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险救灾中的军民融合后勤保障

时间:2022-06-25 05:53:23

抢险救灾中的军民融合后勤保障

摘 要:军民融合后勤保障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后勤建设一场新的深刻变革。抢险救灾时间紧急、任务繁重,抢险救灾中的军民融合后勤保障,必须着眼全局、统筹兼顾,未雨绸缪、周密准备,贴近实际、适应需求,突出效益、科学组织。

关键词:抢险救灾;军民融合;后勤保障

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242-02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路子,坚持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进而提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军民融合是实现寓军于民目标的具体体现,是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基本方略,是使配置于国防和经济领域的各种资源产生合力,扩大国防利益与经济利益的交汇点,从而实现国家总体战略目标效益最大化。抢险救灾后勤保障任务紧急、工作繁重、地位重要、矛盾突出,需要充分发挥军民融合的保障优势,增强后勤保障效益。因此,深入研究抢险救灾军民融合后勤保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近几年抢险救灾的实践经验,抢险救灾中的军民融合后勤保障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针对抢险救灾突发性强、不确定因素多的特点,完善军民融合后勤保障的各种预案

抢险救灾突发性强,在灾害种类、规模、区域、人员及受灾程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而抢险救灾又事不宜迟,必须争分夺秒快速准备、快速机动、快速展开。这就要求各种后勤保障力量未雨绸缪,立足军民融合,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抢险救灾中的军民融合后勤保障需要解决诸多方面的问题,必须统揽全局、审时度势、认真研究、科学筹划,制订和完善保障预案。通过保障预案的制订,科学统筹保障力量和资源,确保快速灵活、直接高效。抢险救灾中军民融合后勤保障预案的制订和完善,一是要着眼综合性。由于涉及军地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多个环节,涉及后勤保障的多种力量、多种物资、多种装备和设备,必须首先做好顶层设计,综合各种因素,制订和完善各种保障预案,真正适应抢险救灾后勤保障时间较短、行动仓促的特点。二是要着眼实用性。军民融合保障预案必须周密细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综合分析历次实施抢险救灾后勤保障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国外抢险救灾后勤保障的实践经验,针对地震、洪涝、雪灾、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特点,结合可能任务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科学制定领导机构、指挥方式、物资筹集、生活保障、医疗救护、运输保障等保障预案。三是要着眼复杂性。在预案的制定过程中,要着眼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制订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时段的保障预案,明确军民融合后勤保障的启动时间、启动条件、组织指挥、力量编组、技术要求、保障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真正做到具体、细致、到位。四是要着眼层次性。军民融合保障预案,从单位等级上,既应当有包括国家层面的总体预案,也应当包括各个方向、各个层次、各个单位的具体预案;从灾害等级上,应当包括针对不同灾害程度、不同灾害形式的保障预案。通过制订保障预案,至少应当做到“四个迅速”:迅速启动应急保障预案,按照预案明确的机构组成和职责、通信、交通及人员经费物资准备的具体要求,迅速展开各项工作;迅速筹措供应物资器材,通过军地联储备联筹联供等多种方式,快速开展物资器材特别是急需特需物资器材的准备和供应工作;迅速开动军地各种运输工具和保障装备,确保开得动、拉得出、送得到;迅速展开救援动。在第一时间对接保障关系,划分保障地域,区分后勤力量,选定配置位置,确保抢险救灾的时效性。

二、针对抢险救灾后勤保障要求高、需求量大的特点,搞好物资设备的预置储备

抢险救灾行动中,物资保障需求激增,数量巨大、时间紧迫。汶川抗震救灾行动中,仅5月17―19日两天半时间内,我军后勤就从沈阳、北京、南京、武汉、广州等地20多个后方仓库紧急调运帐篷3.5万顶、棉被10万床、绒衣10万套,以及大量医疗用品。这些保障物资能否尽快到位,不仅关系到抢险救灾行动的展开和实施,而且关系着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物资保障的及时、到位,对抢险救灾行动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抢险救灾行动对物资、器材和机具设备具有高度依赖性,必须发挥军地各种的优势,按照相应的职能分工,各有侧重、规范系统地预置储备。这种预置储备,一是要明确储备任务。按照军地分工,做到职责明确,品种明确、指标明确,确保足够、适应。二是要明确储备地域。根据可能的担负的救灾任务和救灾需求,将相应的救灾物资、器材和机具设备预先配置到便于输送或可能发生自然灾害的区域,缩短救灾准备的时间,提高抢险救灾的效率,确保抢险救灾后勤保障的时效。三是明确储备品种。根据抢险救灾的经验,军民融合的后勤保障,在物资设备的预置储备上,要科学统筹和正确处理军队储备与国家储备,形成具有较强互补功能的储备格局。要科学确定储备种类,根据抢险救灾的实际需要,确定军地各自的储备数量和品种,着眼抢险救灾的需要,适量加大应急通用物资和机具设备的储备,有针对性地加强特种物资和机具设备的储备,应对灾害发生时通用物资保障需求剧增的各种情况。在灾害多发区域,要根据可能的灾害类型预置预储部分急需的物资、设备和器材,特别是预置相当规模的食品、药材和野营物资。四是要明确储备方式。应当根据抢险救灾后勤保障的实际需要和市场经济发展情况,健全完善以国家为主、国家和军队分工负责的战备物资储备体制,实行以实物储备为主,合同储备、技术储备和经费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方式,形成国家储备与军队储备、经费储备与实物储备、集中储备与分散储备相结合。五是要明确储备质量。抢险救灾的物资、器材和机具设备事关救援行动和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事关抢险救灾的正常进行,从一定意义上讲,也事关国家和军队形象,必须严格标准,严格责任,经常检查,保质保量,不能出任何问题。为了确保储备质量,应当在生产厂家、品牌等方面有明确要求,制定严格的质量问责机制。还应当建立科学的检查和周转制度。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 下一篇:论缺陷产品及其归责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