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彬: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中国文学

时间:2022-06-25 05:56:36

顾彬: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中国文学

沃尔夫冈・顾彬(Wolfgang Kubin),1945年12月出生于德国下萨克森州策勒市,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汉学家。1966年入明斯特大学学习神学,1968年转入维也纳大学改学中文及日本学,1969年又转到波鸿大学专攻汉学,1973年获汉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是《论杜牧的抒情诗:一种解释的尝试》。1974年远赴日本,在那里,顾彬看到了中国唐朝时期的景象――中国文化几乎无处不在,遍地都是中国式的建筑,中国的书画……1975年,作为中德互换交流生,顾彬第一次来到他向往已久的中国。1977年至1985年回国任柏林自由大学东亚学系讲师,教授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及艺术。1985年起任教于波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现为该校汉学系主任、教授。

“四十年来,我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了中国文学”,顾彬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序言中这样写道。他以德文、英文、中文出版专著、译著和编著达50多部,如《中国文学中自然观的演变》、《中国古典诗歌史》等。合编、主编或翻译的著作和文学作品主要有:茅盾的《子夜》、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百花齐放》、巴金的《家》和《寒夜》等。1989年起主编介绍亚洲文化的杂志《东方向》,及介绍中国人文科学的杂志《袖珍汉学》。2002年开始主编十卷本的《中国文学史》,并撰写其中的《中国诗歌史》、《中国散文史》、《中国古典戏曲史》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年近70岁的顾彬用连篇的译作、几百场大学讲座,不计名利和精力地向西方出版社推荐他心目中的汉语佳作。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这样说:“我的内心里一直有一个呼救的声音。很多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当代的文学不屑一顾,很轻视。如果我放弃了,德国就没有人研究中国文学了。这个声音促使我不断地自我拯救,将中国文学的研究进行下去。”

然而,回顾近年来中国媒体对这位德国老头的报道,诘责却多于褒奖,甚至有反对者给顾彬套上了“文化沙文主义”的帽子。2006年他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说的一些话,被某些媒体炒作成“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以至于一些原本和顾彬有来往的中国作家,都与其明显保持了距离。对此顾彬略带反感地说:“我无所谓媒体怎么说我,无所谓制造什么公众形象,我来这里不是为满足媒体需要的。”

顾彬对于中国当代作家,一直持有一个批评意见――外语太差,既不能和外国同行沟通,也难以读懂原汁原味的世界文学精品。在他看来,这种能力缺失有碍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为此,顾彬开出了一张处方:学好外语;尊重传统;学好中文;不要急于把作品拿出来发表,就让它在抽屉里锁上20年;不要亲近市场;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但不要把自己看得很高。

顾彬也不认同中国学者提出的“用中国的方式研究中国,用西方的方式研究西方”,但他也同样批评欧美学者单纯采用西方价值观和思想体系研究中国。

在被问及好作品的标准时,顾彬不止一次地说,作家应该娴熟地掌握语言,必须有思想,要创作属于他的形象。一个作家的作品销量高,未必是个好作家。

他还对中国图书在德国的营销提供了建议。他认为,中国文学作品在德国的译介情况非常好,虹影、卫慧、莫言、格非的小说,至少能卖到几万本。从德国读者和出版商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出版物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中国书籍在德国市场的销售。最直接的一个问题是,书籍的封面装帧不够精美。在德国书籍市场,如果想成功的话,最重要的一点是书应该看起来漂亮,封面要具有吸引力。

(孙敬鑫)

责编:吴奇志

上一篇:2012俄罗斯见闻 下一篇:执政为民享和谐 转型升级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