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微博打卡”,你干吗?

时间:2022-06-24 09:52:12

【 智囊导读 】

在迈向社会化企业的变革中,大多数企业仍然在用既往的思维、原来的组织架构,甚至是不变的企业文化给予应对,这就造成了看似简单、其实困难,预想与结果存在差异,无法获得利益相关者的认同,同时面临来自内部的巨大压力等等不良后果。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

前不久,我与戴尔(中国)企业传播总监高超先生一同赴大连,做了一场有关“企业官方微博——人人都是Speaker”的培训,现场相当火爆,问题相当复杂。记得我在培训结束时候的最后一句话是:“社会化媒体的企业级应用是一件新事,而且行胜于言,需要大家不断地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什么新问题,我和高超先生非常愿意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

此言不虚,我们俩刚回到北京,我就发现我的微博“笑谈管理”上被@了一条,是我们在大连培训时的一个学员,一位高层管理者,她回公司后当即开始“行动”——为了全员开展社会化媒体的实践,她做出了一条规定——员工上班,发条微博@主管,这算打卡签到!

看到这微博,我非常感佩这位高管的果敢和行动力!于是,很快地回复了一条:“很棒!全员社会化媒体运用以及全员营销的基础能力建设,值得一试!而且还可以定期评比一下内容质量!”

但这个故事并没有完,在一次公司内部的例会上,我跟公司内部的一些同事也聊起了这件事,想听听他们的想法,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两种意见可谓“针锋相对”——

一方面的意见是:个人微博不是企业官博,是个人的空间,为什么要让它做打卡这种事?个人的空间为什么要被公司不断地“侵占”?而且天天“问候“主管,也有”谄媚“之嫌!

另一方面的意见是: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公共事物,也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一种平台,既然员工都能接受指纹打卡,为什么不能接受“微博打卡”?况且,每天跟同事用微博“问个好”没什么不好!

在我看来,此事话题虽小,但其实“兹事体大”——不但关乎“21世纪知识员工的管理挑战”,更关乎“社会化媒体企业级应用”的诸多话题!

前不久,我的朋友李志军、冯宗智和高翔合出了一本书——《社会化企业》,其中有一个观点特别值得重视:未来是社会化网络时代,具备商业竞争优势的企业必然是那些将社会化战略作为企业的重要战略,并将社交网络与自身商业目标进行深度结合并持续实施的“社会化企业”。在迈向社会化企业的变革中,大多数企业仍然在用既往的思维、原来的组织架构,甚至是不变的企业文化给予应对,这就造成了看似简单、其实困难,预想与结果存在差异,无法获得利益相关者的认同,同时面临来自内部的巨大压力等等不良后果。

我想,书中的断言恰恰是大家对此事产生分歧的内在原因!

在随后一次出差成都的飞机上,我和高超又讨论起该话题,他的一番话对我很有启发:“我想那位倡导‘微博打卡’的高管初衷是好的,但社会化媒体的应用已经打破了原有部门的界限和思维框架,也就是说,打卡这事原本是人力资源和行政部门的事,是员工日常工作的行为管理;一旦有社会化媒体的介入,这个行为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文化行为’。也就是说,应该用文化管理的思维方式去安排工作,而不是用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比如,把‘微博打卡’改为‘微博问候’;而且不要仅仅@你的主管,更要@你的团队;问候的话不仅仅是‘你好!我上班了!‘更可以是一种美好的祝福、健康的心情、有益的知识……甚至是你办公桌上绿植拟人的问候和关爱,等等。总之,让这件事变得好玩儿!而且,既然是文化管理,就要有宽松度,靠的不是制度,而是一种文化氛围的营造,我就不信大家不愿意在这种人文关爱的氛围下工作!“

的确,社会化媒体要想展开企业级的应用,并不是一个员工发发微博那么简单,也不是一个部门维护几个社会化网络平台账号那么容易。对于社会化企业来说,社会化媒体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营销、公关或者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而是整个企业组织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社会化媒体在企业中的应用,也让企业中传统管理者的角色出现转化,由单纯的传播者、者,变成了协调者、提问者、组织者、沟通者。对于在微博上的所有角色来说,你不是一个LOGO,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总之,社会化媒体的应用已不再专属于公司的某一个部门,它已然渗透到了公司的产品销售、客户服务、研发创新、人力资源、财务审核、发展规划以及经营管理等层面,并引发了公司甚至整个行业内部的变革。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变革中,惯有思维是行不通的!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到,社会化媒体的本质依然是企业不可绕行的关键命题,而社会化媒体之使命也不仅仅是帮助企业建构关系,营造有助于其生存、发展的和谐生态环境,更重要的在于促动企业实现向新型组织的转变,我们才能不断地在实践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最后,向包括首倡“微博打卡“的高管以及参与此事讨论的朋友们致敬,这个认知、实践与沟通的过程,恰恰是我们自己探索”知行言合一“的过程,也是我们的企业组织走向开放、透明的”社会化“历程!我坚信,新商业文明将在这种实践和探讨中产生,它将鼓励人们大胆尝试新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鼓励更加开放、分享和信任的企业文化,进一步增强一线员工的参与感、积极性和责任感。

上一篇:单相智能电能表系统的软件设计 下一篇:“飞单”侵蚀银行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