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儿童教育革新叙述

时间:2022-06-24 03:41:11

杜威儿童教育革新叙述

摘要: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创始人杜威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特别是: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主义;培养思维能力;从做中学的思想。以及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观点,对于搞好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杜威;教育革新;素质教育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及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约翰•杜威是本世纪最负盛名的教育改革家和教育哲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社会情况改变的产物,是适应正在形成中的社会需要的一种努力”[1](P14)。其中关于儿童教育革新的思想尤为引人注目。他从批判传统教育的弊端与缺陷入手,提出一系列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革新思想。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些思想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实践是具有指导、借鉴作用的。

(一)“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在教育的本质上,杜威提出两个口号“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是他创立的实用主义思想的最基本的出发点。为了顺应美国社会的工业化,培养所谓“有价值的公民”,杜威尖锐地抨击了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即“学校和生活隔离开来”[1](P52),他断言,“现在教育上的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1](P5)。并认为“学校最大的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不能完全自由的运用他在校所得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不能把学校里所学的东西运用于日常生活”[1](P52)。教育与社会生活分离,理论与实际分离的现象对儿童身心发展是极其有害的,也是与现代社会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必须彻底改革。杜威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口号。他认为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生活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1](P4)。杜威由此也提出了克服教育与社会脱离的方法,那就是把现实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种雏形社会,必须呈现儿童现在的生活,这样,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活动,也就是过着现实的社会生活,学生在学校里受教育,也就是从事着社会生活和活动。

应该说,杜威对传统教育弊端的揭露是中肯的,反映了杜威对传统教育脱离现实生活的否定态度,事实也是如此。当时美国经济大力发展,社会需要大批的有知识又能面对实际生活的人,如果仍按传统教育的主张发展教育,把学生关在高墙之内,只由教师单纯从书本到书本进行呆板传授,而不考虑实际生活水平的需要,那么教育就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甚至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杜威尖锐地批评了传统教育,提出教育应该与社会广泛联系的主张,并力图加以实践,这在教育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也有现实意义。

当然,对于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个口号本身,我们应加以历史的分析,认识到他的局限性。杜威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类社会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过程,他是借“教育即生活”来掩饰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目的,同时抹杀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轻视个人直接经验以外的科学知识,否定了学校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殊规律性。

(二)“儿童中心主义”———发挥儿童的主动性

社威之前曾有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论及了重视儿童的主动性问题。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们从一般的宣扬人文主义人生观,反对中世纪封建教育扼杀个性引伸到对儿童积极性重视;卢梭的“自然教育论”使儿童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但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重视儿童的问题终究没有得到实际与普遍的解决。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仍是传统教育占统治地位,以教师、教科书、课堂为中心,儿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然是个被动的角色,积极性受到压抑。杜威正是认识到这一现状,鲜明地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口号,以求发挥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他指出,“传统教育消极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与教法单一”。概括地说,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1](P31)。而进步教育则不同,“所有的进步学校同传统学校比起来,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着重点,即对个性和增长着的自由的尊重;表现出一种共同的倾向,即依赖男女儿童所具有的天性和经验,而不是从外面加强外在的教材标准”,他认为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教育史上的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移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界的一切措施则围绕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则围绕他们组织起来”。以儿童为中心实质上是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具体地讲就是要“尊重个人的各种能力、兴趣和经验;充分的外在自由和非正规性,使教师们能按儿童的真正面貌来熟悉儿童;尊重自我创造和自我指导学习;尊重作为学习的刺激和中心活动”。杜威在《明日学校》一书中,描述“理想学校”儿童在这里享有充分自由,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尽可能随意做他喜欢的事情”,只有适合儿童本能兴趣的事情才能有效果,“教育界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能力”。

关于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杜威则要求教师放弃向导和指挥它的任务,教师不再起主导作用,从向导变成顾问,起咨询作用和做儿童活动的参与者和发起人。

可以说,杜威看到了传统教育只重视教师权威,忽视学生主动性,把学生当知识的宣传品的弊病,因而提出要重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把他们看成教育的素材和出发点,这一论述是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它击中了传统教育的要害;同时,这一论述也适合现代社会对培养有知识、智力得到发展和有活动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当然,由于杜威过分强调了儿童的中心地位,主张学校完全以儿童兴趣为中心,取消了严格的生活制度和学习规律,过分夸大兴趣的作用,所以实际上降低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取消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儿童的主动精神也得不到正确发挥,教育质量得不到提高和保证。

(三)“培养思维能力”———儿童教育中心任务杜威十分重视儿童的能力,他对传统教育过分强调前人知识的传授不以为然。他指出:“传统教育的主要意图或目标是通过获得教材中有组织的知识和成熟本能为年轻一代承担未来责任和获得生活成功作好准备”。[1](P364)因此,“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这些知识技能传播给下一代”。这种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的教育导致了“为了深远的多少是不可知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儿童缺乏现实生活能力,变得”恭顺,服从,小心从事”,没有首创精神和责任感。同时,他说:“学校的目标就是堆积知识,需要时炫耀一番,这种静止的,冷藏库式的知识理想,有碍教育的发展。这种理想,不仅放弃过思维的机会不加利用,而且要败坏思维的能力”。[1](P185)因此,杜威把思维能力的发展看作教学的首要任务。他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专门论述了思维与教学的关系。杜威认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千变万化的,学校作为专门培养人才的场所,仅仅强调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着重培养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能力,所以,他竭力主张,“学校中求知识的真正目的,不在知识本身,而在学校制造知识以应需求教的方法”,又说“就学生心智而论,学校所做的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可见杜威是针对传统教育中死读书,读死书的缺点提出上述问题的,是对传统教育的一大冲击。他强调培养能力的论述,是其教育革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四)“从做中学”———对儿童教学的基本原则

杜威全面批评了传统式教学,他说:“传统学校里有那么一种外部灌输,不仅不能促进反而限制了儿童智慧和道德”。[1](P349)所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杜威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直截了当地提出:“人们最初的知识”。为此,学校的教学就是以儿童社会活动为中心,学校为学生设置相应环境,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而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这样,进步学校的教学便应从根本上与传统教学相对立,以前者来反对后者。学生通过做事或游戏活动进行思维、学习知识,因此,杜威所论的“从做中学”实际上也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他提出,必须以“表现个性和培养个性,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以自由活动反对外部纪律;以从经验中学习反对从教科书和向教师学习;以获得为达到直接需要的目的的各种技能和技巧,反对以训练的方法获得那种孤立的技能和技巧;以尽量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反对为或多或少遥远的未来作准备;以熟悉变动中的世界反对固定不变的目标和教材”。[1](P374)杜威自己把上述这些原则视作“带根本性的和影响远大的”原则。确实,这些原则,表现了现代教学的一些基本特征,是在批判传统教学把儿童放在消极被动地位,批判教学完全脱离生活实际,没有时代感,以及很少重视让儿童从活动中学习知识,从而发展儿童的智能等缺点和弊端的基础上,提出这些原则,的确起了很大作用,并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杜威提倡“从做中学”的出发点之一,是想克服学校脱离生活的缺点,使学生能学到实际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把“知”和“行”结合起来,这一点,对于当时在“新学校”中培养新学风有重大意义。但是,他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同时,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问题在于:一切真知虽然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们是不能事事直接经历的,事实上,儿童在学校里学习的多数是间接知识。因此,他强调让儿童掌握直接经验,轻视间接经验,实质上根本否认了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必要性,他所强调的做,主要表现为个人亲身活动,以使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完全是建立在尝试之上的盲目和个人探索的活动。否定了学校传递人类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职能和作用,也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是违反教学过程特点的,因而是片面的、错误的。

(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观

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和陈旧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崭新的教学内容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杜威教育革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论课程、教材的改革杜威强烈反对传统教学所使用的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教材和由这种教材所组成的学科课程。他认为,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一场知识革命已经发生”,各种新的知识、信息和知识材料,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源源不绝地向人们倾注而来,这样,现代知识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以前人们把知识看成是积储的、秘藏的、缺乏活力的,第2期徐智仕:杜威儿童教育革新思想综述而现在则必须看到知识是“变动的不居的”,“积极活动的”,不再是“凝固不变的”[1](P26),“想要在学校时间内从课本上把它们统统的教全,简直是可笑的”。[1](P139)社威明确指出,现在我们学校的各种方法以及绝大部分的课程,都是从旧时代承袭下来的。显然是落后于现代化发展的,因此,必须改变和革新学校的课程和教材内容,“不但是把引起社会变化的种种科学规律增添到新课程中去,而且把直接教授生活中各种事实的实际工作代替书中所述各种事实的研究和记忆”。

对于课程的改革,杜威的设想是在“理想学校”中建立能把艺术、科学和工业综合起来的一种生动和连续不断的课程,从而克服传统学校课程杂然分立,缺少联系的情况,按照杜威的经验哲学,儿童生活经验本身就已包括了艺术、文学、科学、历史、地理各个方面,问题是我们应把需要学习的东西同儿童的经验联系起来。“只要把学校和生活联系起来,那么一切学科就必然地相互联系起来”。[1](P62)当然,杜威并不是要取消学科设置,或者要求“把数学编进历史课中去”[1](P62)。他强调的是,如何使儿童带着经验来到学校,然后把学得的东西带回去,能够应用于日常生活。

对于课程的改革,杜威首先提出传统教材的“三种典型弊病”:一是教材充斥空洞、僵死和贫乏的形式符号;二是专以博闻强记为目的;三是动机的缺乏。“我们所说的机械的和死板的教学,就是缺乏这种动机的结果”。[1](P91)所以,这种教材是专给教师用的,而不是给学生用的。为了克服以上几个弊病,杜威认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使教材的逻辑性与儿童心理联系起来,使“教材心理化”。首先,他指出,“逻辑的并不是注定反对心理的”,最广义地说,逻辑的立场,它的本身便是心理的。[1](P89)再次,他指出,学习逻辑材料的价值,不在于它本身,它的重要意义是在于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1](P88)可见,杜威是主张教材的逻辑性和心理化相统一的,反对把两者分离开。

2、论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杜威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见解。教学的对象是儿童,而“儿童有儿童的思想、见解和感情”。[1](P134)(卢梭语,杜威引用),杜威认为,不顾儿童的生长和发展,是“揠苗助长”。[1](P134)社威由此提出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自行发现的方法”。取消讲授,采用以答疑和活动作业为主,通过活动使儿童得到启发,有助于他们发现式的学习,而不是停留在观念的传递上。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生学习知识本身,而现代教学法则要使学生“晓得自己寻求知识的方法”。“学校中求知识的真正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学得制造知识以应需求的方法”。[1](P136)要真正学到知识,必须有的事要学习自己去做。[1](P136)正是基于这一论点,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原则,这也可集中体现在他对教学方法的论述中。总之,杜威针对传统教学内容和旧方法的弊端,提出了自己的改革主张,这在当时乃至当今都有重大意义。当然,在涉及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时,杜威的观点难免存在时代的局限性,对此我们应当具体分析和批判。

杜威提出的一系列儿童教育革新思想,不仅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而且在今天对其它各级各类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和指导价值。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主义”,“从做中学”等口号,以及关于培养学生能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见解,虽然其理论基本上是实用主义,有其非科学甚至是错误的一面,但在当时它所强调的学校教育要同现实生活、社会生产相联系,注重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主动地位,反对死读书、读死书,在反对传统的形式主义教育中是起了一定积极作用的。

[参考文献]

[1]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上一篇:竞选商盟秘书长演说稿 下一篇:杜威教育目标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