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凝结

时间:2022-06-24 09:00:39

作者简介:刘炳临(1956―)男,内蒙古通辽保康镇人,高级教师,大学本科,从事语文教学及文学研究。

保尔•瓦雷里(1871―1945)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法国象征主义的代表,被称为西方最纯的象征主义诗人。早在1892年就已蜚声法国文坛的瓦雷里,却因为生活中的一次思想危机而一度放弃了诗歌创作,转向了对哲学、文化、科学等方面的研究,直到1912年才重涉诗坛,以一首《年轻的命运女神》轰动法国,进入了创作的鼎盛期。1920年,他发表“他的诗歌中最受欢迎的一首抒情长诗”――《海滨墓园》。

在瓦雷里的诗歌中,有大量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通过自然来构筑诗意,既有着象征主义诗歌中描写自然的典型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试对于瓦雷里诗歌中自然景物的描写及运用加以分析。

一、

象征主义认为,本体世界是一个神秘而真实的存在,人与他的关系是极其复杂而难以直言相告的,因此,象征主义作家力图通过对于外在的具体的事物的描绘,以暗示和象征的方法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与思索。瓦雷里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同时,又在其纯诗理论中把创作者本身的思想推向了极致,认为诗的极致是情感而不是物象。在这种理论的要求下,自然景物,这些在诗中出现的普通物象,便必须以能够实现诗人思想的形式再现于诗中,成为能够传达诗意的诗的意象。而实现这一途径的方式,在瓦雷里看来,便是自然景物脱离原有的物质属性,以精神的属性再现,成为一种精神化的自然。

因此,在瓦雷里的诗中,自然是以心灵对象化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在诗人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又有着如下的特点:

首先,自然景物作为意象在诗中体现出瞬时性。在真实世界中拥有物质属性的自然,其本身是确定的,花即是花,海即是海,树即是树,永恒而唯一。而当这些自然景物进入诗中,成为诗中的意象,那么,它们便成为了诗人精神的代表和象征,化作某种情感和哲理,在诗行中,在相对于自然在真实世界中永恒的物质属性来说,在刹那间产生的诗意,在这刹那诗意中作为精神而存在的自然,只不过是极其短暂的一瞬。在《海滨墓园》中,大海,象征着生命的永恒形式;太阳,象征着宇宙的绝对精神,自然在诗中成为了抽象精神的化身;

其次,再瓦雷里的诗中,作为精神状态而存在的自然具有同等性与交融性。那么,何谓同等?同等首先是指作为同属精神状态下的诗人与自然的同等。由于心灵对象化,自然被赋予了创作者本身的思想及意念并得以以一种精神状态呈现,虽然这种施加于自然之中的精神是诗人的,但也属于诗中的所描绘的自然。大海,阳光,树木,鲜花等等,当自然的事物被情感所笼罩时,它们与诗人都在表述着共同的情感和思索,在诗中,诗人内心情感的独白与被描写的自然承担着共同的任务,不过是以各自的方式使诗人的情感得以呈现。自然是另一个“我”,无论是“我”的话或者是自然描摹,都是为了表达相同的内涵而存在,二者在这个层面上是同等的。

瓦雷里的《纯诗》中写道:“谁都遇到过被某种境遇所激发、所魅惑而引起的精神状态相比拟的特殊的精神振荡,这种精神状态是完全独立于人和已确定的作品之外,它是我们内心的运筹,身体及精神的把握和引起我们深刻印象的(现实及理想的)环境的某种和谐整一得自发而自然的结果。”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内心的情感是可以由外物激发的,“某种境遇”可以理解为各种各样出现于日常生活总的物象和情境,当然可以把自然包括在内。于是,在瓦雷里的诗里,诗人不会永远是思想生发的主体,而更多的由眼前的自然在一个特定或偶然的时间里所呈现的状态所触发,由自然唤醒心灵,又从心灵回到自然,没有控制或反控制,而是彼此的呼唤、映照、交流和融合,从而达到诗意的完美。

在对于同等性的论述中,我很多次的提到了交融,因为我认为同等性和交融性是不可分割的。诗人与自然之间因交融而平等,因平等而交融,彼此精神的联系和交流使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那么,交融性在诗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我们还以《海滨墓园》为例,在诗中,一个空茫的正午,在海滨的墓园中,纯粹的感觉与纯正的思维彼此相互无尽的转换交流着,某种未成型的事物行将蓦然涌现。墓园中的鸽群,如同烈火一般的大海,如宝石微光的海浪,在其中,生与死,灵与肉,永恒与变换的思索在诗人的内心与自然间穿梭,他在向自然呼唤、询问,也让自然成为自己对于生之美丽的赞颂与希望。

瓦雷里选用了音乐作为对于这种奇妙融合的比喻。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方式,其本身具有着与诗歌及其相似的表达方式。“音乐的延续性,永无定止意义间的关系永远保持着和谐,彼此间思想的交换与交流似乎比思想本身更为重要”――因此,无论是诗人还是自然,都是整个诗意乐曲的组成,是音乐中的音符,在交流与融合中成为一个整体,在诗意的乐曲里,没有永远的消失,而是不断被召回,在诗中反复呈现,“观念要求着它的声音”。

二、

如果说上文提到的瓦雷里诗歌中的自然描写和运用仍旧体现了象征主义诗歌的主要特点,那么,究竟是什么赋予了他的诗歌以独特的个性色彩呢?我认为,之所以读者可以在诗中体会到诗人与自然的完美交融和强烈的人性气息,是因为诗人本身无比强烈的自我情感的注入。

在阅读瓦雷里诗歌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投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诗人充满激情地描述每件事物,每片风景,每个细微的感受,总有奔涌而来的情感将你卷入他热烈真挚的情感漩涡之中。这种强烈的情感注入使诗人笔下的自然亲切而富有生命力:泉水在应和,骄阳在凝视,棕榈树在眨眼暗示……自然是诗意的组成,诗人不吝惜自己的情感与笔墨,使这些反复出现于诗中的意象成为自我激情的寄予与观照,通过拟人、象征和暗示,将人与自然完满地结合在一起。

与同时期的象征主义诗人如叶芝,T•S•艾略特相比,瓦雷里的情感投入显然更胜一筹。但是,虽然瓦雷里的诗歌是热情洋溢的,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热烈抒发,他的激情蕴含在诗句中,在自然与诗人的情感交流里不断激发,通过思想与感情的碰撞和交融,使情感得以深厚而强烈的表达。流连在墓园中的诗人正是在死亡与生命间徘徊,在这徘徊中思绪不断被触发,情感不断被强化,从而在最后将整个诗意推向了高潮。因此,情感的强烈注入使瓦雷里的诗歌在众多的象征主义诗人之中以一种独特的面貌出现,而诗中的自然正是实现其特色的关键。

综上所述,自然在瓦雷里的笔下,在其对于诗意的整体构建中,心灵对象化的自然,成为了诗意精神的组成,成为诗中瞬时的情感的依托和寄予;在自然转化为精神形态时,这种纯粹的精神,同时人的精神达到了等同和交融,在彼此联系,相互启发与说明的过程里,通过诗人语言的塑造,每个意象、音节都像是一首乐曲的必然组成,在不同于浪漫主义相对简单的自然作为诗人本身的情感的代表和比拟的思想的再现与交融里,近乎完美地倾诉着内心流动而炽热的情怀。

在瓦雷里的诗里,有一种迷乱的力量,一种蓬勃而难以梳理和固定的力量。他以音乐的形式使诗意变成统一、和谐、充满美感和旋律。他从自然事物中捕捉到自然优美的闪光的东西,经过诗人的思考,使之成为一种纯正的观念,并以音乐般高超的语言技巧加以塑造,从而将物之真谛、语言之真和诗人的睿智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一切皆有生命的、精神性的、充满着智慧与这里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刹那的永恒之美,是诗意完美的凝结。(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保康镇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 瓦雷里著,葛雷、梁栋译:《瓦雷里诗歌全集》,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2] 邵金峰:《瓦雷里的纯诗理论》,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三期

[3] 吴岳添:《法国文学简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 郑克鲁:《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上一篇:《河岸》叙事学浅析 下一篇:论《红楼梦》王夫人与袭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