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养费岂能代替抚养义务

时间:2022-06-24 02:35:26

抚养费岂能代替抚养义务

资讯案例:

放学时间。

家长们凭接送卡陆续走进某幼儿园大(2)班的教室,纷纷接走自己的孩子。

牛牛和甜甜坐在教室的一角,正分享着绘本《我的爸爸焦尼》。

当看见爸爸的身影出现在教室门口时,牛牛“腾”地站起身,兴奋地朝着爸爸大叫:“爸爸!爸爸!我在这儿!”然后转过身,对甜甜说:“甜甜,爸爸来接我啦!我先走了,再见!”

望着牛牛父子手拉手远去的背影,甜甜低下了头,默默地继续看着手中的绘本。谁也没有发现,小姑娘的泪水打湿了绘本中“爸爸”的脸。

甜甜已经有大半年没见过爸爸了。她很想知道为什么爸爸这么长时间不来看自己?是不喜欢自己了吗?

当妈妈姗姗来迟接甜甜时,甜甜拉着妈妈的手,轻声地说:“妈妈,让爸爸明天来接我行吗?”美丽的大眼睛里满是哀求。

妈妈听了一阵心酸。她与甜甜爸爸在半年前协议解除了婚姻关系,约定甜甜由她抚养,甜甜爸爸每月支付抚养费。可没想到,甜甜爸爸将一年的抚养费一次给她后,就对甜甜不管不问,半年来,连电话都没打过一个,更别说来看看甜甜了。

此刻,妈妈实在不知道该对甜甜说些什么,只能紧紧地拥抱着她,喃喃地说:“妈妈爱你!爸爸也爱你,只是爸爸工作太忙了……”

第二天,处于矛盾之中的甜甜妈妈走进法院,向法官咨询:“支付了抚养费是否就尽到了抚养义务?我该不该要求前夫来探望女儿?”

法律解析:

1、离异父母探望子女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探望权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一方享有的与未成年子女联系、会面、交往、短期共同生活的权利。《婚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第三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上述规定表明,作为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探望子女不仅是其依法享有的权利,也是必须履行的义务,而支付抚养费是基于亲子关系而产生、依法应履行的义务,两者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正确行使探望权、履行探望义务包括对子女在身体、精神、学习、道德等方面给予关爱、教育,这绝不是仅仅支付抚养费就能替代的。本案例中甜甜爸爸虽然支付了抚养费,但在大半年的时间里未探望女儿,显然没有完全履行抚养、教育女儿的义务。

2、履行探望义务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父母离异的未成年人生活在缺损家庭或者再婚家庭中,通常不能拥有正常家庭父母对孩子全面的关爱呵护,还要承受一些偏见和歧视,很容易产生孤单感和失落感。如果离异父母一方不行使探望权或者另一方以各种理由拒绝、阻碍对方行使探望权,实际上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孩子。

法律规定探望权的意义就在于弥合家庭解体给父母与子女之间造成的感情伤害,保障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

3、抚育方有权要求对方定期探望子女

甜甜妈妈从维护女儿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希望甜甜爸爸能履行探望的义务,建议她可以先请求亲戚朋友作为中间人,与甜甜爸爸进行沟通协商,希望他以后能创设一些父女联系、见面的机会,以增进父女感情,促使对方自觉并积极地履行探望义务。如果甜甜爸爸还不来看甜甜,可再到法院。

对因探望权行使而引发的纠纷,离异父母应进行充分协商,如果协议不成,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探望权纠纷诉讼,由法院根据有利于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的原则作出判决。如果负有协助义务的一方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无故拒绝或者阻碍另一方探望,享有探望权的一方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法官建议:

1、离异夫妻往往心存怨恨,但无论婚姻破裂对你的打击和影响有多大,都不要把孩子作为发泄愤懑情绪的垃圾桶、声讨对方的传声筒,更不要利用孩子来对对方进行精神惩罚。父母离异已经让孩子遭受了伤害,一旦再被动地介入到离异父母的纠葛之中,孩子将承受更大的心理负担,遭受双重的打击。因此,离异父母应理性地对待双方之间的关系以及纠葛,把有利于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作为自己的最大责任。一旦涉及到与子女相关的问题,可以加强沟通,努力给孩子一份完整的母爱和父爱。

2、行使探望权应充分协商并尊重有一定辨别能力的未成年子女的意见。探望权虽然从法律上讲可以申请强制执行,但毕竟涉及人身,必须考虑未成年子女本人的意见,同时也需要抚养子女方的协助和配合,所以双方应尽量协商解决,对探望方式、次数、时间、地点等作出妥善安排。

3、对其他需要探望的情形予以人性化的处理。目前,婚姻法对行使探望权的主体仅规定为离婚后的父亲或母亲,但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非婚生的未成年子女、父母分居期间的未成年子女等也涉及探望问题,建议直接抚养一方能够从维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角度,协助或督促另一方探望子女。此外,对未成年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探望问题,也建议予以人性化的对待,为其适当探望提供方便。

(作者系苏州市平江区人民法院少年庭庭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上一篇:5秒钟,说个故事给妈妈听 下一篇:6岁儿子常焦虑,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