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阶段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时间:2022-06-24 08:33:01

浅论小学阶段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是培养孩子良好思想品德的初始阶段,是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的出发点。基于此,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新其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论述,旨在为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创新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做些有益的论述。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创新

道德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数千年前的孔老夫子就已经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理念。外部环境,家庭影响都对小学生的思想影响巨大,而小学阶段开展思想品德课,是时代的要求,也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期间开展思想品德课是大势所趋,是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构成的基础。我们都明白,所谓思想品德理论教育课,内容枯燥无味,大道理提不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寻找适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当前思品课教师的第一要务。

一、思想重视,重视家庭教育补充性

一个人的优良品行来自于父母的影响,一个良好的家庭出身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基础,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其提高思想道德的途径之一;良好的素养是天长日久,逐渐形成的;所谓家庭德育,是指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对子女的影响,以及父母对子女进行的思想品德启发和教育,学校的任务是以此为基础,进行补充和提高,家庭和学校对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是举足轻重。

家庭是孩子的人生的始发站,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家庭德育教育,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基础。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势必会成为社会的栋梁,所以说,早期德育教育至关重要。家庭德育教育的形式,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家庭德育教育是每个孩子父母的必备课。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和延伸拓展。而学校的德育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老师是培养德育人才的生力军。所以说,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有效引导,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小学生因为年龄的问题,无论注意力还是思维能力都还不成熟,所以,要求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课前准备,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抓住教材的核心内容,然后依据教材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知识进行教学,尽量做到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也就是要求老师将枯燥的内容,运用科学的手法,植入图文并茂的故事进行教学,这样才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小学生对德育教学充满兴趣。德育教学,需要老师的教学“技巧”,老师要因材施教,在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传授。在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上下功夫,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因材施教,创新课题教学方法

1.发挥民主,让学生自己讨论。让学生自己讨论,是老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且简便可行。以学生围绕教材要求进行讨论为主,以老师启发为辅,建立一个激情、明理、导行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中,老师在设计和引导讨论时,要把握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德育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辨真善美和假恶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在讨论学习过程中,老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民主,让学生畅所欲言,老师再因势利导,对正确的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予以纠正。

2.创设教学情景。老师要根据课本内容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依据教材创设与之相契合的教学情景,引起小学生的兴趣,进而引起小学生在感情上的共鸣,加深其对课本道德观念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学习效率。教学情境,包括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情景类型的选择包括多种,如:画面展示、音乐辅助教学、典型人物演示、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等。总之,情景设计要独具一格,以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进行。当然情境教学的目的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的提高其学习兴趣,一旦步入正轨,情境教学就没有必要再继续。

3.树立榜样法。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喜欢模仿,模仿能力还很强。建议老师依据此特点,选择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英雄事迹进行讲授,通过典型实例进行分析,总结英雄人物高贵品质产生的原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典型的人物实例,使枯燥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有兴趣,并愿意学习榜样的事迹。学习榜样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而思想品德提高表现在行动上,所以要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中去落实德育教育的成果。战斗英雄,宁肯自己牺牲,也要坚守纪律,老师要引导学生以为榜样遵守课堂纪律。

四、注重社会实践,培养学生道德水平

众所周知,开展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是构建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所以,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情景,进行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诸如,组织学生清明扫烈士墓,聆听英雄模范的事迹等方式进行,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做一个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的人。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为一体进行。要正确的评价和指导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识,还要督促其落实到行动上。简而言之,就是在学习中,提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学会讨论分析,建立良好的认知能力,明辨是非,以建设祖国为己任,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作者单位:南京树人国际学校宿迁分校)

上一篇: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路径探析 下一篇:浅谈结合引导式教育开发脑瘫儿童非智力因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