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厌学心理探微和教育策略

时间:2022-06-25 09:43:17

学生厌学心理探微和教育策略

摘要:学生厌学的产生主要归因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失当。转变家长、老师的教育观念,改进师长的教育方法,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愉悦感,是从源头上改变学生厌学的根本之道。

关键词:厌学心理;教育策略;厌学症结

一、学生厌学的原因

孩子一上初中,有些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不想上学了,孩子变得散漫、讨厌学习、冷漠、缺乏责任心、贪图物质享受、沉迷网游、缺乏毅力……尽管自己如何苦口婆心都无济于事,是什么让曾经天真无邪的他们来了这样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转变?

1.从学生自身来看。从小养成的不纯学习动机导致学习动力的丧失。小学阶段过分地追求分数,致使学生养成了庸俗的学习动机。一旦上了初中,随着学科知识程度的加深,这些学生的智力短板就日渐凸显,此时如果师长没能及时地加以帮助、疏导,这些学生长期无法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愉悦感后,就转而变得自暴自弃,讨厌学习,把精力投向他处。

2.从家庭因素来看。不良的家庭文化环境往往使可塑性很强的初中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侵蚀。有的家长忽视自身作为子女“第一任家庭教师”的角色,在教育子女上,他们糊涂认识多,偏颇看法多,简单粗暴多,放任自流多。面对孩子的厌学,只能摇头叹息,或者一味地抱怨。

3.教师的教育失误。当代初中生追求人格上的独立与平等,不仅要求同学之间平等,也要求老师对他们平等相待,渴望得到老师的信任与理解,这是每一个初中学生的共同愿望。然而有的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往往忽略这一点,致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这种情况下厌学的学生因为有敌意,所以有时会酿成不良后果,如负气出走、离校返家等。

4.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如今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从众心理普遍,渴望表现自己,而又难辨正误,抵挡不住社会中的各种诱惑。把应用于学习上的精力都转移到了不正当情趣的追求上,缺乏高雅生活情趣,这样的学生又怎会有心思学习呢?

二、有效解决学生的厌学症结

1.创造成功机会,满足学生的高层次需要。在学习上,气可鼓而不可泄,教育的技巧就在于如何创设成功机会,满足学生高层次需要。信心、期待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纠正厌学情绪。

2.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在学习上,它表现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致勃勃、孜孜以求、津津有味,甚至废寝忘食。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科学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把学习目的的教育与理想教育相结合,召开故事会,介绍一些名人奋发读书的故事,开主题班会,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刻苦学习。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看到知识的价值。如:开展智力竞赛、演讲比赛,组织学科兴趣小组,开展小创造、小发明、小论文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参与一些生活实践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调整价值取向,热爱科学知识。

(3)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满腔热情关心学生。中学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科学的教育手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

(4)争取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因此,在帮助学生纠正厌学心理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订家教周刊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承受挫折,培养自控能力等,宣传一味溺爱、打骂、体罚、放纵等教育方式的危害性,指导家长与学校配合,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

总之,我们在转变学生厌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保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时刻想着我们的言行举止是否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只要我们善于想办法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乐趣,就能改变学生的厌学现象,我们的转变工程也就成功了一半。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第一中学)

上一篇: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下一篇:对高中英语模块六Unit 2 Task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