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纵切横缝术配合中药治疗陈旧性肛裂临床观察

时间:2022-06-25 09:23:39

改良纵切横缝术配合中药治疗陈旧性肛裂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配合中药治疗陈旧性肛裂的疗效。方法纵切横缝加切口减张配合中药内服、坐浴治疗。结果106例患者有104例痊愈且不复发,治愈率达98.1%。结论操作简便,创伤小,疗效佳,手术设计符合肛肠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要求,利于基层医院推广。中药治疗能加快术后消肿止痛、促进伤口愈合,防止便秘导致再次发生肛裂。

关键词:陈旧性肛裂 改良纵切横缝术 中药治疗 治愈率达98.1%

文章编号:1008-6919(2007)03-0060-02

中图分类号:R657.1+4

文献标识码:B

【经验交流】

1994~2002年,我科采用纵切横缝加切口减张术[1]配合中药内服和坐浴治疗106例陈旧性肛裂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男50例,女56例;年龄16~62岁,平均32岁。病程3~12年。肛裂为纵形溃疡73例,椭圆形溃疡33例;合并哨兵痔93例,合并肛肥大62例,有便秘史85例,均有便血和排便周期性疼痛。如按1975年全国肛肠外科病防治会议制定的肛裂分类标准,均为陈旧性肛裂,其中65例为反复发作者。

2治疗方法

2.1手术治疗

常规术前肠道准备,患者取左侧卧位,肛周皮肤及直肠内常规消毒,100例采用局麻,6例采用骶麻。手指扩肛使括约肌松驰,暴露肛裂部位,自肛裂上端0.3~0.5cm(上端切口一般不超过齿线上方0.3cm),至肛裂下缘外0.3~0.5cm作一棱形切口。在粘膜部位切到粘膜下层,肛管皮肤切除疤痕组织及溃疡中心的栉膜带和内括约肌,肛缘部分应切开哨痔和皮肤,并切开外括约肌皮下部一部分。清理切除裂痔及肥大,再将切开的粘膜顶部及两侧作少许潜行分离,使粘膜端可以牵拉到肛缘皮肤端,以没有张力为度。在切开粘膜的顶端上0.4~0.5cm处,用圆针一号线穿入,经过创底组织从肛缘皮肤切口远端外0.4~0.5cm皮下穿出并结扎,结扎时注意手法用力不得过猛、过快、以免撕伤粘膜。此针结扎后,使原来的纵行切口变成两个半月形创口,再分别将两个半月形创口的粘膜与皮肤缘缝合(每侧1~3针)。最后,在缝合部皮缘外0.8~1cm处作一半弧状皮肤切口,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创面用1‰新洁尔灭或3%来苏尔再行消毒一次,覆盖凡士林纱条,包扎。术毕。

术后给予抗生素,口服甲硝唑;控制进食多渣食物,以流质和半流质食物为主,以控制大便2~3天。术后第8、10天分别扩肛[2]一次。

2.2 中药治疗

2.2.1原有便秘的85例口服麻子仁丸每日两次,无便秘者亦每日口服麻子仁丸,(如便烂者停用),每日一次。

2.2.2榆花散[3]加味内服(基本方),每日一剂:

地榆12槐花10荆芥10生地15

枳壳10防风12首乌25赤芍10

按病人具体情况加减。

2.2.3 中药坐浴,每日一次,基础方为:

地榆18防风15苦参25苍术20大黄15冰片1(冲)第一次大便前可用温盐水1000ml灌肠以利于排便。以后每次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液清洗。

3结果

本组106例,平均住院5天后改门诊换药。术后1个月开始随访,后每3个月一次至1年止。1月内术后感染复发2例(其中1例不按要求换药,1例出院后即停服麻子仁丸致便秘),其他104例随访1年至三年均未复发。1例半年并发肛肥大,后作切除。患者均觉愈合后稍宽阔,即使排硬便亦未复发肛裂。无1例直肠粘膜下移脱垂,控制功能良好,总有效率为98.1%。

4讨论

肛裂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确[4]。多发生于便秘、肛周慢性炎症刺激或其它肛周手术所致之狭窄。由于大便干硬,排便时用力过猛,引起肛管皮肤裂伤。反复损伤使裂伤深及皮肤全层而无法愈合,由于肛管后正中部位皮肤较固定,加上此处成角的弯度,使之易受损伤,成为肛裂发生的常见部位。肛裂继发感染,更难愈合,加之慢性炎性刺激使栉膜带增生变厚,肛管的弹性作用大大减弱,大便时易使肛管皮肤裂伤;再者,内括约肌是不随意肌,很容易发生痉挛,这是肛裂不易愈合和便后痛的重要因素。本术式改良纵切横缝加切口减张,由于创缘外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切开,缝合张力的牵拉,使肛管皮肤自行向肛内移动,既扩大了,又不致于术后发生直肠粘膜下移脱垂。术中同时切断了栉膜带和内括约肌,消除了其病理改变,有效地解除了皮肤环状狭窄,使肛裂术后不易复发。中药治疗中的麻仁丸,能润肠能便,有效地防止术后硬便摩擦、损伤伤口;槐花散加味,善清肠凉血疏风,巩固疗效;中药坐浴,即中医之“涤法”,以中药煎汤熏洗会,通过热和药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流畅,且能减少感染的机会,达到肿痛消减、加快愈合的目的。

实践证明,本手术操作简便,创伤面积小,疗效可靠;对医疗设备和器械的要求不高;手术设计和治疗原理符合肛肠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要求,是治疗肛裂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别适宜于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伯虎,李宁汉编著。实用痔瘘学,第1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4月。172.

2 张庆荣著:直肠结肠外科,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年3月。96~97.

3 王蓉新主编。方剂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23.

4 李雨农主编:中华肛肠病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第1版。1990年7月。418~419.

上一篇:广州地区大学生慢性前列腺炎发病情况调查 下一篇:脑钠肽对呼吸困难鉴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