙。

看清这武装革命是空流血,才知道共产主义太渺茫。

常言道英雄豪杰识时务,何苦再出生入死弄刀枪。

倒不如抛开名利锁,逃出是非乡,

醉里乾坤大,笑中岁月长。

莫管他成者王侯,败者寇,

再休为他人去做嫁衣裳。

对这段歌词,刘亚楼认为会有产生负面的影响的可能,而阎肃起初迟迟未能修改,后在刘亚楼的多次的督促下,并在其家中对该段歌词做了全新的修改。如下:

你如今一叶扁舟过大江,怎敌他风波险恶浪涛狂。

你如今身陷牢狱披枷锁,细思量何日才能出铁窗。

常言说活着总比死了好,何苦再宁死不屈逞刚强。

倒不如激流猛转舵,悬崖紧勒缰。

干戈化玉帛,委屈求安康。

人逢绝路当回首,退后一步道路更宽广。

通过该段歌词的前后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其歌词政治色彩淡化了,修改后的歌词,通过“扁舟”“大江”“风波险恶”“浪涛狂”等比喻革命者与叛徒之间的斗争。写完该段的修改。刘亚楼又提出叛徒的歌词太多,后阎肃将“常言说活着总比死了好,何苦再宁死不屈逞刚强。”这句歌词删去。由此可见,歌剧《江姐》剧本的创作的成功,是与当时创作者不断的否定以及不断的修改密不可分的。

三、歌剧《江姐》的音乐创作

1.羊鸣、姜春阳、金砂简介

羊鸣,原名扬明。作曲家。山东蓬莱人。1947年参加中国工民。后任辽东军区宣传大队宣传员、军区空军文工团创作员。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毕业于东北音乐专科学校。历任空军歌剧团创作员、创作组副组长,空军歌舞剧团艺术指导。参与歌剧《江姐》音乐创作,另外创作的《阿里,阿里》及《唐古拉》、《让军旗告诉国旗》、《兵哥哥》和《请把我的歌声留下》、《香港也是妈妈的孩子》、《报答》等歌曲 均获得好评。现任空政歌舞团创作员,文职将军,国家一级作曲,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团成员,中国轻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全军艺术系列高级专业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姜春阳,1930年生,作曲家。山东莱阳人。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后任第十三兵团团宣传队队长、师文工队乐队队长,空军歌剧团分队长、歌舞剧团创作员。作有歌曲《幸福在哪里》等。谱曲中国楹联学会会歌《楹联之歌》等。参与创作的歌剧《江姐》和歌曲《我飞在祖国的天空》、《歌唱革命老英雄》等。

金砂,原名刘瑞明,作曲家。重庆铜梁县巴川镇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参与创作的《江姐》。另外他还创作了《牧羊姑娘》、《来到咱农庄》、《骄扬》、《蔚蓝色的旋律》、《椰岛之恋》、《木棉花开》等歌剧音乐。

2.《江姐》的音乐创作

1962年夏天,阎肃只用了18天的时间完成了歌剧《江姐》的剧本创作的初稿。修改后的剧本得到团长刘亚楼的高度重视。此时,《江姐》的音乐创作的重任落在了羊鸣、姜春阳、金砂这三位年轻的作曲家的身上,他们认为《江姐》故事的发生地是在四川,于是一起前往四川采风,到渣滓洞、白公馆、华莹山等地体验生活,他们采访了江姐生前的战友和老游击队员,搜集了清音、川剧等当地的民间音乐素材,经过一年多时间多努力后,他们将《江姐》音乐的初稿交给团里审核。然而,文工团的领导听后并不满意,主要问题是认为音乐元素单一,基本上都是四川的音调,而这并不能体现《江姐》中各人物形象的特点。结果是初稿没有被采用。但是他们并没有灰心,经过反复思考后,他们找到了创作中的不足,主动学习了提出的艺术创作要“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指示,决定吸收全国各地的音乐素材,针对《江姐》中的不同人物性格进行再创作。同年,三人又去了浙江、上海等地采风,汲取江南音乐,如杭剧、沪剧、浙江婺剧戏曲和说唱音乐的养料。从江南的丝弦及戏曲中,羊鸣他们似乎找到了《江姐》音乐的灵魂。浙江婺剧团在金华一带演出时,他们天天跟着去看演出,并且做了大量的采访记录。同时,又将四川的各种地方音乐吸收了进来,融合了南北音乐的精华,这对后来的“江姐”内柔外刚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三人夜以继日的不断努力下,经过一年多的反复修改之后,终于完成了歌剧《江姐》的所有的音乐创作。并得到了团内领导们的一致认可。1964年9月4日,歌剧《江姐》在北京首都儿童剧场首次公演获得巨大成功,迎来了中国歌剧史上又一次高潮的到来。

上一篇:乔托的艺术及影响 下一篇:书法中的程式化倾向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