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活化课堂教学

时间:2022-06-24 05:10:40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活化课堂教学

摘要: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教学手段日新月异。伴随着一轮轮的科技浪潮和课程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在不断被颠覆和刷新。古老陈旧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兴的教育技术日益在课堂教学中崭露头角,并得到认可。文章试结合各科教学从不同角度分析现代教育技术给中小学课堂带来的变化,以期对教育工作者有所借鉴。

关键词: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多媒体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95-01

如今的课堂已经今非昔比,投影仪、计算机、电子白板正逐渐占领课堂,取代粉笔黑板并巧妙呈现给学生一节节精彩的课堂。这些现代化的工具在传递信息加强师生互动方面具有传统教具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广大教师努力的目标之一,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生活情境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人,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多媒体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学科的课堂创设教学情境的需要,给课堂增加活力。如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创设生活和会话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参与会话练习,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时空情境

好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受时代和年龄限制,学生对所学内容会较难理解和运用。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给学生提供理想的时空情境,给课堂带来新鲜的感受,让学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如历史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给学生播放一些过去的视频,还可以用软件制作一些与教材知识密切相关的短片,如此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很好地展示了教学内容。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动态情境

动态的动画或图片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能够较好地实现。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分解,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层次展示,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全面掌握课本知识。如物理、化学课堂中的各种动态演示实验,如果学校条件不足以开展分组实验,教师则可以用多媒体予以展示,效果也是不错的。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重点难点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明确教学重点难点

每节课的学习重点难点都需要重点强调并花费较多时间去落实巩固,但效果却不一定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教学重点难点,而且可以多次重复展示提醒,最好用醒目的颜色,加大增粗的字体,这样在具体学习时就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利于对学习内容的掌握。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重点难点

明确了重点难点,还要想办法突破。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也要选取不同的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达到传统教学难以企及的良好效果。如可以对有些内容反复演示强化,把有些抽象的内容形象直观化等。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练习巩固

对刚学会的重点难点知识要及时巩固练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题目,题目最好是课本和配套练习册以外的新题目,能够反复强化练习,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参与,如此可以更好地检验学习效果。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知识空间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堂内容

教材只是给教师的教学提供基本层面的要求,大多局限于粗略的知识框架,而要让学生深入掌握并合理运用教材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则需要教师补充完善更多的内容。有经验的教师懂得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把原本单一的教材内容转化为丰富的知识海洋。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知识体系

课本里的知识点不是孤立的,它们前后都有密切的联系。要想真正学好一门课,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体系。建立知识体系单靠自己的总结和教师的讲解板书是远远不够的,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则可以很轻松地把各学科的知识点做成结构图呈现在课堂上,而且课件容量大,可以反复展示,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掌握。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知识拓展

素质教育要求新时期的人才除了懂得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掌握好多课本以外的生活生存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补充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外内容,这样既有利于深化教材知识,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结语

信息技术的更新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给原本枯燥的课堂带来了活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但多媒w的使用不能泛滥,更不能为用而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根本目的是为教学服务,使用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如动画要简单明了,字体要清晰统一,颜色要恰当,而且多媒体最好与板书结合,如此才是真实有用的课堂。

上一篇:《诗经》摹声重言词的上古声部 下一篇:明万历北监本《十三经注疏》研究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