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醉驾入刑

时间:2022-06-25 02:40:42

摘 要:醉驾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不是要增加中国的刑事法律数量,而是要通过刑法规定进一步规范机动车驾驶行为,提高交通安全水平。对涉案犯罪人适用刑法罪刑相当,体现主客观的统一,实现惩罚、教育、挽救和预防的统一,才能达成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关键词:危险驾驶;醉驾;宽严相济

《刑法修正案(八)》在刑法第133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133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本文意在探讨醉驾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的适用及处罚问题。

一、醉驾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的适用问题

(一)对于醉驾构罪的解读

从《刑法修正案(八)》第133条之一的条文中可以看出,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中的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共通行的场所。这里的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所谓醉酒驾驶,是指驾驶者饮用含酒精的物品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也就是说醉驾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也必须同时符合三个条件:一是行为人处于醉酒状态。二是行为人驾驶机动车在道路上行使,即行为发生在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内。三是尚未发生实质危害后果。

(二)关于对行为人“醉酒”的认定

根据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国家标准(GB19522—2004)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毫克/100毫升的,属于醉酒驾车。醉酒驾驶本质上是一种酒精含量超标的推定,即只要超过这个标准就是醉酒驾驶,而不考虑行为人是否真正神志不清或认知和控制能力下降。

我国出台国家标准作为认定醉酒的标准,至于这种检测标准是否应该作为醉酒驾驶行为的必备要件,理论届存有争议,多数人主张不能把这种检测值作为构成要件的必备要素。曾有人建议将这种特定的酒精界限值置入危险驾驶罪的构成要件中,以彰显罪刑法定原则之构成要件明确性的要求,并为此相应的区分“酒精浓度在××毫克以上而驾驶动力交通工具”和“超过法定界线值而驾驶动力交通工具”。[1]德国法学家迈耶(Mayer)也提出过类似于将酒精浓度值放入构成要件之内的见解。他认为,以超速驾车为例,法律不能只规定禁止车辆驾驶人开快车,而是必须明文限制不能超过时速20公里。如此可以避免标准的相对性与不准确性,使得违法性的判断有坚固的基础。[2]

我们认为,如果把检测值作为构成要件,就只能采用传统的空白立法模式,使得该构成要件还要依据与道路交通有关的行政法。更重要的是,如果把检测值作为危险驾驶罪的构成要件,那么这一要素是无法与构成要件行为在主观要素上实现内容的统一。也就是说,这种检测值既不可能是故意或者过失行为的结果,也不可能是意志行为的内容本身。因为,酒精检测值是认定行为人是否出于故意的证据要素,[3]是判断危险驾驶行为的行政违法还是刑事违法的界限值,是基于行为人之外的“第三人”对危险驾驶所作的评价,而不是行为人意志行为所引起的行为及其结果。因此,“酒精界限值”不能作为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进行描述,而是应该作为违法性判断的标准,即行政违法与刑事违法的界限或者证据标准。

二、认定危险驾驶罪应当注意的问题

危险驾驶行为特别是醉酒驾驶行为入罪受到较多关注,群众的广泛参与说明对公共安全要求不断提高、对于法治进步期望值也不断增加。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检测到驾驶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醉酒的标准就将其认定为危险驾驶,搞“一刀切”,对醉驾构成危险驾驶行为的认定,要严格依据其犯罪构成标准,不应放纵犯罪,也不能降低标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行为人在醉驾时是否明知自己处于醉酒状态

醉驾入刑需要查明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严格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若行为人对于“醉驾”行为在主观上确实不是出于故意,就不应认定为本罪,因为本罪主观上只能是故意,不能搞客观归罪。我们认为,行为人是否明知自己处于醉酒状态而驾车,对于认定是否构罪非常重要。比如有些地方做菜有放酒的习惯,以及一些药品中含有酒精,而行为人并不知道这些情况,如果吃了这些含酒的菜及药品后驾驶机动车被检测到酒精含量达到醉酒驾驶的标准;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隔夜醉驾的问题,即,行为人知道自己醉酒而未驾车,待第二天自认为醒酒后驾车但是仍然查明行为人客观上属于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情形,就不应以犯罪行为处理。

(二)驾而未驶的情况。实践中有一些个案,虽有“醉酒驾驶”行为,但没有对公共交通安全造成危险的情形,我们认为也不宜认定为危险驾驶罪。比如行为人醉酒后将临时停靠在路边的车辆小心地发动准备挪动至距离很近的停车场;再如,深夜行为人醉酒后在无人的街道上意欲驾驶机动车,刚刚将机动车打着火向前驶出一、两米的距离的情形。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机械地适用刑法对行为人提起公诉,并不利于体现刑法的主客观相统一。

三、践行“宽严相济”司法政策与惩治危险驾驶犯罪

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对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犯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危险驾驶罪的刑罚幅度是“处拘役,并处罚金”,刑罚虽然较轻,但是行为人一旦入罪,对其影响依旧很大。因此,践行“宽严相济”原则认定与惩治醉驾,具有现实意义。

(一)正确采取强制措施

醉酒驾驶案件对司法机关适用强制措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安部的《公安机关办理醉酒驾驶刑事案件程序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对醉酒驾驶刑事案件适用强制措施作出了明确规定。该《规定》第35条:对涉嫌醉酒驾驶的犯罪嫌疑人可以采取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等强制措施;第40条:已立案侦查的醉酒驾驶刑事案件,除犯罪嫌疑人企图逃跑或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等情形外,公安机关不得使用拘留强制措施。由此可以看出公安部的《规定》在对待危险驾驶犯罪上,正在改变传统或者习惯上对犯罪嫌疑人刑事拘留进行羁押来完成侦查取证的做法,审慎使用刑事拘留强制措施。

上一篇:谈在重点工程建设领域开展职务犯罪预防的几点... 下一篇:家庭暴力中的权利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