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时间:2022-06-24 04:23:25

春风化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于漪说过,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要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带来思考,我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在学习的过程中,一个人不应该只是完成对各种知识的掌握,对健全心智的培养或者说在学习的同时审视人生、观照世界是同样重要而且也是更重要的问题,这样一种审视人生、思考人本身以及观照整个世界的信念、精神、气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对自我的关注、关怀,表现为认识、寻求和关注人的生存价值、尊严、命运,了解人类各种宝贵的精神文化成果,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认同、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首先尊重人的价值。

中国的现代文明进程离不开人文精神,而教育恰恰是传播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折射出人文精神在教育中深远的现实意义----语文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将人文精神作为核心的内容贯穿于其中的意义尤其值得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体系中一以贯之,相对于其它学科,语文学科从某种角度来说最能够体现出人文精神。语言的背后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明清的小说等都是通过语言来凸现文化价值与文化走向的,这种文化精神、文化走向与人文精神时时处处无不相连;各种文学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或戏剧等等的教学内容,显示出语文学科在本质上始终都在关注人本身,因此,语文教学应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思路,带领学生走进丰富的语文天地。

我们看到,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越来越多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实践都出现了新鲜的景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逐渐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作为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模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但是,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还存在教师只注重讲解语文学科本身技巧性、应用性的知识,而往往忽略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现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怀生命本身、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情感、美感的材料、关注和推动学生个人独特精神品质的成长这些方面还有大量的思考、研究、实践工作有待进行。

毋庸置疑,对于促进人的发展,语文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现代语文教育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应教育学生成为具有敏捷的思想、开阔的心胸,具有民主思想、创新精神,具有完整的人格的人,而人文精神的缺失将导致学生在走入社会以后难以真正地融入到社会和各种社会活动中去。

对学生科学的、开放的、向上的、健康的人文精神的塑造势在必行。在语文学科中重建人文精神,要超越工具性与人文性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摆脱对人文精神的偏见和误解,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语文教师一方面应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一方面应该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能通过灌输的方式而应通过教师引导从而让学生亲身体悟、总结来获得的,因此,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重要的课程资源就是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素养,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只能由人来建树”。

另外在语文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即以分数论或以结果论,在评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的基础上、以评价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关注人本身作为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过程、体验为精髓,重参与;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其中,尤其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对话,作为语文教师,要把书面知识变为学生现实与未来生活可能需要的各种知识,为学生所用,为生活所用;将人文精神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不仅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更引导学生体验过程与方法,在其中浸润,渗透与熏陶价值观、情感观。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多方面知识,启发学生追求美好事物,培养学生审美情怀的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模式--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来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思考为学生营造以小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解决某一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学会竞争又学会合作。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在观察、参与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教给他们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组织多彩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人文情怀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润物无声的对学生来进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9

[2]樊浩.人文精神的培育及其价值合理性[J].江苏教育研究.2001,05

作者简介:

王映霞,女,河北省遵化市人,1975年7月出生,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工作单位为河北省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高职教育。

上一篇:浅谈家园共育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下一篇:通用技术课中技术试验的探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