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新政要改革不要改良

时间:2022-06-24 05:58:55

IPO新政要改革不要改良

中国股市ipo的症结,并不在于新股怎么发,定价怎么定,而是“不审行不行”。

6月7日,证监会正式公布了IPO改革新方案。细究这份新方案,人们不难发现充其量不过是改良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新方案不出所料地以市场化的名义对一些问题暴露得较多的IPO重要关节进行了技术性的改良。监管部门不再规定具体的定价方式和程序,放手让市场主体自主定价;以发行价为新股上市首日开盘价,建立以发行价为比较基准的价格熔断机制:放开过会后自主选择时间窗口发行,引入主承销商自主配售机制,突出发行人和保荐中介对虚假信息披露和业绩变脸的诚信责任,强化对大股东减持的约束。这些“来自于市场”的改革建言被具体采纳并“用之于市场”,同证监会近期顺应民意惩罚几起造假案的严厉作风互为映照,在一定的程度上让人似乎看到了IPO革弊鼎新的希望。不过,其更重要的目的显然还是为了让IPO更为顺理成章地突围重启。这才是其所谓“保持政策连续性”的题中应有之义。

行百里者九十而半。新方案尽管在许多方面闪耀着市场化的亮点,最终却因刻意回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这一要害而止步于这关键的一步。这是非常可惜的。中国股市IPO的症结,并不在于新股怎么发,定价怎么定,而是“不审行不行”。然而,曾提出过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由现行的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的官员,同时却又以“条件不成熟硬推出去对市场是一种伤害”为由,没有也不愿意在其任内给出注册制取代审核制的时间表。激进改革派也自食其言,干脆就连自己曾经发出“不审行不行”这一惊天之问也不承认了。

受理即披露虽然是必要的,也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但在发审委审核机制基本上未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条件下,信息披露技术性要求不管作多大幅度的调整,不过也就是“穿新鞋走老路”,并不等于不再需要发审委的审核判断,更不意味着市场真正有可能实现对信息披露真实价值的自主判断。再说,新方案不仅没有顺应市场放开上市条件,就连发审权的下放也只字未提,这意味着“该放就放,一放到底”同样也不过只是说说而已。

IPO看的与其说发审委的眼光,还不如说是证监会的眼色。可是,证监会又如何保证自己不也会看走眼呢?证监会看好的中介保荐制度白养了一批吃里扒外的白眼狼不说,不妨可以说,只要信息披露为中心还需要看行政审批制的脸色,那就不能排除将来还会有更多的上市当年业绩下滑恰好不满50%或上市当年不亏损来年则来个大变脸的现象。这跟对号入座对出来的造假变脸,其实是一个道理。

以法制化保障市场化当然是完全正确的。然而,近期发生的几起对造假同案犯的处罚轻重极不对称的案例无不说明,行政监管单兵突进的严颜厉色改变不了法不到位而造成的违法犯罪成本太低的事实,也改变不了地方保护主义和既得利益集团阻扰而造成的执法不公。证券法也需要与时俱进,适时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新情况进行适当而必要的修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现实变革的需要。否则,法制化保障市场化仍将成为一句空话。

上一篇: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及分析 下一篇:美国慈善事业发展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