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感,不能少的成长力

时间:2022-06-24 08:15:12

责任感,不能少的成长力

妈妈朋友聚会,最容易引起共鸣的话题,就是“控诉”自家的孩子:

“老师说,演出时每个人要统一穿黑袜子,她居然告诉我是穿白袜子。我觉得藏青的裙子配白袜子很奇怪,和她确认了两遍,她信誓旦旦地保证肯定是白袜子!”

“我们家的也一样。老师说带什么东西去幼儿园,他回来从来不说的!要不是还有微信通知,我们家就属于完全‘无视’老师的典型了。”

“现在的小孩子都没有责任心。全家出去玩,我请我儿子管好他自己的小包,里面是他的衣服什么的。答应得倒是挺痛快的,结果一转眼包就不见了,连丢在哪里都想不起来!”

……

孩子们似乎对家长和老师布置给自己的任务都不太放心上,于是妈妈们一致认为,孩子们没有责任感!

责任感到底是什么?

我们总觉得孩子“没有责任感”,可是责任感到底是什么?跳绳、游泳、弹琴等,成人可以很轻松地判断孩子会或不会,但是孩子到底有没有责任感,却很难确定。

歌德曾经说过:“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英国王子查尔斯说:“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挑起的负担,这就是一种责任。”

无论是乐观的爱,还是悲观的负担,富有责任感是人类最重要的品格之一。

关于“责任感”更为客观冷静的定义,是美国心理协会在2007年作出的:责任感是有条理、负责、勤奋的倾向性。

对于孩子来说,责任感的意义与成人的感受截然不同。

一般来说,孩子知道自己的生活流程,愿意独立完成一些自理事项,愿意完成成人交待的简单任务,愿意遵从自己的诺言,就意味着他已经具有这个年龄段所需要的责任感了。

知道自己的生活流程,就是要孩子对自己一天生活的各项事务心中有数。哪些事情是需要他配合成人完成的,哪些事情是需要他自己做的,预先心里都很明确。他完成这些事情,应该是心甘情愿,而不是被迫的。

愿意独立完成一些自理事项和成人交待的简单任务,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核心。关键是独立完成任务,我们都希望孩子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愿意坚持并完成。

愿意遵从自己的诺言,是孩子在向成人许下自己的诺言后,即便隔了一段时间,仍然愿意遵照自己的诺言行事。这样的孩子不仅会牢记自己身上的“使命”,而且一诺千金。

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始建于1980年的美国杜克大学天才学生发掘项目是美国三大天才学生培养项目之一,在全世界都极富盛名。该项目十分重视孩子的责任感,他们对于培养孩子责任感的建议包括:

・给孩子分配家务;

・成人对于孩子能否完成家务,作出及时的反馈;

・生活中多为孩子提供一些可以帮忙的机会;

・设置规则,以及无法完成任务的结果;

・成人给孩子建立一个好榜样;

・和孩子谈论什么是负责任的行为;

・通过角色扮演,来加强孩子的责任意识;

・应该用孩子完成任务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去激励孩子,而不是糖果、玩具和金钱……

其中的很多内容,在我们看来似乎很平淡无奇。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无非就是做家务,给予适当的奖惩措施,成人以身作则。这些道理,我们都懂,甚至很多内容,我们自觉不自觉地都在做。

这些建议,与其说是孩子的行为指导,更不如说是提点成人的观念。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通常只是一个手段和过程,孩子真正需要达成的学习成果不是会数数、会认字、会弹琴、会跳远……

我们期待的是,孩子通过学习数学建立逻辑思维,通过认字读字来阅读和写作,通过学习乐器来享受音乐,通过体育锻炼来强健身体……

同样的:

* 责任感的获得,不是表面的学习成果。

* 责任感不是某种活动或者方式就能造就的,它需要多种活动和途径的强化才能获得,而不是说教。

* 责任感的获得,需要长时间的磨炼。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可以从生活中的所有事件入手。吃饭、穿衣、出行,甚至上厕所,都是良好的时机,而首先是要让孩子具有完成任务的意愿。

对此我有印象深刻的体验:

那是女儿即将进入幼儿园的阶段,想着孩子在幼儿园里午睡,需要学会自己穿脱衣服,我就尝试教她自己穿衣服、穿裤子、穿袜子。

穿衣服和穿裤子,尝试了一个星期之后,正式宣告失败。穿袜子,倒是一次就成功了。一样的教法,一样的对象,难易程度也差不多,为什么是截然不同的效果呢?

原因十分好笑:女儿全身上下,就对自己的双脚异常珍惜――她的双脚很敏感,不许任何人触碰,就连每次给她剪脚指甲,我都要用她脱下来的袜子包住脚,把她的脚和我的手指隔开,她才能安静地让我剪。

所以她非常乐意学穿袜子,根本不觉得这是个负担。我一问她,就连连点头:“好啊!好啊!”一开始,她还傻傻地分不清袜子的脚背和脚底,但是几次之后,她很快就掌握了技巧。从那以后,她都自己穿袜子。

但是穿衣服和穿裤子的学习,这个懒虫从一开始就没有完成任务的意愿:“我为什么要学呢?你给我穿就好了。等我上了幼儿园,我可以再学自己穿。”

两相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到完成任务的意愿是多么重要。

孩子有了完成任务的意愿,就乐意去经历挫折,克服困难,在实际操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最终掌握之后也会为自己自豪。

爸爸妈妈可以做些什么?

作为父母,我们可能首先要关注的是孩子们完成任务的意愿。让他们乐意接受我们布置的任务,这需要我们动点脑筋。

寻找仪式感。具有仪式感的场景,可以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任务,建立任务意识,并增强完成任务的意愿。

有个爸爸在每次出差前,都要把家里的一串钥匙挂到儿子脖子上,寓意是老爸不在家,儿子作为家里的男子汉,要担负起保护家庭、保护妈妈的责任。每天睡觉和出门前,儿子必须检查一下家里的门窗是否关紧了。他的儿子不仅喜欢这样的仪式和任务,而且就如老爸的期望那么去做的。挂钥匙这个仪式,给予了孩子一种神圣的信任感。

从简单的事情开始。孩子由于本身的能力所限,不能给他规定过高的要求。成人可以向孩子提一些他“举手之劳”就能完成的任务。从简单的任务开始,孩子才有自信和兴趣。如果任务太难,那么他就容易有畏难情绪,并对成人的要求产生怀疑。

在这个阶段,请孩子完成的任务不仅要简单,而且要明了。“每天出门和睡前检查门窗是否关紧”这样的任务就十分清晰,而“保护家庭,保护妈妈”的任务显然太过抽象,是不适合的。

分解任务的步骤。监督和提醒孩子完成任务,是很多爸爸妈妈会要求孩子做的。在这里我的建议是,咬定要求不要放松,但是要适当给孩子一些关键的指导。女儿穿袜子搞不清楚脚底和脚背,我就告诉她先分清袜子的上面和下面,“有小花的是脚背,白色的是脚底”,这样再穿到脚上就要方便很多,但绝不上去帮忙。用剪刀的时候,我先在纸上比划一下,告诉她“这里是小房子的墙,都是直线,比较好剪。屋顶是个三角形,比较难一点,我们放在最后剪”,做个示范,也不帮忙。这样孩子就能相对轻松地完成任务,在不断的成功中,获得满足感,并对下一次的任务充满期待。

上一篇:羊水穿刺孕妇产前诊断指征及结果的分析 下一篇:功成身退or被逼无奈