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马拉松:最不要命的越野赛

时间:2022-06-24 09:24:13

超级马拉松,指距离超过42公里的长跑或者越野赛。

和一般马拉松不同,超级马拉松考验的是人类体能和求生的极限——它经常选在诸如撒哈拉沙漠、亚马逊丛林、南极冰原等地举行,选手只能凭借简单的装备,徒步穿越这些地球上最险恶的地区。

它于上世纪80年代兴起,如今接受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的管理。即便赛程极端危险,但全球各地的勇士们依然乐此不疲,前仆后继地参加这些“最不要命的越野赛”。

撒哈拉沙漠马拉松

每年都有人一去不回

没有绿树,没有清泉,只有烈日、沙暴和龟裂的土地。这里是撒哈拉沙漠,昼夜温差高达50多度,是世界上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不过。这块鲜有生命迹象的土地,却成为了人类挑战极限的圣地。

从1986年举办至今的撒哈拉沙漠马拉松,每年4月由俱乐部“4Deserts”举办一次。比赛分为6个赛段,全程250公里,需在6天内完成,主办方每天只提供9公升水和轻便帐篷,以及途中少量的供水点和救援直升机。为了安全,在比赛中选手被允许在供水点内打一次点滴,超过2次等于放弃资格。

最考验选手的,无非是高温、干旱和流沙这“沙漠三大杀手”。4月的撒哈拉沙漠忽冷忽热,夜间低至5度,但正午却可能飙升到50度;烈日和高温会让人体水分大量流失,许多选手因此倒下;沙漠中暗藏着许多流沙,随时可能活埋那些反应稍稍迟钝的选手。

事实上,几乎每年都有选手丧生。赛事只接受有经验的选手报名,费用约2000欧元,其中包括一笔“尸体遣返费”——如果有人遭遇不测,主办者将负责把尸体找回来。

即便如此危险。每年依然有上千名选手前来参赛。他们将徒步穿越沙漠。此外还得携带每天不少于2000卡路里热量的食物,以及各种求生工具,平均负重可达10公斤。

此外,和一般马拉松男女选手分别参赛不同,超级马拉松不分性别,所有选手同场竞技。成功跑完沙漠马拉松全程的英国女子安妮特·弗雷泽就是最好的例子,她和男性选手一起出发,携带同等重量的装备,一点优待都没有。“除了躲开讨厌的蜘蛛,我还得和8个浑身臭汗的男人共用一个帐篷。”她回忆道。

参赛者中,不乏一些“行为艺术家”。有个法国面包师想给自己做广告,在背包里插着一根长面包跑完全程;一位英国母亲为了悼念离世的儿子而跑,全程穿着印有儿子遗容的运动衣;一位意大利小伙为了打动女友,一名德国医生为了筹募胰腺癌研究基金……

此外,选手中不乏年逾古稀的老人。来自日本的73岁老奶奶饭田德子,于2009、2010年参加“地狱马拉松”,她并不争求名次,而是步行走完全程。

“在沙漠里你永远不可能获得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咬牙挺住。”赛事创办者帕特里克·鲍尔说。比赛最大魅力在于一旦挑战撒哈拉沙漠成功,“以后去地球上任何地方都不会怕”。

亚马逊丛林马拉松

比沙漠还可怕的“绿色地狱”

在亚马逊丛林举行的“绿色马拉松”,听起来比在撒哈拉跑步惬意得多:全长254公里的赛程。完全包含在郁郁葱葱的原始雨林之中。

虽然叫马拉松,但它更像是超长程定向越野。首先,选手必须背负重达数十公斤的装备和补给,在7天之内完成254公里的长途跋涉。其中限时48小时的108公里赛段被称为“魔鬼之路”,期间他们要穿越密林、沼泽并不断渡河,这些考验比沙漠还要残酷。

其次,白天可达42度的闷热和雨林的高湿度,往往提前透支选手们的体力——即便是雨林。脱水与中暑也是常见的严重症状,每年会有超过6成的“神行太保”因此退赛,其退赛率之高在众多超级马拉松中名列前茅。

白天,穿行在丛林和水流间的选手们,需要时刻警惕身边潜伏着的多种危险。鳄鱼、毒蛇、食人鱼、激流、传染病等,随时都会令他们身陷险境。此外,迷路也是一大威胁,尽管每隔一段距离就有赛道标示。有跑完全程的参赛者回忆,在雨林中时空仿佛经常错位:他在密林中穿越了几个小时,却一直认为自己在绕圈子,因为周围的景色永远似曾相识,甚至连沼泽中落叶的腐臭味都是一样的。

为了使雨林不成为一座“绿色地狱”,选手都得接受严格的培训,比如怎么在河水中避开漩涡、激流与鳄鱼,安全游往对岸;如何辨别植物——哪些可果腹,哪些可以在几秒钟之内让你毙命;如何跟毒蛇周旋,哪些毒虫可能危及性命,不幸中毒后如何自救等。

来自浙江的选手陈盆滨,2012年首次参加亚马逊丛林马拉松,就荣获了亚军。他甚至在1个月内连续参加3场超级马拉松,在三大洲的土地上奔腾,成了国内的“极限牛人”。

他回忆,有一次一只蚂蚁落在他脖子上,他以为是树叶便用手触碰,没想到蚂蚁开始咬他:“当时背部痛得像针扎一样,现在还有疤痕。”

更让陈盆滨难以承受的是水路。他说,双脚长时间浸泡后非常容易起泡,加上长时间奔跑,血液循环不畅通,会带来严重后遗症:“参赛半个月后,我的脚趾甲脱落了5个,剩下的都变黑了。”

南极冰原马拉松

最深处,连企鹅都没有

在“4Deserts”俱乐部的官网中,南极冰原是选手们的最后一站。选手们在经过非洲撒哈拉、中国戈壁、智利寒漠的考验后,没有退出的人将来到南极这一“世界尽头”决胜负。

在这里,选手们能享受相对充足的后援设施,也能得到更加安全的防护,毕竟一路过关斩将而来的“神行太保”们,此刻通常只剩几十人。

比赛通常在距离南极点只有几百公里的艾尔斯沃思山脚下开跑,为期8天,全程100公里都是一片冰原,陪伴他们的将是每秒5—10米的狂风以及选手们偶尔的低语,除此之外一片死寂,经常连企鹅都没有——它们很少在如此接近极点的高纬度地区生活。

该赛事只能在12月份举行,正值南极大陆最暖和的盛夏季节,尽管气温可能低至零下30度。在比赛正式开始前,选手们需接受42公里的“冷身训练”,他们将在雪山、冰山锻炼抗寒能力,有时还会遇上暴风雪。由于南极的极端环境,人体失温的速度极快,选手们需要消耗成倍的体力来前进。和完成其他地方同等赛程相比,他们往往要多付出1—2倍的时间。

这些训练通常为期一个月,在正式比赛中选手们都得到了超强的抗寒性,极少有人冻伤。只要能跑完全程,选手们都会获得奖励——一杯清水。主办方说。这是为了沿袭古希腊传统,同时保持纯洁、公正的体育精神。

除了“4Deserts”,还有一些俱乐部经营着南极马拉松,事实上这是一项报名费高达16500美元的富人运动,时常有人调侃这是“花钱买罪受”。

即便如此,比起其他兄弟赛事,南极马拉松可谓高级,选手们将从智利坐私人飞机过来,并在赛会大本营中稍作休整;期间,大量的雪橇救援车、移动式后援站将按照精密的计划散布在赛道全程,训练有素的医疗人员也将在各个后援站整装待命,尽力为选手服务。然而,后援站只能提供医疗服务,参赛者所有给养和装备依然得自己携带。

有趣的是,为了保护南极环境,选手在这里会被额外要求:小便一律需用尿壶接着,生活垃圾也不能随意丢弃。如果违规,轻则罚款。重则取消资格。

选自《看天下》

上一篇:我还漂在北京 下一篇: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