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分析

时间:2022-06-25 12:01:00

“十二五”期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分析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我国自1995年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经过了15年左右的发展,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如何在“十二五”这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性突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指出了在“十二五”发展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国家发展政策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十二五时期 利率市场化 基准利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加上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完善成为各国金融市场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而对于我国来说,已经进行了15年左右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则面临着历史性的时刻,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总体提出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要求。

一、“十二五”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程回顾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于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开始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随后,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2002年,扩大了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利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2004年央行再次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并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2005年1月31日,央行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指出:利率市场化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变革融资活动的风险定价机制,让商业银行成为真正地买卖风险或定价风险的金融机构。2005年3月16日,央行再次大幅度降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并完全放开了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2007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步实现了,以完善市场化产品利率形成机制为重点的近期目标。在完善短期融资券和金融债等市场化利率产品定价机制的基础上,改革了贴现、企业债券利率形成机制,建立了以Shibor(上海银行问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和市场利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推进存贷款方面的利率改革。

当前,中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的利率都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但是仍有一部分金融资产的利率还是在央行的控制之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行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这也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所在。

二、“十二五”期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问题分析

(一)存贷款利率的管制方面

央行分别对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实行了下限管理和上限管理的策略。一是为了防止银行间进行恶性竞争市场份额;二是避免银行问相互进行高息揽储。但是,由于存贷款利率的管制,利率水平不能反映真是的资金供求,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货币政策“失灵”以及利率工具的“失效”。此外,由于存款利率存在上限管制,在近期高通胀率的情况下,居民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同时我国居民的投资渠道比较狭窄,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股市、楼市中,容易引起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同时,由于负利率的存在,导致储蓄财富缩水,迫使资金从银行体系流入到资产市场以及商品市场,加剧了通胀压力。

从银行的角度来讲,我国的金融体系属于银行主导,在利率市场化没有实现的前提下,银行利率仍存在管制,这样银行获得了高额的利差收益,从而缺乏足够的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影响到我国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二)取消存货款利率上下限管理下的利率市场化分析

第一,关于基准利率的确定。目前,我国仍以央行对国家专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规定的存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深入,应逐步籽Shibor(即上海银行问同业拆借利率)定为基准利率,从而推动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定价机制。

第二,关于基准利率向市场利率的传导。在利率市场化后,央行要重视基准利率向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传导研究,疏通利率传导渠道,使基准利率真正发挥其作用,也使得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效畅通。

第三,关于存贷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目前,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依靠利息收入,这表明在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将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和挑战。如果不能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体系和问题银行的推出机制,部分管理经营不善的商业银行将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并由此引发连锁效应,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是推进利率市场化、保证金融安全的重要的制度保障。

三、总结

总的来说,对于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基本前提就是,在稳妥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实现实质性的进展。此外,人民币国际化、汇率市场化和利率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都要求利率市场化实现质的突破。但是从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银行保持一定的利差具有合理性,但是利率市场化将会导致银行利差的大幅缩小,会迫使银行选择将贷款投放到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之上,从而加剧道德风险。所以,对于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不能盲目进行,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要求在多个领域相互促进,这些都是整个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这一阶段,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转型这一契机,根据“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郭田勇利率市场化不可裹足不前[J]时代周刊.23)11(02)

[2]谈佳隆利率市场化再启程[J]中国经济周刊,2011(07)

上一篇:中美汇率的争议分析 下一篇: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及出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