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日记使学生更亲近数学

时间:2022-06-24 09:06:15

写日记使学生更亲近数学

对于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作业,我们应该如何创新和变革呢?经过实践研究,笔者发现让学生写数学日记不失为有效策略。数学日记犹如一面魔镜,既反馈学生的思维感悟,又记载着学生的认知成长轨迹,同时修炼我们教师的教学素养,促进我们不断地了解学生,增强反思意识,改进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学生刚开始写数学日记时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更不要说要学生养成坚持写数学日记的习惯了。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做了以下尝试,和同行们共享。

一、简明扼要,小结新知

在学生刚开始写数学日记时,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我让学生将每天学到的数学知识及学习的点滴感想写下来。同时,为了杜绝学生将日记写成流水账,我嘱咐学生写和微博一样的微日记,用三言两语小结当天学习的新知就行。结果,学生的日记内容五花八门。比如:今天我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心里很高兴;今天我掌握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等等。这些日记内容较空洞,效果非常不理想。为此,我引导学生从学会的方法是什么、等量关系怎么找、设什么为未知量、另一个未知量怎么设、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等方面去写。这样,学生通过对日记的补充和修改,逐步实现了温故知新。

二、感悟概念公式,刷新记忆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自主操作,自我体验,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倾听中,自己感悟概念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最终理解掌握新知。面对教学难点,学生常常是在课堂操作时有些激动,剖析时有点心动,脑子里有点印象,但一离开课堂,似乎都跟老师走了,重点、难点、关键点都成为模糊的回忆。我认为此时应该趁热打铁,让学生将相关内容写成日记。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重点揭示转化的过程,让学生互相说说如何将圆柱体切拼成和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如何得出“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高”这一结论;任意指着长方体的某一部分,让学生说出这原是圆柱的什么部位,细化形体转化的过程。同时指出,这也可以作为我们今天数学日记的内容。这既解决了学生日记难写的问题,又加深了知识印象,提升了学生再创造的数学思维品质。

三、围绕关键词语整理知识

日记日记天天要记,而且要常记常新。可是数学课不可能堂堂课都是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怎么办,学生会为写什么而头疼。这就要求教师课堂引导得当,铺垫坚实;每次课后的练习训练都应设有“奇思妙想”,或分析典型错误,或“英明决策”――选择,或“火眼金睛”――判断,从而延伸出更多的解题妙法,让学生领悟到更多知识的内涵和本质。例如,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可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判断练习:(1)在比例里,内项之积与外项之积的比是1∶1。(2)在比例里,内项之积与外项之积的差是0。(3)在比例里,内项之积是1,那两个外项互为倒数。虽然这些题都是判断题,但又何尝不是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灵活运用,或是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各种解说呢?此时,可以夸张地对学生说,这也是教师见到的精彩回放,你们更要留心。这样,既提醒了学生写日记的素材,又巩固了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认识。在一单元新课结束后,进行整理与练习时,应根据本单元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通过回忆找出本单元知识的关键词,并一一罗列出来,教师适时地板书,或者让优秀的学生合作板书,再口头解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在成长日记中就几个关键词写出其意义。例如,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新课结束进行单元整理时,可以让学生说出几个关键词,如百分数、营业税、利息、折扣等,然后就这些词说说其意义及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样,这单元的知识链在你说我议中,得到系统的整理,重新建构单元的知识网络,令学生记忆犹新。及时引导学生搜集当天的成长日记素材,可以重温所学的系统知识,再现问题情境。这样的锻炼,我相信学生对于记概念读公式的烦恼会少一些,尝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甜头,与此同时,学生归纳概括及逻辑思辨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四、遣词造句,辨别单位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记录身边的数学事件,散发数学日记独特的魅力呢?可巧设平台,给学生展示才艺的机会。如学习了体积单位后,我布置学生用所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自主创设生活情境,或学做小记者,采访班上同学对这三种单位不同意义的认识和体会。于是,就有了下面一段精彩的日记回放:“今天,老师带我们一起走进长方体的教室,我测量了教室的长、宽、高分别是8米、6米、4米,教室前后都有一块黑板,面积都是6平方米,我们坐在教室里,发现教室前后墙面面积都是24平方米,左右面积都是32平方米,天花板的面积是48平方米,地面贴瓷砖也是48平方米,原来我们每天都坐在一个容积为192立方米的长方体教室里学习。”我给此日记打优加5颗星,因为它记叙客观,准确到位。还有学生直接说出采访感受:“同学们已经对什么时候用什么单位有把握了:计量物体的长短用长度单位,计量物体某一面的大小用面积单位,计量某一物体占的空间大小用体积单位。自己有模糊不清的地方被同学指正了,这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画了个笑脸,打了个Good,以示赞赏名言用得恰当,并评价他见解深刻。我相信学生今后无论遇到辨别单位还是再翻到这评语时,学习数学的热情会持续高涨。

上一篇:细化课堂提问 提升学习活力 下一篇:洞开小学英语“听”“说”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