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建筑与景观

时间:2022-06-25 02:52:45

浅议建筑与景观

【摘要】自然与建筑的融合将是21世纪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一位建筑师曾经说过,一个成功的建筑是“意”和“境”的完美结合,随着人们对景观的要求逐步增加,对景观的理解逐步深化,已经改变了人们过去只注重建筑的局面,一个以“人居环境”为关键词的景观新纪元正逐渐显露雏形,让景观融入建筑,让建筑影响景观,使二者在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艺术的基础上和谐地融为一体,而再不是孤立的个体。

【关键词】建筑,景观,自然,结合

建筑与景观的融合、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是人居的最高境界。仅有优美的环境或者仅有别致的建筑都是不够的,只有将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活氛围融于一体,才能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建筑元素对细节的把握还应与景观因素相融合,建筑的造型、色彩、立面、风格都应恰如其分地与景观相互呼应。大自然孕育了起伏地势、各种地形、植物群落、水文气候、山川河流等等。建筑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之一,必然要对其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随着建筑的开发和建设,不可避免的破坏了自然环境原有自然景观平衡,土地资源、水资源、植被、大气环境。在公路、机场、水库、别墅、度假村等开发建设方面尤为显著。

建筑作为人类生产、生活、休息的场所,要求在结构、布局、安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融入美学因素,使其达到“舒适、怡人、低碳环保”的目标。

建设活动开始实施之前,对建设项目及周围充分认识与理解,客观遵循建筑物及环境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使人工建筑物与自然景观结合与发展,使建设周围气候、水文、植被等因素与其融合,从而实现人工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自然元素发挥调节与改造人居环境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绿色天路”―青藏铁路,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高度重视保护沿线生态环境,在中国重大建设项目中首次实行环保监理制度,用于环保的专项资金达15.4亿元。经青、藏两省区环保部门监测显示,青藏铁路建设对江河湖泊水质无明显影响,植被、冻土、湿地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沿线野生动物迁徙条件和铁路两侧自然景观未受破坏。

不光是建筑本身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建筑本身内部在建筑格局和装饰中也应讲究与自然景观结合。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不是简单流于形式,不是在建筑的所有空隙如插花般生硬嵌入景观。金地格林世界以block邻里庭院,通过街坊式半围合建筑姿态与绿茵、形石的相互融合,共同生成和谐、静谧的温馨气氛,成为景观与建筑共生的一个典范。

城市是包括人工与自然诸多要素综合而成的一个景观空间系统。城市建设本是地景规划、建筑一体化的过程与结果,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大艺术品,一个有机的统一体。19世纪中叶西方城市产生了诸多“美化城市”的运动与理论流派,如巴黎的改建、英国的公园运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勒・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在美国以奥姆斯托德(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在一系列城市公园系统规划设计中,倡导自然田园风光,与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满足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社会需求。其理论与实践从一开始就从城市及地景的整体概念出发,使景观设计领域涵盖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各个层次,并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逐渐发展成为包含风景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等多学科复合的设计体系。从大地的生态规划、区域风景规划国家的生态保护与规划、国家公园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景观生态空间规划到城市公园,城市广场、景观步行街、校园及居住区景观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城市小品等,几乎包括了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传统景园设计师所涉及的整个人居环境。

建筑作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产物,也在不断进步,必须与园林景观建设协调发展,才能给人们创造一个平衡生态和舒适生活、工作环境。合理的规划,配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和人类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因为它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生存环境真正的归属问题。

融合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手法将建筑与周围自然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因借手法,减少对自然景观的破坏为原则,引入外界景观元素,使其与外界环境融为一体。例如:厦门岛的东部是一个以自然景现为主的旅游度假风景区,集中了数所公园、游乐园以及度假别墅。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利用青山、碧海、沙滩、丛林等优越的自然条件,用园林的手法将建筑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两个相对孤立的实体有效地联系起来,从视觉心理上减少建筑的体量感,使建筑和环境融合为统一的整体。

建筑的产生与发展是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行的,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是时代客观的要求。建筑发展是城镇一体化的体现内容之一,建筑发展是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手段之一。人文景观对于经济落后地区主要表现为历史古迹、文化遗址,对于城市主要表现为博物馆、展览馆、公园等等。建设活动在场地条件受限的情况下难免会对人文景观造成影响。落后地区为顺应时代快速发展,在新开发过程中,忽略规划与历史,对人文景观的破坏比较大。

建筑项目建设要结合并展示周围的地域文化,尊重民俗、民风,将其固有的文化特征通过结构、布局、色彩与周围文化融合起来。人文环境要与建筑协调,必须从景观设计出发,通过对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的挖掘,诠释文化历史,让人们得以文化的回味。在我国高速公路沿线服务区、收费站、隧道、挡墙的

建筑和装饰中,改善沿线景观调节驾驶员神经的同时,通过挖掘相应区域的历史文化,在设计和建筑风格上与地域文化相结合,使建筑“会说话”,成为当地文化的宣扬和展示的载体,使更多的人通过这个点去了解和熟悉当地文化历史。例如崇遵公路隧道面和挡墙进行了浮雕处理,突出表现红军过遵义时的一系列事迹,如:遵义会议、强渡乌江、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等等,在装饰处理上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建筑、环境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建筑与园林景观的协调是可持续性和生态性发展的的必然条件,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人文环境,客观、科学地进行规划设计;改变观念,把园林景观作为我们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不是单纯的美化与装饰。整合园林景观、建筑、规划设计,让三者互为融合与补充,使景观建筑学体现于建筑建设的各个方面与全过程,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

上一篇: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分析探索 下一篇:现代园林的发展趋势及园林设计中现代设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