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服饰文化研究

时间:2022-06-25 02:42:41

布依族服饰文化研究

作者简介:李荣静,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3级民族学。

摘 要:布依族服饰是聪明智慧的布依人在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田土肥沃、诗情画意的真正写照。从布依族内部服饰来看,威宁布依族的服饰可谓丰富多彩,相较于大部分地区的独特,古老得多,颇具研究价值,纵使经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却能延续并保存此独特的穿着,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其不易是可想而知的。

关键词:布依族;服饰特点;形成原因;文化

一、概况

布依族是贵州的世居民族之一,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民族,布依族人的衣服被褥的布料,都是自种自收、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贵州布依族服饰多用青、蓝、白几种颜色。建国前,男子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及长裤。老年人多著长衫。近来男子服饰与汉装无异。妇女服饰多种多样,镇宁、关岭、普定、六盘水一带是目前保存布依族最古老服饰的地区,妇女着大襟短衣,领口、盘肩、衣袖和衣脚边沿,皆用织锦和蜡染各色几何图案镶制。下穿百褶长裙,用白底蓝色蜡染花布缝成。只有老年人为了庄重,才用赫红布作裙身,上面再接一段蜡染花布。布依族服饰朴实无华,典雅大方。而威宁县新发乡布依族受周边民族彝族的影响服饰颜色较为艳丽,并且青、白、蓝等冷色调甚少,多用暖色调。

二、新依族的服饰特点

布依族妇女几乎都是纺织和刺绣的能手。一个布依族女孩在母亲的指点下,从种棉(麻)、纺线、织布到染布、缝衣,几乎很快就可成为这方面的能手。至于刺绣,更是布依族妇女擅长的传统工艺。妇女们常把自己精致的刺绣品(包括衣襟、袖口、花边、绣花鞋、帐沿、枕套、围腰、背带等)作为珍贵礼物或美好的象征。而威宁县新发乡的布依族由于受周围彝族的影响,一部分散居区的服饰有彝、汉族服饰的某些特征。所以在服饰等文化方面已有相近,但在变化中仍然保存固有的特色。《旧唐书・西南蛮》载:“男子左衽、露发、徒跣。妇女横布两幅,穿中而贯其首,名为通裙”。布依族的传统服饰是男着衣衫,女穿衣裙,妇女衣,裙均有蜡染、挑衣、刺绣图案装饰。新依族传统服饰有三种格调,东部新发等地以青、蓝、白色为主体色;西部以粉蓝、青白色为主,杂居地区受东、西部其他民族的影响,而不尽相同。

1、男子

男子包头帕,长约五尺至一丈,一般为白色、蓝色、黑色等。对于男子的衣服一般有;布征大襟长衫,排钮对襟短衣,。裤子有:大腰大裤脚,旧时还有花裤脚。脚穿花耳花绑布底鞋,腰系长带或花腰带。从年龄上看,老年人喜穿青、蓝或麻布长衫,青年人多喜穿对襟短衣,外套白布镶花长尾褡褡,过去还穿花布边的宽裤。现代改穿普通裤子,脚着花耳布鞋,腰系挑花腰带。

2、女子

(1)已婚

已婚女子头包白色或黑色长帕,身穿黑色或蓝色叉襟短衣,外套白布无袖短褂,下穿百褶青布裙子,腰系蓝色长腰带,前系白布围腰。花耳布鞋,喜庆场合时除头帕、裙子、围腰外,上着外套花礼服。若是参与赶嘎穿的礼服,则要花衣服外套一件,黄色镶边短褂,裙子下边则有红、黄两色相间的花边,这是区别于其它地区布依族的。

部分布依族妇女还尤其喜欢穿单层的大襟短衣或双层白布褂。单衣制作与汉族的大襟衣相似,为小圆领,右拓布钮。双层衣有内外两层,内层以青、蓝布为料,外层用白布花布制成,领如和尚衣领,从颈后延伸胸前,止于短衣下沿。袖筒略粗于单衣,穿时卷袖于手腕。衣长前到肚脐,后至腰部,与裙口相连。白布褂长与衣相当,胸前正中有三四寸未含接,无纽扣。胸部以下缝一层三寸左右的布条,成口袋状。下着青色、粉蓝色裙子,前系与裙子一样长的白围腰,又系蓝色腰带,于腰后打结,留带尾在裙子后摆上。脚穿细耳绣花草鞋或绣花胶底鞋。

(2)未婚

未婚女子的服饰除头上的“勒条”外,其他与已婚女子普通服饰相同,勒条的色彩构成一般是以红、黄、兰、花、青布做成,长3-3.5尺,宽1.5-2寸。长短依人而定,中段以白布做底,绣成七字花,最里层的一条正前方绣花并镶工艺锡花装饰。上面的几层是绣花布条,每一条的两端各有几条花飘带显尖状。飘带的条数与岁数相等,也就是说,每增加一岁,两端各增加一条花飘带。西部红岩一带,未婚姑娘包帕子,出嫁后包粉蓝色帕子。

(3)小孩

小孩男女服饰差异不大,由小短襟衣、小裤子、帽子等组成,最具特点的就是花帽,帽顶和幅围帽耳,都是精心挑绣的花朵。帽的前沿镶六个彩吊,后沿部分镶嵌彩色排须。

在布依族的服饰中,背衫也很有特色,特别是一对夫妇在第一胎孩子要出生之前,妇女都要为未出世的孩子精心挑绣背衫的配件,如背衫心、金褡、半褡、背带,其型如八仙桌的摆设或八卦,绣有鸟兽花草,内容丰富,寓意深刻。背衫做成后,宽一尺二寸、长二尺。

三、新依族服饰特点形成原因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而新依族服饰形成此特点那是因为受周边民族的影响,并且威宁是一个以彝,回,苗为主体民族的,而新发是这个大县中唯一的一个布依族乡镇;众所周知传统服饰技艺都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外来文化的强烈影响而逐渐改变有的甚至消失。特别是青年人审美观念的多元化,加上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传统工艺遭遇严重的挑战。并且现在外出打工和读书的中青年人,服装与时俱进,为了赶潮流,变化极大;除了在家劳作的中老年人,除走亲访友,赶集交易要礼节性地穿本民族服装外,平时皆着便装,昔日辉煌的布依服饰于今有濒临消失的危险。它的服饰变化无可厚非。

布依族服饰所遗留的原始审美意象是与本民族先民主客不分、物我融合、个体消融于群体的原逻辑的物象思维一脉相承的,诚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艺术一方面是直接由于人类在生理上需要一种情感上的经验:即声、色、形并合的产物,另一方面它有一种重要的完整化的功能。……审美的动机在不同的文化水准上,都会使知识统一化和完整化。”布依族服饰这种导源于先民原逻辑物象思维的原始审美,就具备统一化、完整化的整合功能,它使主服饰文化客、物我、个体和群体相融洽,把巫术、图腾、宗教、生活习俗、神话传说、地域特征等全都在服饰审美意象中整合为一,积淀成为干百年来布依族极为稳定的、统一的“集体无意识”。但是随着人们思想的开化,生活环境的改变,面对生活的审美需求,再加上周边的环境特征,布依族的服饰就会随着其变化;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

也就是说,新依族的服饰的形成特点主要是由于周边的居住环境,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他们相互学习和借鉴好的文化,在服饰上看到别的民族的花样、款式、颜色等,感觉很好就会相互借鉴并将其赋予在自己的民族服饰上。

四、新依族服饰特点的人类学分析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发展变化的,体现民族特征的文化特点也随之不断变化。人类学家们认为文化的变迁是一切文化的永存现象,人类文明的永久因素,文化的均衡稳定是相对的,变化发展是相对的。

1、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就是指或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因而引起一个民族文化的变化。美国历史学派博厄斯强调每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认为这种特殊性一方面取决于社会的内部发展,另一方面取决于外部的影响。而新依族的服饰文化正是在内部不断要求发展变化,外部的各方面的影响而造成的服饰特点;首先,根据新发的地理环境来说相对闭塞,经济水平低下,布依族服饰文化有一种原始、朴拙、粗犷而神秘的原始审美意象;服饰系统适应的是布依族依山傍水、气候温热湿润、物产丰富多样等因素所带来的生活、劳作习俗,同时云山雾水、绚丽幽邃的地理环境和本民族悠久人文生活内容也及季候风服饰陶冶出布依族淡雅洁净的生活情调。在新依族她们发现周围的民族的花样、颜色很有借鉴性,在自己的服饰中没有这样的款式和颜色,觉得放在自己的服饰中也很好,所以在内部不断的要求下,大家一传十十传百的,就形成现在的服饰文化了。其次,与当地的政治制度相关,当地是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相关的政策大多针对主体民族彝族等,所以在此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就可能会效仿他们的相关的文化,在以前新依族的衣服颜色是没有如此艳丽的,而且是属于端庄、素雅,以白、青、蓝、黑为主的;随着周边民族的影响进而来补充和发展自身的文化。在文化变迁中文化的传播也是主要的特点,文化传播指的是“强势文化朝着弱势文化的方向流动,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最后,当自己的民族内部发生了文化的变化,接着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社会的成员以新的方式对此做出反应时,便开始发生了文化变迁,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新依族的服饰文化的变迁缘由。文化的变迁,既可以是主文化也可以是次文化。

2、涵化

赫斯科维茨在《涵化――文化接触的研究》(1938)一书中,重申了他和R.林顿在《涵化研究备忘录》(1936)中对涵化所下的定义:“由个别分子所组成而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发生持续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现象。”这一定义也就是说,涵化指不同民族接触引起原有文化的变迁,涵化研究是研究不同民族的接触而产生的文化变迁过程及其结果的。《贵州图经新志》卷一风俗记载:“仲家(布依族古称)皆楼居,好衣青衣。男子戴汉人冠帽,妇女以青布一方裹头肩,细榴青裙多二十余幅,腹下系五彩挑绣方幅如缓,仍以青衣袭之。”这描述已粗略向我们展示了布依服饰的整体概貌,如细加描绘的话,传统布依族妇女服饰如下:头缠蓝、青包布,包头饰均有各类花纹图案的耍须(缨);身着青、蓝色的圆领大襟短衣,身大袖宽,沿右枉无领衣襟镶绣一道两寸左右宽花边,上衣的下角边部还镶绣各式彩色滚边。内衣袖口较外衣长而小,外衣袖口大而短,内衣袖口绣织精美的花纹、图案,外露的花色层次重叠和谐、醒目,与外衣的短袖协调相配。腰系半截绣花围腰,上有绣着各色花纹图案和耍须的飘带。下身或为裤子,多深青、蓝色,裤脚较宽大,滚有栏杆(花边);季候风服饰或为百榴长裙,料多用白底蓝色的蜡染花布。脚穿青布绣花鞋。正如至今,新依族的服饰已有了其他民族的一些特点,更多的是接触了周围彝族的影响,百褶裙的样式与彝族有些类似,比如颜色的选择上,这里的布依族就增加了一些较为耀眼的黄色、中国红等,而彝族的服饰就有黄、红等看着大气的颜色,原本布依族的服饰颜色就较深沉、灰暗、端庄、没有那些太刺人眼球的颜色,正因为与彝族的不断接触,人的审美观的改变及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不断的在发展中传播从而造就今天新依族的服饰文化。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由于不同文化的相互接触,由于新文化的进入,文化或快或慢地发生着变化。

五、新依族服饰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在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服饰文化中,布依族服饰文化是一块资源富绕的领地。无论在形制、纹样、工艺、色泽、配饰、发型等诸方面,具有汉族服饰所没有的鲜明民族特色,而新依族的服饰也在其中,它也有它的内涵,也是一份难得的宝藏,“衣食住行”着衣为首,是理所当然的。服饰文化不仅是社会文明的一种标志,具有时代的特征,服饰既是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结果,又推动着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服饰文化具有重要的开发意义,也包含着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从布依族内部服饰来看,威宁布依族的服饰可谓丰富多彩,相较于大部分地区的独特,古老的多,颇具研究价值,纵使经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却能在不断变化、创新中保持此独特的穿着,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其不易就可想而知了。服饰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蕴,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观念、审美情趣以及其他种种文化心态都于长期发展变化过程中积淀、固化于各自的服饰之中。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用他们的智慧所创造的、传承的、产生了久远影响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和生活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心理意识、行为举止。美是使人愉悦的造型,有自然存在和人类创造两种形态。其价值取向在当代有着现实意义。当然,民族文化发展必然跟随历史和时代的演进,需要吸纳时代和其他民族文化及其审美观,新依族服饰文化也如此。但是,出现与布依族文化审美渐行渐远的服饰特色,应该引起重视。同时也表达布依族人民的精神、观念、心理、情感、意志、审美等深含的内容,布依族人正是通过其服饰给人质朴自然之美。怎样才能保护和发展新依族服饰文化,与时俱进地推进布依族文化在现代的传承、发展,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威宁布依族百年实录》、主编 苏文清 副主编 安天荣 苏介华 罗光华[J]《布依族百年实录》编委会,2009

[2]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志・布依族篇》作者 禄智义 马永兰 王庆华[M]《威宁自治县民族志》编篡委员会,1991

[3] 《布依族史》作者 黄义仁[M]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9

[4] 《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作者 黄淑娉 龚佩华[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 《毕节地区布依族》作者 罗剑[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9

[6] 《布衣族服饰》作者 周国茂[J]《艺文论丛》贵州民族出版社1996.4

[7] 《一个布依族社区中的文化变迁与保留》作者 高登荣[J]《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上一篇:另一种幻想 下一篇:凸版画在少儿版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