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时间:2022-06-24 05:46:38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广大的教师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这一话题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关注。笔者也对探究性学习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获得几点教学体会,在本文中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91-01

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实施,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而“探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探究方法,掌握探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已经是必然的趋势。因为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对象,他们首先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不同素质、不同个性、不同特点的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他们有主观能动性,他们有选择接受与不接受的权利。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经过他内在的矛盾斗争才能被他所接受。教师只有清楚、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抱着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平等互助的态度,学生才会意识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才会主动地去探索学习,而不致消极、被动。总之,新型的师生观要求教师必须放下那让教师本身感觉沉重、让学生畏惧的架子,真正地走近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建立平等友好的、融洽的、良师益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探究氛围。

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表现,乐于创造,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教师只充当探究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探究,多鼓励表扬学生,允许学生出错,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横加指责,强令修正,而是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反复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完成探究性学习的任务。

三、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乐于探究,往往来自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和思维的方向,同时也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可以随意说出一个数,不论是较小的数还是较大的数,我都能较快地判断出它是否能被2,3,5整除。你们愿意试一试吗?学生听后睁大了好奇的眼睛,争先恐后地说出许多大小不同的数,教师都能很快地说出正确的答案。然后让学生借助计算器进行验证,学生更加感到奇妙。在学生说数的同时,教师把这些数归类板书,最后让学生探究验证。在探究中,学生亲历观察、猜想、比较、验证、归纳等,发现规律,总结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创设了探究性的学习氛围,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都能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中,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进行实质性的探究操作,使学生掌握探究方法

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真水中才能学会游泳,也必须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学习数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心理学也非常强调“动作”在儿童获得知识,发展思维中的作用。加里培认为,“内潜”的智力活动最初都是从“外显”的操作活动开始,外显的活动可以经过出声的语言、无声的语言而达于思维。有效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有利于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操作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这种“再创造”的活动,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

五、关注探究活动的过程,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评价要本着“关注过程,促进发展”的精神,并利用评价来有效组织探究活动。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态度、努力的程度、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创新的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身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发展等方面。评价时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不能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人。同时要宽容地对待学生探究过程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并给予积极的帮助和指导。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培养学生探究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互相借鉴、互相欣赏,使数学探究活动更有效、更有吸引力。

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拓展探究学习的空间

探究性学习是渗透于所有活动之中的。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中,不能因为学生没有经验就不去探讨,不能把程度降低到不用思考就能掌握的程度,而应该指向未知的、更开阔的视野。因此,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适当延伸自主探究的空间。如在学生学完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后,教师可问:“生活中有很多用来装液体的容器都是圆柱形的,这是为什么?”要求学生联系课堂学习的数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去探究、去寻找原因所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把课外解决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来共同探讨,使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延伸自主探索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为探究性学习增添新鲜血液。

总之,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对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上一篇: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哲学思想 下一篇:对语文新课改与学生发展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