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形”我“塑”

时间:2022-06-25 10:37:06

2006年12月7日在合肥举行的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电视节目大赛中,四川双流棠湖中学和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的两个专题电视节目获得了金奖,一个节目获得银奖。这个消息令全校师生非常振奋,也是对我们电视台节目制作人员的肯定。

虽然半年过去,回想起《走进棠湖中学的留学生》节目的创作过程,仍然历历在目。

十年一剑

棠湖中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91年建校,5年成为省重点,10年成为全国最年轻的部级示范学校,在全四川省乃至全国都有良好的口碑,蜚声省内外的“棠中效应”是棠中人的骄傲。学校本着“民主、开放、求实、创新”的精神,为我们西部基础教育扎扎实实地做了很多工作。

而我,作为个在这个学校电教岗位上工作9年的“老”员工,对这个学校是深有感情的。从工作起,我就一直在做电教兼学生电视台工作。我一直认为学生电视台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能培养学生更广泛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更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窗口。对学生电视台,我校从来都当作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来抓。

几乎每年我们部在招聘学生电视台工作人员,学生招来了首先要培训,从摄影摄像到主持人记者编辑,坚持自学,在实践中多摸索多总结,做学生电视台几乎是万金油。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多么形象的比喻啊!在教育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多数学生家里没有摄像机,有些家庭连照相机都没有。所以学生电视台工作人员的培训过程显得比较漫长。一般一周固定培训一两次,学生中骨性比较高的,通过一个月的学习就已经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摄像机,大多数也能掌握画面的构图、镜头的基本使用技巧。

培养工作人员是枯燥而不能立竿见影的过程,培养成熟的学生到了毕业班也只有放弃,我们又开始新轮的培养。学生们通过学习后,看到自己拍摄出来的作品有了提高,他们是欣喜的,兴趣更加浓厚了。而其他同学在校园电视台看见自己身边的同学在讲述着他们熟悉的校园故事,更刺激了学生电视台的良性发展。

在这个团队里我见证着批批学生成长的历程,第一批学生电视台的学生已经在读研究生了,而我自己也由青涩到逐渐成熟。正是这个时候,看到了关于举办全国中小学电视节目制作大赛的通知。我想,十年磨一剑,也是应该让我们的学生电视台显显身手的时候了。

完美计划

我把大赛的通知拿到学生电视台的工作会上,和成员们交流了看法后,大家的思维非常活跃,毛键和史仙桃两位同学希望做运动系列,男孩子好动是天性;而蒋文娟等几个女生希望做MTV,她知道学校有几个学生喜欢模仿明星,还象模象样地成立了乐队喜欢文学的方珂则建议做个电视散文,可以做的抒情唯美一些;易媛和张昕尧提出他们班上有几个留学生,估计能挖掘出点什么。说到留学生,大家话题更多起来,很好奇他们为什么来,在这里他们的生活究竟怎样,看见大家对这个话题都有兴趣,我们决定把目标锁定在中学里的小留学生,最后确定了做《走进棠湖中学的留学生》专题。

确定了选题后,易媛、张俊、方珂迫不及待地写了分镜头稿本,主要强调了留学生们在棠湖中学的求学经历和感受。经过大家评议和审查。觉得结构比较太松散,似乎高度不够。于是我们再次修改了稿本,将他们作为一个集体推出而不是某个人作为个体表现。

大家开始更广泛搜集资料。我们了解到近两年来棠湖中学的留学生是通过AFS项目来到中国的,AFS是世界范围内的国际文化交流组织。AFS认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在文化、价值观念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相互了解,为此可以通过举办国际交流,使AFS项目的成员有机会在访问国生活一段时间来达到这一目的。棠湖中学先后接待了9名来自美国、法国、恿大利、德国,年龄在16到,8岁之间的外国留学生,他们吃住在中国家庭里,在中国爸爸妈妈和中国兄弟姐妹的关心与帮助下生活,在中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与协调过程中成长。

修改后第二稿的形式基本是这样:第一部分,介绍我国留学生现状,以大学生出国留学为主,现在也有了中学生留学。棠湖中学接收过2批这样的小留学生,而且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孩子,这样的开头会让人眼前一亮,有了解的欲望;第二部分,我们介绍他们是怎样来中国,为什么来,来中国以后的学习生活怎样,当然这就是我们主要表达的部分;第三部分,通过对留学生同班的中国师生的采访,来表现对班上有了外国学生他们的感受,以及他们对留学的看法;最后总结回题,祝愿棠湖中学的留学生能带着我们的友谊,在欧美地区传播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能被更多的欧美国家的人们所了解。

一个完美的计划诞生了!

添砖加瓦

如果把一个完整的专题片比喻为大厦的活,那镜头应该比喻为构成大厦的砖头。我们把前期工作戏称为砖场,现在做的工作就是添砖加瓦。

围绕着剧本和分镜头稿本,学生们摩拳擦掌带了摄像机去拍摄。从以前摄像机用PanasoRlc M9000,模拟信号的编辑系统,到2005年换成SONY DSRl90P,实现非线性编辑,我们普遍认为画面色彩更鲜艳,采集后的视频质量有了很大提高,非线性更是让编辑效率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学生习惯了肩抗式摄像机,换为以手执为主的DV后,我发现学生拍摄画面的平衡比较难控制,抖晃现象比较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着重培训了学生电视台的毛键、史仙桃等同学,让他们摄像时尽量用三脚架,如果不用就需要控制呼吸,尽量寻找支撑点,保持画面水平。

画面的布局,镜头景别的不同运用、运动镜头的基本技巧的学习,加上两年的学生电视台拍摄的实践经历让他们的摄像水平已经比较稳定。学生们和我先做好了留学生的工作,制订了拍摄计划,然后利用大家休息时间,多次现场拍摄。这次几位留学生其他都愿意配合,但是有一点,他们不同意我们进入他们的家庭,他们说那是他们的私人空间,而且不愿意打搅中国爸爸妈妈。我们只好把更多的镜头锁定在校园。

经过近半个月的跟踪拍摄,大家带回了很多生动有活力的镜头:来自德国的刘子杰是个摄影爱好者,他喜欢用自己的镜头表现他眼里的棠中,与他的留学生同学一起制作了一个精美的画册作为礼物送给他们的班主任;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一起讨论;一起运动一起嬉戏,一起包饺子;一起学唱中国歌,一起合影留念…

我注意到学生们的镜头中留学生们给中国同学们用汉字写了很多留言,其中一句是:“记住个人可能只要几分钟,忘记一个人可能要一辈子。”在和师生互动的采访中,中国的学生们表示都希望有机会能出国留学,感受他们的文化、感受他们的感受,还有一个学生谈到:“我们今天努力学习英语,就是希望日后让更多的外国人来学习汉语。”

为了弥补留学生入住中国家庭资料的缺憾,我找到了2005年留学生的一些有价值的资料2005年的留学生项目中,有一个来自意大利的男孩子,中国名字叫毛龙杰。在他家的书房挂着两面国旗,一面是中国国旗,一面是意大利国旗。他才来到中国的第一周,就拿出意大利国旗,与中国爸爸商量,希望他们能允许他把国旗挂在书房,因为在他家的书房一直挂有国旗。中国爸爸非常感动,当即同意。第二天和自己的儿子毛浩一起买了一面中国国旗挂在意大利国旗旁边,意喻为中国意大利友谊长存。

这些真实的资料都被我们用摄像机生动地记录下来。

建成大厦

现在砖瓦也有了,就需要更好地设计把这些镜头编辑起来,艺术性地再创作,来建造一座漂亮的大厦。

非线性编辑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而且耗时比较多,后期视频,音频的编辑,字幕合成等制作过程大多数都是我和张俊用了CanoDus编辑来完成的,有些画面用了一些照片模式以强化主题。很多镜头对我们来说都象自己爱着的孩子,画面背后的故事让画面有了更多的温度,但是为了更好表现主题,我们不得不忍痛割爱。

回顾与总结

这个作品凝结了我和我的学生电视台工作人员辛勤的汗水,所以当听到获奖的消息后,我们大家都是由衷高兴的。

虽然节目得了奖,我们在总结中再回头看,发现有些画面处理得还不够妥当,特写镜头相对少了点,后面关于师生采访内容显得比较冗长,衔接处的过渡显得有些突兀,也是我们小小的遗憾吧。有了这样的小遗憾,更激励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更精益求精,努力做出更完美的作品来。

上一篇:第二届大学生影像节完美落幕 下一篇:电子媒体技术演绎三:图像记录设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