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3600元稿费等13则

时间:2022-06-25 10:12:54

我年轻时代没挣过什么大钱,可谓是在苦多福少东挪西借的日子中熬过,然而自己却对那积存的3600元稿费怀有深深的感情,它来得不易,去得"壮烈"。

6年前,我由一名贫困乡村的"泥腿记者"迈入豫南一家农行办公室的门槛,干起了名为搞宣传实为身兼数职的勤杂工。我白天打扫卫生,收拾会议室,完成一系列"使命"后,晚上才拖着疲惫的身子脚蹬自行车"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地回到离县城10多里的乡村--那个温馨的驿站、自己的家。在这片天空里,在方格田里,尽情挥洒,播种收获。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随着自己对新闻的专注及全身心的投入,自己所写的稿件,由小"豆腐块"到"大玻璃",由地市级的小报上升到《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播种就有收获。我把平常零零碎碎、时断时续所得的10元、30元、50元不等的稿费积存起来,预备攒够3600元,买一架心爱的相机。到那时胸挂相机,深入一线,为先进人物"定格"可真的圆了自己的记者梦了。那时,家中经济尽管拮据,也没忍心动它一分。

然而,无巧不成书,命运之神偏偏在我攒够3600元欲买相机时,又来给我开玩笑。妻子的娘家频频告急,岳父患了食道癌,且是中后期。经商议决定,限3天内5个子女各备4000元,尽快去河南一家著名肿瘤医院做手术。命令已下达,5个子女各奔东西,各打钱捆。轮到我这个做女婿的,我一直默不作声。妻子日夜奔波劳累了两天后,才从她同学那里借来400元钱,无奈,她泣不成声地对我说:"俺没啥能耐,眼前只有求你动用这3600元钱 ,治病要紧啊!相机等以后再买吧!"我默不作声,而心里沉甸甸的,往事一幕一幕的,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妻子和我是当年高中时一届的同学,妻子学理,我在读文。那时妻子正是一名校花,而我又是"响当当"的校园记者,可谓郎才女貌,天生一对。然而高中毕业后,她的父亲却坚决反对我们的婚姻,说鲜花插到牛粪上,不值。妻子夸口说:"他会写稿,能登大报。"而其父亲却说:"会写稿顶屁用,能当饭吃,当钱花?"亏得妻子痴心不改,仍执意嫁给我这个穷光汉。在岳父眼里,我无钱,无地位,不会投机钻营,被定格为"窝囊废"已是不争的事实。看在妻子的份上,我还是忍痛割爱,把心爱的3600元钱连同妻子所借的400元送给了岳父大人,岳父在接钱时,平静地说:"过去我错怪了你,你们以后有出息啦。"

3600元稿费去了,而岳父在一年后也因旧病复发驾鹤西去。逝者如斯,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故事,耐人寻味。十年拼搏不仅磨炼了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也使岳父终于改变了对我的偏见。同时,我更感谢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也感谢农行为我提供了"天高任鸟飞"的发展空间,使我的人生价值得以体现,自己的梦想得以放飞。

我是快乐的“新闻迷”

参加工作已有10个年头,其间经历了许多,干过一些本来不想干却不得不干的工作,也干过一些起初乐意干而后来不愿干的工作,只有一样工作让了许久依然情深如初,那就是新闻报道。

这是一份乐趣无穷的工作。它让我的感官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敏锐起来,在不断求新、创新、出新中度过每一天。它使我更深入、更全面地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人、事、物、景,在关注中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假恶丑,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从事新闻报道的乐趣还在于它能够填补心灵空洞,使精神不再空虚。采访时的感动、写作时的激动、成稿时的喜悦、投寄时的希冀、等待时的憧憬、发表时的欢乐,这一切让我的内心世界时常像大海一样波澜起伏,跌宕生姿。闲暇时,翻阅一下剪贴本,篇篇文章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让我怜爱不已,追忆每篇文章背后的故事,往事历历在目,酸甜苦辣尽在其中。数一数发表的篇目,掂一掂剪贴本的分量,胸中便会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从心底里更加热爱新闻报道工作,并产生出更高更新的追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自己想干的事是最大的幸福。今生做个"新闻迷",值!

笔端走人生

申建刚今年31岁,却有17年的新闻写作龄。17年来,申建刚于笔端凝聚了多少心血,在方格里洒下了多少汗水,谁也无法估量!

为了达到"心花笔上开,笔从心意游"的境界,申建刚暑往寒来,孜孜不倦。每篇稿子的诞生,他从不敷衍塞责,常常是在"肯定"、"否定"、"肯定"的交错中,克服"遗憾",求得"前进"。

在他的写字台前,两脚踩的地方,由于天冷,他不停的活动的缘故,日子久了,地上竟明显地出现了两个脚板大小的浅坑!

申建刚曾说过:"将来如果我下岗了,我也不会放弃手中这支笔,这辈子算是与笔结下了缘。那时,我要做一个自由撰稿人,褒尽人间真、善、美,砭尽世上假、恶、丑!

小议“积累”

学习,刻苦地学习,这是知识积累的基本做法。通过努力学习,除了完成有效的知识积累外,而且还有利于采访和写作。当今世界,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就必须注重书本学习,更新知识,博览群书,把有用的至理名言、经验之谈、文章精神、历史事件、成果成就等分门别类整理出来,建卡成档。这样积累多了,就会使自己聪明起来。搞采访写报道就会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写出有影响、有指导作用的新闻报道来,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立足乡土写新闻

在豫鄂边界的新野县城郊乡土路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行色匆匆的中年人,进农家,下大田,访村干,问农民。乡亲们亲切地叫他"齐记者"。他就是该乡通讯专干齐国强。

齐国强写新闻有些年头了。从1974年动笔,一写就是28年。

1993年秋,齐国强到袁庄村采访,村支书对他说,村里有个年轻人在村头开了个照相馆,专门摆弄着给菜苗照相。于是,他就登门采访,原来是菜农们用照相机照下菜苗的生长情况,以建立蔬菜生产档案。于是,他写出了《种菜用上照相机》的新闻,很快被《农民日报》发表。同年3月,齐国强在村里饭场上无意听到一位农民说:"咱村占毛的内弟下广州带了几十斤嫩荆芥,一家伙卖了2100块,比在家多卖了2000块!"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他当天上午就去找占毛和他内弟。5天时间跑了百十里路,才把事情摸清楚。他带着激动的心情,连夜写出了《新野农民真气魄,坐着飞机去卖菜》的稿件,被《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这件新鲜事一直流传至今,成了改革开放后农民思想解放的一个缩影。28年来,齐国强没黑没明地跑新闻,爬格子,使他有了写作瘾,三天不动笔,手就直痒痒。写新闻连连获奖,使齐国强由农民被招聘为国家干部。这一来,家里劳力少了,左邻右舍靠种反季节蔬菜发家致富,盖起了楼房,看上了彩电、骑上了摩托车。他却为爬格子把农活压在家人身上。由于经济条件较差,他家的摆设十分简陋。年迈的母亲常唠叨:"人家靠种菜盖楼房买彩电,你却到现在还穷得丁当响,也不知嫌不嫌丢人……"他也曾为写稿彷徨过,想戒了自己的写作瘾。但是,他每当看到多年发表过的文章和一个个用稿通知单,就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写作热情,又趴在三条腿的桌子上写起来。

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甘肃省甘州区众多的个体劳动者中,有一位角逐商海仍笔耕不辍的业余新闻爱好者,他在闲暇之余利用手中的笔,抒怀,弘扬真、善、美。他就是甘州区甘浚镇蔬菜水产批零部经理、区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会长谈光。

天生爱说爱写的谈光,每年坚持自费订阅各类报刊,勤学苦练,笔耕不辍。他针对个体户歇业严重和"三乱"问题,深入实际调查,写出了《个体户的困惑》,被《甘肃农民报》月末版采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也不同程度地对"三乱"进行了遏制。

梅花香自苦寒来。谈光废寝忘食,自学取得了农函大结业文凭。从1992年坚持业余新闻写作,已有300多篇稿件见诸省地电台、报端。他被甘州区委、区政府树为全市"十佳青年新闻宣传工作者",最近又被个体户推举当选为甘州区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会长。

深入实践“挖”素材

实践是写作的源泉,纸上得来终觉肤浅。只有深入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高,才能常写常新,下笔如有神。1999年夏收季节,我随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省西峡县支行督导组到丁河镇夏粮收购现场考察,当看到许多农民顶烈日、冒酷暑,却因自然灾害,粮食质量达不到收购要求而无处销售时,连夜赶写了《应重视灾后农民的卖粮难问题》一文,提出了级外粮协议收购的一些设想与建议。《人民政协报》在显著位置登载,引起了强烈反响。现场新闻《公粮情节》也被多家报刊采用。

新闻工作者要重视自我保健

新闻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的职业,长期处于一种高压满负荷状态。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患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较多。乏力、失眠、胸闷、感冒、头昏眼花等症状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更是家常便饭。与不容乐观的健康状况相对应的,是新闻工作者严重的"透支健康"行为。中老年新闻工作者都是新闻战线上的业务骨干,其身体状况如何,势必对工作和家庭造成巨大影响。

生命贵在运动。体育锻炼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提高工作效率。新闻工作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应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和适当的运动量以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体格。例如,听听音乐、散散步、下下棋、打打乒乓球,用适当的休息为自己减压。自我保健,身心健康,才能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到采访编辑工作中去。

将军夸奖的银行土记者

"银苑土记者,人民好秀才",这是共和国的将军黄玉章中将对一位普通银行职员的评价。这里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1996年6月5日,湖北宜昌《三峡晚报・生活周刊》头版头条发表了胡振栋采写的长篇通讯《77岁老妪苦撑三代破碎家》。文章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凄凉感人的故事:在鄂西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正当年迈的曹老太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时任县委副书记的谭卫国"双休"访贫问苦,向她伸出了温暖的双手。此时,年近七旬的黄玉章将军正在宜昌视察,他看了这篇催人泪下的报道后感慨万千,当即拿出600元,托人转到长阳交给文中的老太太。并表示,今后每年从北京再寄600元,资助这一特困之家。

胡振栋的这篇文章还先后被多家报刊转载,并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此后5年多的时间里,全国共有1200多人次向这位土家族贫困老人伸出援助之手,共捐款4万多元,捐赠衣物300多件。胡振栋是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的业余通讯员,他写新闻报道,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时间。由于他的采访不是银行的本职工作,加之没有领导安排,所以他只得自掏腰包,用于各种开支。对于他的义举,许多人摇头不解,或认为得不偿失,或认为自讨苦吃,但他却说:"自己的文章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为救助特困户尽一份力,我感到欣慰和充实,即使吃点苦花些钱也值得!"

2002年1月3日,胡振栋随谭卫国县长进京,第二次拜访黄玉章将军。当74岁的黄将军得知,由于胡振栋的追踪报道,引发了长达5年之久的爱心大救助活动,从而根本改变了曹老太一家的困境时,他欣喜万分,连声称赞:"振栋同志不愧是在部队受过教育的,以文助人功德无量啊!"

胡振栋今年38岁,种过田,当过兵,任过班长和文书等职。1985年复员回地方后,先后任过县文化馆办公室主任和乡镇文化站站长,还在企业干过团委书记和办公室主任。从1992年1月至2002年6月,他勤奋笔耕,及时报道工商银行的改革成果和社会上的先进典型,先后有2000多篇稿件被各级报刊台采用,并有多篇文章获省市新闻奖,还20多次被《湖北日报》、《三峡晚报》、《宜昌日报》、工行湖北省分行、工行三峡分行及县委宣传部等单位评为"模范通讯员"。

试论标点符号的活用(一)

标点符号的使用同语句的结构和意思有密切的关系。有时由于句子结构的繁简不同,或者由于说话人当时的语气不同,标点符号的运用当然也要随着结构和语意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这就是标点符号的活用。

标点符号的活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祈使句句末常用叹号,但如果语气舒缓,不读急降调,应用句号。例如:

1.请您再说一遍。

2.请您稍等一下。

二、反问句的末尾一般用问号,但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应用叹号。例如:

1.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三、选择疑问句的分句之间,一般用逗号,但在有意强调各分句的内容时,可以用问号。例如:

1.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

2.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

四、偏正关系的复句,它的分句之间一般是用逗号,但在偏句的独立性较强,而且偏句或正句内部又用上了逗号的情况下,偏句后边可以用分号。例如:

1.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自然,这些阶级之间仍然是有矛盾的,例如劳资之间的矛盾,就是显著的一种;因此,这些阶级各有一些不同的要求。

五、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一般用顿号,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用逗号。例如:

1.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2.空话连篇,拖泥带水,言之无物,是党八股的重要特征。

3.我们要大量培养、发现、提拔、使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比较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4.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5.有些人写起文章来,空话连篇,拖泥带水,言之无物。

6.水果摊上有橘子、苹果、香蕉。

7.空话连篇、拖泥带水、言之无物的文章必须废止。

8.米、麦、棉花,化肥、煤炭,这些都是要加紧生产的。

这8个例句中都有并列的词语,但在这些并列的词语之间所用的点号并不一样。从这8个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A.凡是并列的词语作定语,都用顿号:作主语、谓语、宾语时,如果是词组(短语),用逗号;否则,用顿号。

B.并列的各项如果有层次,有些顿号就要升为逗号。

C.停顿较长时,用逗号;停顿较短时,用顿号;难以分清长短时,一般用顿号。(待续)

某师直属队重视新闻工作

驻豫某师直属队多年如一日坚持把新闻报道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连续3年被上级评为先进单位。

党委"一班人"把新闻报道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不断加强对该项工作的具体指导。他们经常组织新闻骨干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分析报道形势,了解上级宣传动态;每次召开非保密性会议,都安排报道骨干参加,以便了解上级工作意图,明确报道重点。在此基础上,他们制定了《加强新闻工作措施》,建立健全了直属队、营、连三级报道网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记摄影通讯员田保俊

去年金秋十月,年近七旬、退休已有十个年头的老业余通讯员田保俊荣获"河南省摄影艺术贡献奖"。面对闪光的证书,老田陷入对往事的深深回忆之中。

1958年8月7日,到长葛县视察工作,当时,偌大个县城竟寻不出一个搞新闻摄影的,不少珍贵的镜头没能留下,成为历史的遗憾。这使时任长葛县和尚桥公社团委书记的田保俊伤感不已,从此,也开启了他业余新闻摄影的航程。

1958年12月26日,《河南日报》第三版刊登了田保俊的处女作《青年积肥突击队》。从那以后,田保俊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成果。《河南日报》、《人民政协报》等十多家报纸相继发表他的作品。

搞摄影花销大,报刊寄来的稿费还抵不住田保俊一半开销。于是,他令人难以置信地戒了烟酒,节省下钱用于买胶卷,制作冲洗放大照片。家里的被窝、碗筷常常就是他的暗室和制作工具。他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咱啥也不图,就图给党报党刊当个马前卒,尽咱一份责任。"1990年以来,他儿子做换肾手术,女儿患尿毒症,妻子骨折,家里遭窃,使其本来幸福的五口之家,如今已是负债累累。但老田没有被生活的困境所压倒,他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一方面谋求生路,一方面仍频频举镜。2002年,他就在省级以上报刊发稿4篇(幅)。《河南日报》发文称他是"背着全家向前走"的人。

生活“逼”上新闻路

在我12岁时,父亲就患上了绝症。这给我一家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母亲抱着年幼的我整天以泪洗面,悲痛欲绝。

也许是上天有眼、也许是天无绝人之路,父亲通过治疗,病竟奇迹般地好了。但是,昂贵的医疗费使我家债台高筑,我面临着失学的危险。看着憔悴的父亲,看着辛劳的母亲,我心如刀绞。我得自己救自己。我试着写了一篇新闻偷偷扔进邮筒。随后,就有记者打电话来了解情况。不久,这篇关于我父亲的新闻《抗癌良药面临夭折》在2001年5月16日《重庆晚报》头版发表了。看到了自己写的报道,我兴奋得一夜都没睡。就是因为这篇报道,挽救了我失学的命运。

因为有第一次写稿的成功,大大激发了我写稿的热情。上了大学的我,大量翻阅各种新闻书籍,多次到乡下采访,夜深的时候就加紧时间写稿。两年来,我在各类报刊发表作品200余篇,并担任了校报总编辑。

最近一段时间,《新闻爱好者》的许多文章很让我深受启发,思路有了很大的拓展。我把《新闻爱好者》的有关理论运用于写作中,写作能力又有了大步的提高。目前,我被《三峡都市报》聘为特约记者,这一切都得益于《新闻爱好者》的功劳。

通讯员应做辛勤耕耘的“小蜜蜂”

大多数乡镇通讯员名为专职,实为乡镇机关的"万金油",日常事务相当繁忙。通讯员在写稿用稿上的回旋余地较小,无形中增加了用稿难度。种种不利条件,使通讯员缺少了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必定很难取得成就。这就特别需要通讯员摆正工作关系,确立敬业精神,全身心地投身于新闻事业。只要心中装着新闻,被动地参加乡村各项中心工作过程中就可以主动地发现新闻;只要心中装着新闻,领导的一番言论、百姓的一段真情、生活中的一个趣闻都可以触发你的灵感。口袋里随身带个笔记本,随时把发现的问题、看到的典型、萌发的点子用笔记下,傍晚在别人看电视、搓麻将时再加以过滤提炼,相当多的素材就可以陆陆续续变成铅字。2001年夏初,我随镇司法助理下村调解民事纠纷时,得知镇敬老院一位八旬老人的独生儿子10多年前病故,但她远在河北邯郸的儿媳妇却每年都来陪伴伺候婆婆,几度采访后,一篇题为《千里迢迢婆媳情》的通讯,很快被《扬子晚报》等刊用。几天后我到镇老干部书记那里走访,在写好《吕四港镇百余离退休老干部无人迷恋》一稿的同时,偶然中又了解到离休老干部张墨池夫妇几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精神失常妹妹的感人事迹,很快,《道不尽的兄妹情》又上了《江海晚报》和《启东日报》。时隔不到半个月,我在下村时又拍摄到了《扯起国旗去远航》、《吕四船闸15年安全运行》等新闻照片。时时处处做有心人,乡镇小天地里照样有取之不尽的新闻源泉,照样能写出有分量的稿件。

上一篇:鲁迅给河南人“蓬勃的朝气”的信 下一篇:“夜里欢”的烦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