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加压方法应用于内科PICC穿刺点止血的效果观察

时间:2022-06-25 02:25:30

两种加压方法应用于内科PICC穿刺点止血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研究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穿刺点有效止血的加压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肿瘤科进行治疗的60例肿瘤患者,按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成员在置管后均于穿刺后在穿刺点上方覆盖3M透明敷贴,然后在敷贴上方放置一颗棉球,对照组患者通过缠绕2圈自粘式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固定,实验组患者用网状弹力绷带加压固定,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渗血情况和加压后肢体的肿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渗血的发生率均为17.6%,P>0.05,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患者肢体肿胀的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7%,P

关键词:自粘式弹力绷带 网状弹力绷带 止血 肿胀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117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091-01

PICC又称中心静脉置管,以其留置时间长,操作简单,对患者损伤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但置管后处理不当容易发生渗血,这增加了置管后感染的风险[1]。因此,如何控制PICC置管后渗血的发生成为临床上备受关注的话题。本研究通过在实验组应用网状绷带加压止血,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肿瘤科进行PICC置管的60例患者,年龄在33―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2±3.2)岁,男患者38例,女患者22例,其中肺癌患者11例,乳腺癌患者22例,食管癌患者27例,以上全部患者均无凝血或血小板功能障碍,并且均在肘窝部位进行PICC置管。按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实验组男患者19例,女患者11例,平均年龄为(40.9±2.7)岁,5例为肺癌患者,11例为乳腺癌患者,14例为食管癌患者;对照组男患者19例,女患者11例,平均年龄为(39.9±3.8)岁,6例为肺癌患者,11例为乳腺癌患者,13例为食管癌患者,以上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PICC置管方法:置管手术的操作者均通过了PICC资格认证,并且操作手法娴熟,PICC导管选自的4Fr三向瓣膜式单腔导管(由美国巴德公司生产),该操作严格遵循PICC置管操作原则进行,并且置管顺利[2]。

1.2.2 置管后加压:成功置管后,将(8.5cm×10.5cm)的3M透明敷贴覆盖于穿刺点上方,再于在敷贴上方垂直放置一颗棉球,然后按以上两组方法进行加压固定。

(1)实验组:用网状弹力绷带(宽度为8cm)套在穿刺肢体进行固定,并使用在网状绷带下缘剪开一个小口患者的根据患者手臂的粗细和直观的部位进行松紧程度的调节[3]。

(2)对照组:用自粘式弹力绷带(宽度为8cm)在置管部位缠绕2圈进行加压固定。

加压后,制动穿刺肢体半小时,并在24小时内穿刺上肢严禁过度用力,穿刺上肢肘关节避免伸屈运动,并且在穿刺肢体下方垫软枕,抬高20cm左右。

1.2.3 加强观察:加压后,加强患者肢体状况的观察,观察有无颜色的异常,用手触摸皮肤感受患者皮肤温度,24小时后,撤去加压绷带,更换敷料,并查看患者的渗血情况,若渗血严重,继续加压[4]。

1.3 评价指标。

1.3.1 穿刺点渗血状况:根据渗血程度将其分为四级,0级:24小时内仅有少量血液渗出,渗血量不足以湿透加压纱布或棉球厚度的一半,该类渗血属于置管后正常反应;I级:患者在活动时有血液渗出,渗出血液湿透敷料;Ⅱ级:患者在静卧时仍有渗血,并且渗血量湿透敷料;Ⅲ级:穿刺点血流不止,敷料完全湿透。

1.3.2 根据患者的穿刺肢体的肿胀程度进行评价:置管前后,每天测量穿刺上肢的臂围,测量方法为:伸直上肢,测量肘窝以上9cm处的臂围,将置管后每天的测量结果和置管前的数值进行比较,如果数值>2cm即可判为肿胀,并根据肿胀时间进行轻重划分。轻度肿胀:撤去胶布后,肿胀在24小时内消退;中度:撤去胶布后,2―3日内肿胀消退;重度:松开胶带后,肿胀时间超过4小时。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渗血的发生率均为17.6%,P>0.05,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患者肢体肿胀的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7%,P

表1 两组患者渗血状况和肢体肿胀情况比较

注:#P

3 讨论

临床PICC所使用穿刺鞘的直径大于穿刺导管约0.55mm,对血管的损伤较大,置管后穿刺部位渗血较为常见。本实验通过使用自粘式弹力绷带和网状绷带进行加压,均将渗血率控制在30%以下,取得了较好的止血效果。

PICC置管要求穿刺肢体的血流通畅,但绷带加压止血是通过绷带缠绕穿刺肢体达到阻断血流,较少出血的目的,从而引起肢体肿胀,这就对血液循环造成不利影响。为减轻负面影响,本研究在实验组患者中使用网状弹力绷带,穿刺肢体的肿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在相同的止血效果下,患者更加舒适,相比传统纱布覆盖止血此种方案更加安全。

综上:在PICC穿刺点部位使用网状弹力绷带止血,可达到有效的止血效果,并且可明显降低加压后肢体肿胀的发生率,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方文添,陈梅华,李小华等.出血倾向患者PICC穿刺点应用明胶海绵止血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9):56-57

[2] 杨辉,石英,任晓芳等.肝癌患者PICC穿刺点止血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5):459-460

[3] 王莉.自制弹力绷带用于PICC置管后的止血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76-177

上一篇:综合治疗老年人逆行性牙髓炎的效果分析 下一篇:锶90敷贴治疗婴幼儿毛细血管瘤262例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